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五行相生相克
經典原文

字詞解析
曰:稱為,叫作,表示列舉。
此:這。
五行:水、火、木、金、土。
本:本源,根本,根源。
數:規律,道理。
古文今譯
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被稱為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有它們原本的規律。
趣味鏈接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釋義:人們依據于大地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據于大“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據于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五更叔叔說
五行,水、火、木、金、土是什么意思呢?有同學說了,五更叔叔,我知道水火木金土是什么,我們家里全有。不信,你看,擰開水龍頭,水有了;打開煤氣灶,火有了;摸一摸桌子柜子,木有了;把媽媽手上戴的金戒指取下來,金有了。哦?!還差土呢,哦,對了,陽臺上有花盆。在花盆里一抓,土有了。你這樣說就鬧笑話了,因為五行啊,它并不是指五種具體的物質。五行的說法最早出自《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yuán)稼穡(sè)?!边@段話的意思就是,五行當中,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有潤下的功能,是往低處奔流,能夠滋潤萬物;火的特點是向上面燃燒;木的特點是可以彎曲或者伸直;金的特點是可以根據人的需要改變形狀;土的特點是可以生長莊稼。所謂五行,指的就是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的運行變化。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當中,認識到水、火、木、金、土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既團結,又鬧矛盾,既相互滋生,又互相傷害,在這樣一個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著一個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含義。五行的這個“行”字,是運動變化的意思。
那么,五行是怎么產生的呢?五行之說源于“河圖”的傳說。我們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最早的時候觀察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四季更替、草木興衰等自然現象,但伏羲氏起初根本無法理解這些變化所蘊含的奧秘。突然有那么一天,黃河中出現了一個神獸,龍頭馬身,非常奇特,這就是傳說中的龍馬。龍馬的身上有個圖案,引起了伏羲氏的注意,這個圖案和自己平時對自然萬物的觀察比較吻合。于是,伏羲氏就依據龍馬身上的這個圖案和自己的觀察,畫出了八卦圖。龍馬身上的圖案就被稱作河圖。河圖的基本法則和應用方法有很多,其中就包含了五行之數。
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呢?大家記住八個字就可以了,“相互作用,相克相生”?!敖鹕?,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就叫“五行相生”?!敖鹂四荆究送?,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說的就是“五行相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