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古詩文情景式背誦默寫題集:新課標必背64篇
- 謝明波編著
- 1390字
- 2022-01-28 15:04:39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全國新課標卷考頻] 10年·未考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舜是從農耕的田野中被發現的,傅說是從泥水匠中被選拔出來的,膠鬲是從魚鹽販子中被選拔出來的,管夷吾是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加以任用的,孫叔敖是從隱居的海邊被提拔上來的,百里奚是從奴隸市場被贖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將要降臨重大責任在這個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缺乏錢財、受貧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順,做事錯亂,用這些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會改正;心意困惑,思慮堵塞,然后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由此可知,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好題精練」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表明生活、思想、行為上要經歷磨難的目的的句子是“ , ”。
2.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 , ”兩句從內外兩個方面闡釋了國家滅亡的原因。
3.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以“ , ”兩句深刻地揭示出飽經磨難對于一個人成才的重要意義。
4.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 , ”兩句從一個國家所面臨的內外形勢的角度,揭示了國家滅亡的原因。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闡述在思想上受磨煉的句子是“ ”,在行動上受磨煉的句子是“ ”。
6.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由個人作為上升到國家治理上,提出了“ , ”的論斷。
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論證“死于安樂”觀點的句子是“ , , ”。
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講到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時,寫人心理狀態變化的句子是“ , , ”;寫人面部表情變化的句子是“ , , ”。
9.《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指出了艱苦磨煉益處的句子是“ , ”。
10.《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從國內與國外面臨的形勢的角度,得出亡國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全文的中心句)是“ , ”。
1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說明人才必須經過艱苦磨煉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 , , , ”。
1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作者所擺出的事實論據是“ , , , , , ”。
1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二段主要闡述要成就大業,必須經受一番苦難磨煉的道理。其中闡述在思想上受磨煉的句子是“ ”。
1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 , , , , ”反映了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
1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 “ , , ; , , ,”反映了孟子重視人才成長的主觀因素。
1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列舉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得出結論的過渡句是“ 。”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論述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是“ , , , , ”。
19.《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論述造就人才的主觀因素的句子是“ , , ; , , ”。
20.《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由個人推論到國家,提出論斷的句子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