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師者(110校慶)
- 覃川主編 程曦 周襄楠 曲田副主編
- 3615字
- 2021-12-09 11:42:42
王繼明:清華園中的世紀學者
2015年4月26日,清華迎來104周年華誕,百花爭芳的清華園隨處可見從天南海北返回母校的學子。在環境學院,一場百歲華誕賀壽會隆重舉行。200余人的大廳,黑發白發交織攢動,滄桑的面孔、年輕的容顏溢滿祝福,此次回“家”相聚,他們為的是向面前這位老人道一句:生日快樂!
賀壽會的主角是王繼明,中國建筑給水排水學科奠基人,一位伴隨清華走過風風雨雨的世紀老人。

王繼明(1916—2019),給水排水與市政工程科學家和教育家,先后在清華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及環境工程系任教,曾任清華大學給排水實驗室及環保辦公室主任。
清華新生時光
1936年,王繼明考取了清華大學土木系。彼時的清華,梅貽琦任校長,潘光旦任教務長,還有陳寅恪、聞一多、朱自清等名師任教。
在個人回憶文章里,王繼明談到清華的眾師友。吳有訓和薩本棟擔任重點課程“物理學”的教師,微積分由曾遠榮講授,“老師上課認真負責,重點突出,聽后印象深刻。”國文課由余冠英講授,先生講得細致有趣,每節課王繼明都準點到達,生怕漏下一絲半毫。
“斗牛”是當時體育鍛煉中極受歡迎的一項。每天下課,體育館籃球場上都有一場連嚷帶跳的“斗牛”戰。剛入校時,王繼明只是站在場邊觀望,后來躍躍欲試參與進來,斗得滿頭大汗,跑到浴室沖個澡,好不痛快。“勇于嘗試,奮斗到底不退縮”,這是王繼明在斗牛場上學到的清華體育精神,也讓他“受用一生”。
由于嚴格的學業要求,學習上王繼明時刻不敢松懈。和多數同學一樣,節假日他很少進城或游山玩水,大都在圖書館里“開礦”,或在荷塘池畔、柳蔭花側凝神閱讀。在這種嚴格要求、自強不息的好學風下形成的鉆研精神,對他日后的學習、工作均產生了極大影響,烙下了終生的印記。
西南聯大歲月
1937年夏,王繼明放暑假回家的第三天,“七七事變”就爆發了,華北大亂,交通及電信中斷。
1937年底,戰火逼近長沙,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學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再度遷校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在家中被迫滯留半年后,王繼明啟程奔赴云南昆明。
為防日偽軍檢查,他和同學假冒英國商人,途經香港,過境越南后去往昆明。當通過由法國人管轄的海防海關時,風華正茂的愛國學子們遭到了蠻橫的檢查和侮辱,“被子都撕開看看里面有什么東西,特別看不起中國人,當時我們覺得非常憤慨,就發誓一定要奮發圖強,絕不當亡國奴。”
同仇敵愾,團結奮斗,重建祖國,這是當年西南聯大師生的共同心聲。在遙遠的中國西南邊陲,王繼明學會了什么叫作“弦歌不輟”。
“當時的生活很艱苦,簡易房屋作教學用房,茅草房是學生宿舍。生活全靠救濟金,飯是帶沙子的糙米飯,起初還能吃飽,之后物價上漲,就會餓肚子。”他回憶道。
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原本相對安全的昆明也飽受日軍威脅,跑警報成了師生的家常便飯。校方因空襲不得已只能將課程打散,老師和學生便利用跑警報的間歇進行學術研究,有時還會把課堂搬到野外。
就在這“殘屋陋室”的困苦環境中,王繼明完成了學業。憶起當年林語堂到西南聯大講演時的情景,王繼明說有兩句話讓他印象深刻:一句是“不得了”,指物質條件極差;另一句是“了不得”,說的是大家精神上不畏艱苦,團結敬業,懷有“待驅逐讎寇復神京,還燕碣”之決心。
“這是對西南聯大的高度概括。”7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熱血青年已是百歲老人,但西南聯大的光芒仍然長久地留存在他心中。“那段時間內我所受的深刻的愛國團結、剛毅堅卓、艱苦奮斗的教育,對我當時以及之后的工作、學習和為人處世都有極深刻的影響,受益良深,永銘不忘。”王繼明說。
重實踐,善育人
1941年,王繼明畢業后作為工程師加入了云南地區的抗瘧工作。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他回到西南聯大,在土木系水工試驗室任助理研究員,協助施嘉煬先生進行雨量分析研究。1946年王繼明回北平協助王裕光教授進行清華復員前的校園修復工作,并協助陶葆楷先生輔導給排水工程課程。老一輩清華學者嚴謹治學、認真負責、誨人不倦的品格,深深影響和激勵著他。
新中國成立后高校院系調整,王繼明承擔了清華和北大兩校合并后的“市政衛生工程組”的教學工作。當時中國從未開設過“房屋衛生設備”課程,也極其欠缺相關的專業參考資料。王繼明一邊學習外文教材內容,一邊加入自己的實際工程經驗,反復摸索,終于完成了國內第一本《房屋衛生設備》教材。教材中所涉及的專業內容、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對我國建筑給排水工程專業的建設起到了引導作用,也為我國該學科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礎。此后,他又先后開設了“水泵及泵站”“給水排水工程”等多門課程,編寫了相應的教科書。
1970年,王繼明參加《給水處理》新教材的編寫工作,為獲得第一手材料,他親自去往北京化工二廠循環冷卻車間蹲點,歷經一個多月,跟班作業。從冷卻塔到循環供水泵房,他與工人們共同研究解決實際生產環節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并將其帶回到課堂中來。
