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師者(110校慶)
- 覃川主編 程曦 周襄楠 曲田副主編
- 3060字
- 2021-12-09 11:42:41
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筑夢師”——記2014年北京市教學名師、歷史系教授張國剛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曾兼任中國唐史學會會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等職。
2008年夏天,暑熱當頭,歷史系教授張國剛騎車在清華園里穿梭,在正午的烈日下尋找他提前約見的、從外地趕來準備報考歷史系研究生的王炳文。
當看到滿頭大汗、四處找尋的王炳文,張國剛立刻微笑著向他招手:“炳文你好,我是張國剛,歡迎你報考歷史系研究生。你趕路肯定餓了吧,不如我們找個地方邊吃邊聊?!?/p>
素未謀面,從外校趕來提前約見導師,王炳文從未想到,名氣如此大的學者會這樣熱情隨和,尊重學生的夢想。
在食堂,張國剛詳細詢問了王炳文的研究興趣和學習情況,細致了解他對未來的想法,并給予他相應的建議。如今轉眼6年過去了,王炳文已經碩士畢業,繼續師從張國剛攻讀博士學位,“這么多年,我始終牢記著第一次見到張老師的情景,因為那是夢開始的時候?!彼锌卣f。
這只是張國剛多年來與學生共處過程中的一個畫面。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夢想,作為老師,一定要尊重他們的夢想,并正確地引導和幫助他們一步步前進。清華的文科專業有著‘小而精’的特點,我希望能了解我教過的每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在課堂上收獲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人生的智慧和啟迪?!?/p>
“從教31年來,我一直堅持著這一目標,不斷前行?!睆垏鴦傉f。
不同成長階段給予學生不同的“營養”
2003年,張國剛入選清華“百名人才引進計劃”,進入歷史系執教?!澳且荒昵迦A歷史系剛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要做的事情很多,我深深知道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責任。”張國剛說。
張國剛曾在國內外多所著名高校執教,他把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融合到在清華所開設的課程中,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嘗試,并在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他們不同的“營養”。
張國剛曾開設十幾門本科生課程,其中有“中西文化關系史”“《資治通鑒》導讀”等本科生素質課,以及“隋唐五代史”等專業課?!皩τ诠舱n來說,我認為知識的門檻要稍微放低一點。不同專業的學生前來學習通識課,除了知識,更應該給予他們思想和智慧?!睆垏鴦傉f。
針對本科生,張國剛在課堂上還專門安排了課堂報告環節,以此提升學生的理解和創新能力。報告要求學生就所學內容選取一個切入點,結合原典或教材作主題報告,并由老師點評。這一活動使課堂收到了教師單純講課所沒有的效果,加深了師生間的了解和交流。
除此之外,張國剛還開設了“歷史學理論與實踐”(必選)、“中國社會與制度”“中古社會文化史”等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課程,給予這一階段的學生另一種培養方式。
“對研究生教學,我采用以閱讀原始材料和學術專著為依托的‘研討班’(seminar)授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以原始材料或學術專著為依托,每次課集中探討一種文獻或專著,由一位同學主講,老師與所有同學參與討論。希望通過這樣的課堂,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提問、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則應從一二手材料出發,引導學生暢游其中,從而讓他們自己學會如何構建材料,找到自己的研究興趣?!睆垏鴦傉f。
從碩士到博士,王炳文一直師從張國剛,“跟隨張老師學習,讓我懂得了什么是做實在的學問。有時候我們師生一天會見幾次面,圍繞一個問題反復深入討論。張老師對每一位學生都非常負責,我們能真切感受到自己在他的指導下不斷成長?!?/p>
就這樣,多年來張國剛通過漸進式培養方式,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專業基礎扎實、擁有創新思維的學生,對待他們如同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用心盡力,如今他還能對清華歷史系首屆本科生的名字及其畢業去向如數家珍。
精心設計每堂課 創新授課模式
