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師者(110校慶)
- 覃川主編 程曦 周襄楠 曲田副主編
- 2891字
- 2021-12-09 11:42:43
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前行——記2015年“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李衍達
2015年是李衍達在清華大學工作的第57年。這些年來,他孜孜不倦,攻克了一座又一座科研高峰,開拓了多個重要的交叉學科方向;他鞠躬盡瘁,籌建清華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為清華大學信息學科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誨人不倦,培養了數位優秀人才,注重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和創新能力……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李衍達仍然活躍在科學前沿,科研的腳步一刻都沒有停止。2015年教師節前夕,李衍達榮膺“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

李衍達,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生物信息學的開拓者之一。
敢想敢拼 報效祖國
1936年,李衍達出生于東莞莞城,他的童年在抗戰炮火中輾轉度過,為了繼續學業,李衍達跟隨母親前往廣州,好學的他從小就在圖書館閱讀大量書籍。中學畢業時,正逢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實業興國的浪潮中,李衍達立志要去工業發達的北方上大學。
“如今我還對報考清華記憶猶新。”李衍達說,“當時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報效祖國。起初我想報考船舶學院當海軍,但又不知是否適合自己。正當迷茫的時候,高中老師開導我說,你的成績很優秀,建議報考清華,在那里能更好地實現你的理想。于是我在志愿書上堅定地寫下了清華大學。”
1954年,李衍達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大三時進入新組建的自動控制系學習。1958年,成績優異的李衍達被挑選成為電子學教研組助教,輔導同年級學生課程。更意想不到的是,他很快又接受了一個艱巨的任務——參加當時全國第一臺數控機床的研發工作。
“那時糧食不夠,經常吃不飽,研究過程中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技術難題,但我們天不怕,地不怕,非要做成不可!”這種敢想敢拼的精神影響了李衍達一生,此后的很多研究他都不畏困難,勇往直前。
那段日子,李衍達深深沉醉于自由探索的樂趣。然而1966年,“文革”開始了,在實驗室全身心做研究的李衍達被迫中斷了工作。不過,科研的腳步并沒有因此停止,他利用勞動間隙,成功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感應同步器及其顯示控制設備。
1978年,李衍達被選為我國首批赴美訪問學者,從那時起到1981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師從奧本海默教授學習數字信號處理,兼修微型計算機。這對當時的李衍達來說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進修過程非常艱苦。
“但我知道,國家迫切需要這樣的人才,我要努力學到更多知識,并把它帶回祖國。”在美期間,李衍達綜合物理、數學與信號處理知識,進行了“人工地震波的傳播與反射”研究,并提出了利用相位函數重構信號理論進行反射波抵達時間估計的新方法,從而躋身信號處理理論及方法的前沿。
1981年,李衍達學成回到清華任教,先在電子學組工作,后進入模式識別教研組。回國后,李衍達在IEEE Trans發表的論文成為清華1978年后評出的第一篇優秀學術論文。此后,他一直致力于信號處理理論方法及這些方法在油氣勘探與開發中的應用研究。
經過不懈努力,李衍達突破傳統地震勘探數據處理技術,構建了融合測井數據、地質工程師知識和地震數據的信息分析方法,并在勝利油田發現了3口新高產井。如今,將地震勘探、地質工程師解釋與測井數據同時處理,人機交互的方法,已成為我國油氣勘探的重要手段。
1991年,李衍達與常迵教授合著《信號重構理論及應用》,同年被選為中科院院士。他還先后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獎勵,碩果累累。
開拓進取 醉心學術
然而,就在各種榮譽接踵而來時,李衍達卻把目光投向了剛剛興起的互聯網領域。
“那是1994年,互聯網剛剛進入中國,我很快注意到發展這個突飛猛進的領域的重要性,也發現了很多亟待攻破的難題。如果我們不奮力追趕國際互聯網發展潮流、不開拓進取,我們勢必就要落后。”李衍達說。
1994年,李衍達率先在清華大學建立網絡信息研究組,并將多年研究的智能信息處理與智能控制方法應用于網絡控制和網絡信息檢索。他側重于智能信息處理的研究,譬如人工神經元網絡、模糊系統、專家系統、進化算法的理論模型及其在網絡信息智能控制中的應用,取得了多項成果。
那時,李衍達已經年近60歲,但他仍孜孜不倦,醉心科研,因為他再次發現了一個重要而嶄新的學術領域——生物信息學。
“雖然我沒學過生物,但是我對這一領域很感興趣,因為它涉及人類的生命和整個世界的變化。”李衍達說,“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追求,我們要著眼于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領域,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是信息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所以一定要開拓并深入。”
從1996年開始,李衍達和自動化系、計算機系、生物系的專家學者率先展開這一科學前沿的探索。“也許因為太前沿,起初并沒有太多人認同,但我沒有放棄,這是因為無論是在我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還是在學生階段,我的字典里面就沒有‘放棄’兩字。”李衍達說。
1996年,李衍達創建清華生物信息學研究所,任首任所長。2002年,研究所發展成為我國首家生物信息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4年部分并入清華信息科學技術國家實驗室生物信息學研究部。
在生物信息學這一新興方向上,李衍達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復雜系統意義下生物信息學中若干問題研究”等國家項目,致力于將復雜系統的信息處理方法應用于生物學、醫學和中醫藥學,在基因組序列的信息結構研究、基因調控網絡的建模和仿真等方面展開多項研究,極大地推動了信息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結合。
李衍達十分重視學術隊伍的建設,他在清華組建了信號處理理論與地震勘探、智能信號處理、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與中醫藥現代化等多個研究團隊,為我校信息學科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曾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副主席,為我校的學術環境建設、研究生培養等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電子學報主編、IEEE Fellow,李衍達還對我國當代信息學科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先研究人生 再研究學問
在清華工作57年來,李衍達已培育了40多位博士,20多位碩士,遍及海內外學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他注重讓學生們樹立理想信念、塑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他們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和創新能力。
“李老師常常告訴大家要有獨立的思想,并引導我們自由選擇研究方向,這極大地培養了我們的科研興趣。”學生古槿說。
李衍達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和追求,根據興趣做研究,才能不怕中途的艱難困苦,才會永不停步一直向前。
“我記得李老師曾說過,做一名科學家是非常幸福的,因為可以不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會一直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態,從而激勵自己不斷探索、成長,我想這就是李老師至今還致力于科研的靈魂所在。”
“研究生首先要研究人生,然后才是研究學問,要理清做學問與立身做人的關系。”李衍達說,“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夠為人謙和、視野開闊、善于思考、勇于開拓。”他還鼓勵學生要有“三想”和“三力”——“理想,夢想和幻想”;“努力,毅力和合力”。
如今,年近八旬的李衍達仍在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新領域。“科研腳步一刻都不能停止,我希望還能繼續為祖國科研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也希望年輕的清華學子們一生學習、不斷進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觸摸到生命的真正意義。”李衍達說。
記者 趙姝婧
2015年9月11日《新清華》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