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概述

一、心力衰竭的概念

心力衰竭是指在靜脈血回流正常情況下,由于心臟收縮和(或)舒張功能障礙,使心排血量絕對或相對低于全身組織代謝需要的綜合征,臨床上可出現動脈系統灌注不足,肺和(或)體循環靜脈淤血的各種癥狀與體征,心力衰竭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是各種病因心臟病的嚴重或終末階段,病死率極高。

二、心力衰竭的分類

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個能被廣泛接受的完整的心力衰竭分類,一個理想的心力衰竭分類應能從診斷上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起病方式、基本機制和發展趨勢,同時還要簡明實用。心力衰竭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綜合征,要滿足以上要求并不容易,目前從不同角度對心力衰竭進行分類,主要有以下7種方法。

(1)根據心力衰竭有無臨床癥狀分類 ①隱性心力衰竭,也稱無癥狀性心力衰竭;②顯性心力衰竭,也稱有癥狀性心力衰竭。

(2)按身體休息時有無心力衰竭表現分類 ①靜息性心力衰竭;②負荷性心力衰竭。

(3)按心力衰竭發展的進程分類 ①急性心力衰竭;②慢性心力衰竭。

(4)按心力衰竭的程度分類 ①輕度;②中度;③重度。

(5)按心力衰竭發生的部位分類 ①左心衰竭;②右心衰竭;③全心衰竭。

(6)按心力衰竭時心排血量的高低分類 ①高心排血量心力衰竭;②低心排血量心力衰竭。

(7)按心力衰竭時心肌機械性能改變分類:①收縮性心力衰竭;②舒張性心力衰竭;③混合性心力衰竭。

其中按心力衰竭發展的進程分類和按心力衰竭發生的部位分類是臨床上常用的方式。

三、慢性心力衰竭與急性心力衰竭的定義

(1)慢性心力衰竭 又稱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的主要功能是通過不斷的收縮和舒張,以保持正常血液循環,當心臟長期負荷加重,或由于各種因素使心肌收縮力減弱,導致靜脈回心血液不能充分排出,引起靜脈系統淤血和動脈系統供血不足,出現一系列臨床綜合征,稱為充血性心力衰竭。

(2)急性心力衰竭 系指由于各種原因致使心臟在短時間內發生心排血量急劇下降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其中以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腫)最常見,屬于臨床急診搶救范疇。

四、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的定義

(1)左心衰竭 包括左心房及左心室衰竭,在左心衰竭時,由于收縮期排血量減少,心室內殘余血量增多,舒張期充盈壓增高,左心房和肺靜脈淤血,致體液滲透到肺間質或肺泡內,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如勞累后呼吸困難、端坐呼吸或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等,多見于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等。

(2)右心衰竭 是指某些疾病引起右心室收縮期或舒張期負荷加重(如肺氣腫、房室缺損等)產生右心功能不全,并發展為失代償期,出現一系列體循環淤血征象如腹脹、右上腹痛、食欲缺乏、惡心、頸靜脈怒張、肝大、雙腿水腫等臨床表現。右心衰竭多繼發于左心衰竭,這是由于長期肺動脈壓升高,加重右心負荷所致。單純右心衰竭可由肺源性心臟病、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引起,其病理變化主要為體循環淤血。

(3)全心衰竭 心力衰竭開始常以一側為主,多先有左心衰竭,隨后逐漸發展為全心衰竭,即開始的左心衰竭癥狀逐漸變成左、右心力衰竭的癥狀,稱為全心衰竭,但因右心衰竭時右心室排血量減少,使左心衰所致的肺淤血表現有所減輕。

五、高心排血量心力衰竭、低心排血量心力衰竭的定義

(1)高心排血量心力衰竭 主要指因靜脈回流過多,心臟舒張期充盈過度,心排血量也相應增高,且心臟不能應付增加的靜脈回流量所發生的心力衰竭,因此時心排血量高于正常人的心排血量,故把這種心力衰竭稱為高輸出型心力衰竭,主要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貧血、妊娠、腳氣病、動-靜脈瘺等。

(2)低心排血量心力衰竭 是指心排血量在休息時低于或接近于正常,但在活動后心排血量不能相應增加,以滿足機體代謝的需要,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臨床常見的心力衰竭多屬于此型,見于冠心病、心瓣膜病、高血壓、心包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龙县| 喜德县| 积石山| 高邑县| 安化县| 高邑县| 太康县| 凤庆县| 称多县| 雷山县| 寻乌县| 大田县| 新田县| 察雅县| 金坛市| 涿鹿县| 辽阳市| 孙吴县| 油尖旺区| 墨竹工卡县| 永济市| 钦州市| 琼中| 从化市| 绥棱县| 颍上县| 南安市| 酉阳| 虎林市| 建湖县| 泌阳县| 南乐县| 泌阳县| 土默特左旗| 防城港市| 泾源县| 平谷区| 晋城| 盖州市| 当雄县|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