“我認為對學生來講,首先課堂上讀一本‘足夠專業’的教材非常重要?!睆垏鴦傉f,“現在課堂上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部分教材過于簡單,學生讀教材覺得不過癮,授課教師還會讓學生去看其他資料。我認為,課堂教材是學生邁入學術領域的第一本讀物,對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和基礎至關重要,因此教材除了注重知識,還要有系統性和創新性?!?/p>
對傳統課程內容,張國剛進行了整合與創新。以“中西文化關系史”為例,這門課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課程。“在歐美大學里,這門課使用的是由英國人編寫的《歐洲與中國》教材,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有更適合我們自己學生的教材。”張國剛說。他結合中歐學界彼此學術優勢和研究成果,編寫了《中西文化關系史》,被列入國家“十五”規劃教材,而他在清華開設的“中西文化關系史”課程,更是使這門古老的課程煥發出新的生機。
張國剛還是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第三卷(隋唐宋)的主編及執筆者,該教材最大的特點在于吸收了中古史研究中很多最新的理論和成果,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隋唐宋這一歷史時期的面貌特質。2013年,張國剛再次對該教材進行了認真修訂,準備作為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新編》(下冊)出版。
一本本優秀的教材就這樣應運而生,為了寫出好教材,幫助學生打下牢固的基礎,張國剛長時間挑燈夜戰,注重教材內容的綜合性與時效性,適時修訂,重新出版。
除此之外,張國剛還運用視頻資料和幻燈片,使課堂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爸形魑幕P系史”課程所講授的歷史時間跨度數千年,涉及眾多地理區域,為了使學生能更為直觀地理解所學內容,張國剛就所講內容進行了廣泛的圖像收集,展示了大量珍貴的圖像資料,使同學們對兩種歷史階段的面貌產生了深刻印象。
博士生李兮曾做過導師張國剛幾門課程的助教,“在張老師‘《資治通鑒》導讀’這門課上,200多人的大教室里每堂課都是爆滿,上座率極高。課堂上文科理科學生都有,每當聽到張老師講到精彩之處,大家都會集體鼓掌,滿堂喝彩!”她說,“從精彩的教材到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都是吸引同學們前來聽課的因素,而且張老師會根據聽眾感興趣的點,不斷調整講課內容,受到了同學們的廣泛歡迎?!?/p>
江山代有人才出 培養“筑夢接力者”
張國剛非常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許多學生已成長為相關領域教學及科研的中堅力量。
“我常常對學生說,現在很多人都想出國,覺得國外的東西更好。但我認為不是這樣,我們的國家正在日漸強大,無論身處哪里,都要謙虛好學,牢記祖國需要人才,爭取作出更多的創造性成果。”張國剛說。
目前,在張國剛培養的博士生中,有6人擔任教授,十幾人擔任副教授,培養出了涵蓋中古社會史、中西文化關系史、中古家庭史、唐代政治史等多個學術領域的人才,并引進了以侯旭東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中青年人才,不斷壯大清華歷史系的人才隊伍。
為了使更多的年輕人共享優質學術資源,培養更多人才,張國剛所講授的“《資治通鑒》導讀”課程已入選“學堂在線”清華第二批MOOC在線課程,并于今年秋季學期正式上線。“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已經積累了視頻課錄制的相關經驗。MOOC的制作與之有相通之處,但更要注意到其獨特性。相比而言,MOOC更是一種講、學、思、練全方位同步結合的教學模式,在課程設計、知識點裁剪、視頻制作、團隊建設上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張國剛說。
張國剛不斷革新,積極嘗試新的教學工具,接受新的教學挑戰,并結合自己的特長在線互動,讓優質的資源共享,為全球學生呈現了一門精彩的歷史學在線課程。
“張老師特別注重學術的傳承與創新,他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事物,不斷帶給學生新的知識和授課形式,讓我們受益匪淺?!崩钯庹f。
“我希望學生們在我身邊成長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地全面發展,除了希望他們掌握淵博的知識外,還希望他們擁有寬廣的胸襟、正直的人品和深厚的人文主義情懷。在這一過程中,我愿意傾盡全力,助他們實現夢想的一臂之力。更希望他們未來能夠‘接力’下去,共同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張國剛說。
記者 趙姝婧
2014年10月17日《新清華》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