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2
- (日)沼野充義編著
- 1963字
- 2021-12-03 15:18:43
序言:世界由語言構成
此前,我作為主持人先后邀請了六位嘉賓,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就文學相關問題進行了對談,本書就是在此基礎上編輯而成的。根據對談內容的不同,有時我會在開篇時做一個簡短的講解作為導入,有時則直接進入對談環節。與本書意趣相同的前作《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1》的日文版已于2012年1月由光文社出版,本書是其續篇。不過,由于本書獨立成冊,沒有讀過前作的讀者朋友亦不妨直接閱讀本書。
與前作相同,本書收錄的對談內容均來自由日本出版文化產業振興財團(JPIC)和光文社共同主辦的連續公開講座。該系列的講座有一個總題目為《新·世界文學入門》,幸運的是,本書的對談活動仍然迎來了不遜于前作的極有魅力的多位嘉賓,也終于在探討現代世界文學的多種多樣側面的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經常聽到人們籠統地用“現代世界文學”這個詞,但其數量極其巨大且種類多樣,我們沒有必要被一種堂吉訶德式的愿望緊緊攫住,試圖去把握其全部。現代世界文學理論的旗手之一、斯坦福大學教授弗朗哥·莫萊蒂[1]曾說過,現在的世界文學從數量上來說實在是非常龐大,一個人無論多么努力讀了多少的書,也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我完全贊同他的看法,想要把整個的世界文學一網打盡是不可能的。但即便如此,我也仍然想要跟大家一起探索盡可能多的領域,因此,本書請來了俄羅斯文學研究者龜山郁夫先生、法國文學研究者野崎歡先生、美國文學研究者都甲幸治先生等所謂的“外國文學的專家”們,請各位分別擔任了相關國家的文學向導。只是,剛才之所以用了“所謂”一詞,是出于以下理由——在現代社會中,大家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閉門造車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們的對談也必然不僅超越了國家的界限,還超出了文學這一領域,擴展到音樂及繪畫。借用瓦爾特·本雅明[2]評論巴黎時所用的關鍵詞,就是,我們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世界文學的“漫游者(flaneur)”。那些更健壯的人們則可以更野蠻一些,做一做“游牧者(nomade)”也不錯。
此外,本次對談活動還邀請了三位作家,一位是多和田葉子女士,她兼顧日語和德語,在兩者之間開展了諸多越境創作的探索,再一位是用日語進行小說創作的中國人楊逸女士,此二位代表了現代文學的越境性傾向。還有一位是在日本國內,尤其是在年輕讀者中有著極高人氣的綿矢莉莎女士。三位作家分別就各自不同的文學創作過程做了分享。
以上對談的嘉賓當中既有研究者,又有翻譯家、作家,在超越了不同職業的界限、與各具魅力的諸位嘉賓對談的過程中,我再次感受到了語言表達所帶來的喜悅。波洛涅斯問哈姆雷特在讀什么時,他回答說“語言、語言、語言”,我們也是如此。即便看上去我們所持有的文學觀點和風格有時是多么錯誤荒謬,以及無論我們所使用的日語、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漢語等語言有著多大的不同,歸根結底,我們還是經由語言(必要時就以翻譯為媒介)而連接在一起。
與前作一樣,本書也是通過與嘉賓的對話,就諸如世界文學的現況如何、這個世界上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有趣書籍、應該如何去閱讀等話題盡可能地進行通俗易懂的解說。就我自己來說,到了這么大的年紀了還常常會迷途不知返。但是,如果這本書能夠像地圖冊一樣,給那些今后要去到世界文學的原野中冒險的讀者們提供一點點幫助,就再也高興不過了。不不,或許不如說“讓我們一起踏上迷途吧”更合適。如果再用一下“漫游者”的比喻,還可以這么說——在世界文學的原野上,可能并不存在這樣一個地方,說到了那里就意味著到達了終點。而是,輕松地漫游于世界文學的原野之上,在四處游蕩的旅途中,可能會在某個意外之處看到美麗的花兒,又或撿拾到別人丟失的不可思議之物,這樣的過程本身才是更重要的。也可能會有那種命中注定的相遇,一生命運就此決定,但你并不會知道那一刻將于何時來臨。歸根結底,這正如我們自己生命的樣子。
最后,謹向在本書編輯出版的過程中給予了大力支持的各位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謝。若本書有什么有趣及可取之處,不消說,絕大部分都是對談嘉賓們的功勞。此外,還要感謝策劃了本次連續對談的主辦方出版文化產業振興財團的各位,以及積極推動本次對談順利進行的駒井稔先生、前嶋知明先生等光文社的諸位,沒有大家的全力支持,將不會有本書的面世。同時,今野哲男先生對冗長的對談內容進行了非常棒的整理,謹表示衷心的感謝。
沼野充義
2013年8月30日
【注釋】
[1] 弗朗哥·莫萊蒂(FranMoretti,1972— ),斯坦福大學英語和比較文學教授,美國當代知名文學教授,創立斯坦福文學實驗室,憑借論文集《遠讀》獲得美國“全國圖書評論界批評獎”。
[2] 瓦爾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1892—1940),猶太人學者,出版有《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和《單向街》等作品。本雅明借由十九世紀巴黎詩人波德萊爾所創造的都市“漫游者”形象,是指在現代性的催化下產生,居于人群中,不斷巡游和張望,并以此對資本主義的完整性進行意向性抵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