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丹心為國為民 赤誠育人育才——記2014年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情研究(當代中國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之一。

一位中年教師正在帶領學生進行實踐調研。一路上,他的腰間掛著一個小盒子,盒內的導管另一端連著一支極細的針頭,針頭就插在他腰間的肌膚里。每日三餐前他都會定時按下按鈕進行注射,經導管流入他體內的藥液正是重度糖尿病人所需的胰島素。在公眾和媒體眼中各種光鮮標簽的背后,他忍受著巨大的身體苦痛,傾心傾力做他的研究,帶他的學生。他就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國情研究專家、經濟學家胡鞍鋼。

知識報國 知識為民

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便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歷史傳統。作為我國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受益者,胡鞍鋼從治學伊始便以“知識報國、知識為民”為終生己任和不渝矢志,急國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作為一名清華教授,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不僅是知識的生產者、創新者,更是知識的傳播者。胡鞍鋼在研究中以破解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難題為動因,以實現富民強國的偉大復興夢為宗旨,教學中始終肩負著為國為民傳播知識和創新知識的義務與使命,不斷踐行“知識報國、知識為民”的理念。

在從事國情研究與國策研究的近30年里,從專業化到知識化,從知識創新到知識集成創新,從專業成果到思想成果,從個人研究到團隊研究,從個人智慧到集體智慧,從國內影響力智庫到國際影響力智庫,胡鞍鋼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如何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2012年1月12日,胡鞍鋼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創辦成立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整合教學科研資源,為黨和政府的決策當好“大學外腦”“學術智庫”。他對其發展提出目標,要成為國家未來目標的“瞭望者”,國家戰略的“謀劃者”,國家智庫的“擔當者”,國家治理的“監督者”,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看得更準。

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國情,就不可能提出成熟的國策建議。

同自然科學的“硬知識”“硬科學”相比,國情研究是“軟知識”“軟科學”,但在胡鞍鋼看來這恰恰是“精神原子彈”,和“物質原子彈”同等重要,而且不能從他國進口,只能由中國學者發明制造。胡鞍鋼開創和從事的國情研究(即當代中國研究)是一個全新的、創新性的領域。他思想敏銳,對中國問題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并沒有將研究的方向局限在過去的學科框架內,而是綜合各個學科方法,從而引領中國問題研究方向。最為可貴的是,胡鞍鋼不僅始終保持著思想上的推陳出新,而且帶領團隊,激發學界對于中國國情研究的不斷創新。

胡鞍鋼長期從事中國國情、宏觀經濟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是我國國情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在國內外社會科學領域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強影響力。近年來,胡鞍鋼已經成為在國際上頗有影響的著名中國學者,成為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界與國際科學學術界交流對話的重要代表,被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其專著《2020中國》已被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出版社納入“中國思想者”叢書正式出版。胡鞍鋼說,之所以要撰寫著作,就是想在歐美學術界的主流陣地上發出“中國聲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學術“走出去”,讓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成為國外大學和智庫的參考材料。讓學術研究惠及國家與人民的同時,也影響國際與世界。

在清華執教多年,胡鞍鋼覺得自身與清華精神的最大契合點就是“自強不息”。他長期患有糖尿病,需要每天打胰島素維持,嚴重時還要住院治療。但他還要在這個束縛下去做自己想做、愿意做、擅長做的事,也就是他念念不忘的國情研究和教書育人。他說:“這是我人生中做的兩件大事,如果把這兩件事做好了,也就實現了我的人生很重要的目標和價值。前者使國家人民受益,后者使青年學生受益。”

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孟慶國說,胡鞍鋼不只是學者和研究者,更是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出發做事的一名好黨員。他從不說教,身體力行高標準示范。他身體不好,但每天都要寫很多東西,思考很多問題,談起專業話題總是很興奮,他對專業的專注和投入甚至超過了十八九歲青年人的狀態。他的專業研究走在前面,對國家戰略層面具有積極影響,他的貢獻和影響力已經遠遠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高校教師。跟他在一起就感覺到他的“車”走得很快,只有把步子邁開,才能跟上他的步伐。他永遠都正面看待問題,充滿正能量,受他人格魅力感染,會自覺養成一種擔當精神。

