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3 電子駐波態,解釋玻爾模型

玻爾當然不在參加首屆索爾維會議的科學家之列,因為他在1913年才發表有關原子模型的論文,在1911年尚是一個無名小卒。即使后來的第二次至第四次索爾維會議,不知道什么原因,也都沒有看到玻爾的蹤影。在這一點上,比玻爾小7歲的德布羅意,雖然未親自參加會議,但得益于哥哥,能夠近水樓臺先得月,早就開始思考“波和粒子”之類的深刻理論問題。

歷史本來就是交錯進行的,有豎線條也有橫線條,許多事件互相糾纏影響,猶如一張縱橫交叉的大網。玻爾提出原子模型時,為了符合實驗結果,他做了3條假設:定態假設、量子化條件、頻率規則。但是,玻爾當年并未弄清楚這三大假設的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電子軌道間的躍遷,也沒有清楚地解釋躍遷之機制,只是作為幾條硬性規定放在那兒,讓其他人去猜測琢磨。因此,玻爾模型開始時不被物理學界所接受。湯姆孫拒絕對其發表評論,盧瑟福也不贊同,薛定諤則說,那是一種“糟透了的躍遷”。

但玻爾模型畢竟解決了一些問題,那么,應該如何解釋和改進玻爾模型呢?許多物理學家仍然走在那條“半經典半量子”的道路上。例如,1916年,德國的索末菲將圓軌道推廣為橢圓軌道,并引入相對論修正,提出了索末菲模型。法國的馬塞爾·布里淵,提出了一種解釋玻爾定態軌道原子模型的理論。他設想原子核周圍的“以太”會因電子的運動激發出波,當電子軌道半徑與波長成一定關系時,這些波互相干涉形成環繞原子核的駐波,這種說法似乎可以解釋電子軌道的量子化,但是需要“以太”的參與,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相違背。

德布羅意聽到布里淵的見解,高興了。他把以太的概念去掉,將波動性的來源直接賦予電子本身。也就是說,電子本來就具有波動性!德布羅意想,輻射本來是波動,普朗克和愛因斯坦卻賦予它們粒子性,那么,原本以為是粒子的電子,為什么不能也具有波動性呢?

如圖4-4所示,電子形成駐波的原子模型,很自然地解釋了電子軌道及角動量的量子化假設。此外,駐波當然不輻射能量,這是經典波動學說就有的結論。不過,德布羅意的假設解釋索末菲的橢圓軌道模型有點困難。此外,他當時關于電子波的想法,也只是文字上的說法,沒有導出嚴格的動力學方程,所以人們仍然感到美中不足。

圖4-4 原子中的駐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北安市| 湘阴县| 舞钢市| 岑溪市| 古田县| 临澧县| 恩平市| 永登县| 佛坪县| 嘉峪关市| 木兰县| 巴青县| 鲁山县| 大安市| 乌什县| 永登县| 米易县| 高淳县| 文安县| 蒙阴县| 青阳县| 河西区| 宁化县| 拉萨市| 张家口市| 商都县| 广饶县| 毕节市| 攀枝花市| 华亭县| 金塔县| 松滋市| 洪雅县| 高淳县| 电白县| 庆城县| 三亚市| 巩留县| 马龙县| 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