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星閃耀:量子物理史話
- 張天蓉
- 819字
- 2021-12-09 15:51:35
5.5 諾貝爾獎,有緣無分
量子力學的發展基本上有3個階段:舊量子論、量子力學、量子場論。玻恩在1924年的一篇論文里開始呼喚新量子論的出現。沒料到這個召喚還卓有成效,之后的兩三年里,量子論井噴式地蓬勃發展:德布羅意粒子波、海森堡矩陣力學、薛定諤波動力學、泡利原理、狄拉克方程等,共同結束了舊量子時代,開創了量子新理論,即量子力學,它吸引了無數年輕一代物理學家,也包括從索末菲的理論物理“搖籃”里,陸續“長大成熟”的學生們。
新量子論逐漸顯示出它的巨大威力,薛定諤方程應用于氫原子,原來的玻爾-索末菲原子模型被薛定諤-玻恩電子云理論代替。電子云理論不僅完美地重現了原來模型的結論,并且原來尚存的缺陷與不足、原未解決的困難問題,也都全部迎刃而解!稍后,狄拉克又在相對論的基礎上,建立了描述高速運動微粒的相對論量子力學,成功地解釋了自旋問題,亦促進了量子場論的建立。
那是一個充滿傳奇、令人心潮澎湃的年代,物理新星不斷涌現,年輕人榮獲諾貝爾獎的故事司空見慣。索末菲桃李滿天下,優秀導師成果累累。在他的正式博士生和其他受其影響的學生中,先后有七八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幾十人成為第一流的教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做出了重要貢獻。
1914年,碩士生勞厄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2年,博士生海森堡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6年,博士生德拜獲諾貝爾化學獎。
1944年,碩士生拉比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5年,博士生泡利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4年,碩士生鮑林獲諾貝爾化學獎。
1962年,碩士生鮑林獲諾貝爾和平獎。
1967年,博士生貝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也沒有忽略像索末菲這樣的老前輩。在1917—1951年,索末菲一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84次,比其他任何物理學家都多。然而,也許畢竟是屬于舊量子論最后的守衛者,難以超越量子領域中年輕的革命創新派,加上幾次陰差陽錯,命運作怪,索末菲最后仍然與諾貝爾獎無緣,只能被學界譽為“大師之師,無冕之王”。
1951年4月26日,82歲的索末菲,與孫子外出散步時被車撞倒而意外去世,給世人留下無盡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