育人為本 育才報國

胡鞍鋼說:教師之職,教書為本;教書之責,育人為本;育人大業,學生為本;學生成才,能力為本。當初,胡鞍鋼之所以作出從研究機構轉到大學做教授的選擇,從一方面講,成為清華教師,中國最優秀的學生是檢驗老師是否稱職的最好考官,作為清華教師是一種榮譽;另一方面,清華的育人宗旨是培養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棟梁,公共管理教育更是為國家培養治國人才,因而作為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師,為國家培養人才更是一份責任。這是胡鞍鋼選擇教書育人的一片初心。

從1996年起,胡鞍鋼在清華為本科生開設“國情與發展”課程,系統性介紹中國基本國情和特點,歷史性介紹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這門課既是國情知識的傳授課,也是地地道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是人文素質教育課。胡鞍鋼希望通過授課,讓學生學會了解中國、分析中國、發展中國,在學成之后還能影響終生、受益終生。他坦言,作為清華教師,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關注青年學生所關注的社會問題,關心他們在成長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幫助他們解決所遭遇的難題,引領他們認識中國、認識社會,認識使命、認識責任,是自己分內之責,更是情之所切,不僅要做好學生的學術導師,更要做好學生的人生導師。

他積極主導了研究生政治理論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改革,這些課程已成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他本人也多次當選清華大學“良師益友”“優秀論文指導教師”和“研究生課優秀教師”。胡鞍鋼的教學理念與育人的努力也是碩果累累,他所指導的多名學生榮獲了清華大學“學術新秀”等榮譽,指導的論文獲評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培養出了一批高素質的國情研究人才。

楊竺松是胡鞍鋼的在讀博士生,談起導師,他給出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教書育人”。楊竺松說,雖是“大牌教授”,胡鞍鋼一直堅持親手執教、親自指導。楊竺松戲言,如果胡鞍鋼一個月沒見著學生,他比學生還著急。楊竺松曾參與胡鞍鋼主持編寫的一本著作的寫作任務,在編寫過程中基本和胡鞍鋼保持著隔一天見一面、天天通電話的節奏。有一天晚上十點多,楊竺松突然接到胡鞍鋼的電話,請他到家里去。在胡鞍鋼的家里,師徒二人邊討論邊修改次日要用的文稿,一直到很晚。其實,楊竺松和其他同學都是胡鞍鋼家的常客,他們經常去老師家討論課題、修改文稿。

胡鞍鋼還創辦了“小班制”的教學模式,有不同類型的研究班、課題班、寫作班。每個月會定期舉辦“小班”規模的學術沙龍,曾先后邀請何祚庥、王紹光、韓毓海、武力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圍繞研究前沿、基礎積累相關主題,與研究生、青年教師進行專題探討。“小班”研討之后每人都要提交一份與自己研究相關的心得體會,胡鞍鋼會認真地逐一審閱并反饋。

胡鞍鋼把教書作為育人的手段,把育人作為教書的宗旨。他認為,教書是傳授專業知識,育人是引導學生塑造高尚人格,專業知識會伴隨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而過時,但人生的指導是長久和潛移默化的,中國教育體系中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全球性現代教育體系中最具中國特色的。胡鞍鋼是清華園中受眾學生最多的教授之一,他在學生中的廣受歡迎正是得益于他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授課。天道酬勤更酬樂,對于講課心得,胡鞍鋼把其歸為“興趣”二字,他說教書育人完全是出于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然興趣。

道阻且長 吐哺不已

胡鞍鋼曾在《中國:走向21世紀》(1991年)一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中華民族的繁榮,祖國的強盛,既是我人生之路之目的,亦是我學術研究之宗旨。”寥寥數語,道出了胡鞍鋼矢志求索的動因。胡鞍鋼和他的弟子們還在路上,正在為現代中國的未來尋覓最美的圖景。

胡鞍鋼自語:“平生只做兩件事:國情研究和教書育人。”且做好這兩件事,就是與國與民造福。黨性的光輝在他追逐“中國夢”和培養更多“追夢人”的征程中熠熠閃光。

記者 王冰冰

2014年7月4日《新清華》刊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明星| 峨眉山市| 左贡县| 文成县| 忻城县| 聂拉木县| 昌平区| 共和县| 镇巴县| 桑植县| 麻城市| 漳平市| 漳州市| 邯郸县| 营口市| 黄龙县| 南川市| 岱山县| 华亭县| 东莞市| 鄢陵县| 息烽县| 怀柔区| 日照市| 太仆寺旗| 沙田区| 潮州市| 安多县| 海安县| 清水县| 苏尼特右旗| 拜城县| 棋牌| 勃利县| 高青县| 达州市| 张掖市| 赤城县| 海兴县|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