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
- 熊孟清等
- 665字
- 2021-12-24 14:30:09
推行垃圾分類,意味著什么?
推行垃圾分類,必須堅持因地制宜觀,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建設以法治為基礎,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的垃圾治理體系。
垃圾分類應該綜合法律法規、體制機制、經濟社會、科學技術、倫理道德等力量,強制與引導并重,激勵與懲罰并用,促使垃圾分類成為社會公眾的自覺行為和社會新風尚。
推行垃圾分類,意味著個人行為的約束,即個人行為需要統一到社會行為;意味著社會行為的重塑,從垃圾混合處理轉變為分類處理,從垃圾處理、管理轉變為垃圾治理;意味著行為范式的轉變,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從工程技術、行政管理到社會良性互動。一方面,要借助現有社會力量助推垃圾治理;另一方面,也要借助推行垃圾治理促進社會現代化轉型。
地方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要根據產生者負責、排放者付費、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有償服務、責任與義務對等的原則,明確分工、責任和義務,強化垃圾治理的決策、執行及監管,形成相對獨立又相互促進的分工協作關系,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協同性,有條不紊地推動垃圾分類和垃圾全程、綜合、多元治理。
垃圾分類起步難,持之以恒更難。這是一件關系公眾利益的大事,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看似事小,卻是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標志性事件。需要妥善處理好垃圾分類處理過程中主體協同、利益協調、環節相扣等問題,以極大的決心、細心和耐心,推動社會公眾養成垃圾分類習慣,不斷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的推行體系、垃圾處理體系和垃圾治理體系。
(刊于《中國環境報》,2019年6月12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