理論聯系實際,是王繼明親力親為踐行的箴言,也是他對學生一如既往的要求。帶領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參觀施工現場、水處理廠等生產一線,指導高年級學生到施工工地進行生產實踐,是他教學過程中的慣常做法。“工地的生活和勞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獲取專業知識,還可以加深師生感情,對課堂教學是一種強有力的補充。”王繼明說。
他主講的“給水排水工程”“建筑設備”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他根據業內最新發展不斷修改的課程提綱、豐富的工程案例、生動鮮活的授課語言,至今為學生交口稱贊。
據王繼明的研究生回憶,論文開題王繼明一般不做指定,而是列出研究方向的相關中外文書單,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尋找,確定研究課題并寫出選題報告。王繼明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直接切入學科前沿,觸碰到專業最高水平和科技最新動態,在閱讀中思考,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之外,王繼明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實驗室里。他和學生接觸非常密切,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了很大影響。
“從來不端架子,跟他交流就像是平輩朋友間的交談,不受約束。”馬金是王繼明的學生,后留校任教與他在同一教研室工作。“跟王老師討論學術,總感覺很自在。他是實實在在地跟你溝通,而非不容置疑的教導口吻,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更傾向于表達自己,提高得也就更快。”馬金說。
為中國給排水事業攻堅克難
20世紀50—80年代,從我國南方到北方,80%以上的工業廠房在雨季都發生過房頂泛水和地下雨水井冒水的問題,影響正常生產,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以蘇聯設計標準和規范進行廠房設計留下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建委責成清華大學與一機部一院、建工部設計院三家聯合攻關,但因當時諸多條件不具備,研究工作暫時中斷。1974年國家建委將本課題列入研究項目。1975年決定由清華大學建工系承擔,機械部一院和八院參加,進行大面積屋面雨水排除的研究,并為設計規范提供設計技術措施。以王繼明為負責人的科研組臨危受命,開始攻克這一技術難題。
由于“文革”剛剛結束,科研經費緊張,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將精打細算發揮到了極致。拾廢料、自己動手組裝試驗管道設備,王繼明笑著說:“自力更生,其樂無窮”。
他們利用實驗室里的量測儀表及水循環系統進行試驗,由小模型開始,逐步擴大,將試驗數據應用于生產,循序漸進,終于在1986年通過技術鑒定,科研成果和技術措施被刊入1988年我國《建筑給排水設計規范》中,填補了我國《室內給水排水和熱水供應規范》TJ15-74規范中雨水計算留下的空白。這套我國獨有的屋面雨水設計方法,經過幾十年的工程實踐考驗,顯示出科學性和實用性。
1980年后,清華建筑給排水專業開始招收研究生。王繼明帶領研究生圍繞室內排水系統,展開了單立管排水系統通水能力的研究,在國內首次提出排水立管內的壓力是影響其通水能力的決定因素,引領了該領域的發展方向。此前,我國及國際上普遍采用美國學者20世紀20年代建立的方法。我國的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在時隔25年后,開始采用由管道內壓力確定排水立管通水能力這一方法,并修改了規范中的通水能力數據。近年國內高校在此領域內也基本采用這一方法,進行各種管材排水立管的通水能力研究。
1993年,年近八旬離休在家的王繼明在專業期刊上發文,提出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筑內廚衛多采用的鐘罩式地漏的缺點與環境危害,應該被棄用,并提出研制新型補水地漏的設想。2008年,92歲高齡的王繼明終于設計出補水衛生地漏,解決了幾十年來由于地漏干涸冒腐氣的大問題。這個設計在國內外尚未見到同類產品,屬創新型產品,該項技術已獲得國家專利。
“很忙碌,但心情是舒暢的,精神狀態也是很好的。”王繼明說。對于科研工作者,這是一種幸福。
“對您影響最大的一句話是什么?”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賀壽會上,王繼明目光灼灼,耳朵有些背,聲音有些大。清華的八字校訓已經深深印刻在了他的腦海中。
從英俊青年到期頤老者,王繼明不變的身份是清華人。他認真負責,誨人不倦,為眾多學子同聲稱道;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為我國的給排水事業鑄就了非凡的學科楷模。
100,這個別具意義的數字,包含著一個世紀的完滿,又蘊含著新的開始……
記者 曲田
2015年5月8日《新清華》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