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生活垃圾分類需加強系統設計

垃圾分類處理是一項系統的社會治理工程,核心是按可操作的模式引導居民在前端將生活垃圾分好類,然后將物理分離出來的垃圾流轉到合適場所完成后續處理,最大程度地資源化利用。

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近日聯合發布《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簡稱“《方案》”)。根據《方案》,要按照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和分類處理設施,強制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等主體實施生活垃圾分類。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地方性法規,對城市居民(個人、家庭)實施垃圾分類提出明確要求,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并逐步形成主動分類的生活習慣。同時,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水平。

我國生活垃圾年產量2015年達2.4億噸,且仍將以較高速度增長。生活垃圾中有很多可回收的成分,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如果不通過回收循環利用,這些資源就會被白白地浪費掉。資源需要從源頭重新開采使用,進而加快枯竭速度。相反,如果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水平,形成物質和能量循環系統,那么,只需要對不足的資源進行適量補充,就能夠步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良性軌道。

生活垃圾循環利用的前提是要進行垃圾分類。然而,“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在很多地方淪為一種空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推行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民個人的文明素質尚未養成,沒有形成熱愛環境、回收有價值資源、減輕對生存空間污染的自覺;另一方面,垃圾分類的硬件設施建設沒跟上,部分市民有意愿將垃圾分類投放,但周圍基礎設施無法支撐。

當前,制約我國生活垃圾分類的是貫穿垃圾分類排放、收集、運輸及處理處置全流程的協調行動。只有居民把垃圾從入口端分類投放,后面各環節按規則依次處理,相互銜接與督促,才能真正做到垃圾分類處理。如果垃圾的分類處理渠道沒打通,垃圾進入分類處理系統后立即發生“腸梗阻”,在前端強制分類垃圾也就失去了意義。

由此可見,推廣生活垃圾分類需要加強系統設計,重點是再造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流程。兩部委出臺的垃圾強制分類方案要求推動建設一批以企業為主導的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通過公開招標引入專業化服務公司,承擔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服務,提高服務質量。筆者認為,這條指導意見實際上提供了戰略聯盟或協會統籌協調方案,相關專業公司要組成戰略聯盟或協會,各司其職,協調一致,總攬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高效運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的最大困難在前端的分類投放、收集和分類。解決這個難題有兩種選擇,其一是歐洲、美國、日本等國模式,強調每家每戶分類,公司只是定期定點上門收集,然后快速進入后面的分類處理軌道。其二是國內當前模式的改良。我們的城市并不是沒有垃圾分類,非官方的垃圾分類實際上一直在運行,拾荒大軍分撿回收了有經濟價值的資源。但這種分類回收以市場價值為導向而非以資源價值為導向,需要改良。可以由社區、街鎮牽頭,由專業化公司在社區、街鎮內組織二次分選,以此補充、強化和細化垃圾分類。

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另一個難點是資金問題。筆者認為,要按照誰污染誰治理或誰付費的原則,垃圾處理資金應由垃圾排放者負責。當然考慮到社會承擔能力,也可考慮部分由財政補貼。此外,還可以考慮建立垃圾處理基金。基金的基本金可由垃圾排放者、財政籌集,也可部分來自公益捐款。資金分配應堅持誰服務誰受益原則,明確垃圾處理的經營服務性質和公益性質,明確垃圾處理者的責任與權利,明確垃圾處理行業的平均利潤。做到專款專用,合理分配到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貯存、運輸、處理處置各環節,促進垃圾處理全流程均衡發展,提高垃圾處理服務水平。

垃圾分類處理是一項系統的社會治理工程,核心是按可操作的模式引導居民在前端將生活垃圾分好類,然后將物理分離出來的垃圾流轉到合適場所完成后續處理,最大程度地資源化利用。按一定原則分揀后的垃圾,每個流向都應有成熟的產業來承接,從而確保生活垃圾分類后對應的處理經濟且高效。

(刊于《中國環境報》,2016年7月27日,作者:羅岳平,劉荔彬,熊孟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后旗| 刚察县| 出国| 班戈县| 玉山县| 黑河市| 大同市| 澳门| 丰台区| 于田县| 屯留县| 米脂县| 茌平县| 兴仁县| 北安市| 成都市| 义乌市| 汉源县| 景谷| 苏州市| 阿图什市| 长阳| 清河县| 合水县| 长子县| 兴海县| 凤凰县| 清新县| 巫山县| 麟游县| 泽普县| 乳山市| 绥阳县| 凌云县| 郴州市| 平远县| 南雄市| 九龙坡区| 襄樊市| 宽城|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