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天神和人
  • 姚建明
  • 3655字
  • 2021-12-10 16:09:58

1.1.1 人類想象中的神

1.“有神論”還是“無神論”

到底有沒有神?數學當中,證明一個結論是否成立,最可靠和簡潔的方法就是“反證法”。關于人(類)對神的看法,當然存在著肯定和否定兩種立場。從無神論的論證來說,試圖證明神的不存在,基本上都是以否定神祇的三個“R”為基礎的。

第一個“R”代表各種反駁論(rebuttal)。這些反駁論考察了贊同神祇存在的各種聲明,它們論證說,那些聲明是語無倫次的,是沒有實質性內容的,或者是虛假的。例如,聲稱上帝在六天之內創造了世界,后來通過若干世紀積累的證據說明,宇宙是經歷了相當長的時期才進入到了目前的存在;又例如,聲稱上帝就是愛,而太多人的苦難和太多動物的命運并沒有說明愛的存在。這就引起了一個問題:人們所說的神正論(theodicy,在希臘語中,“theos”意為“神”,“dike”意為“正義”)究竟是什么?如果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上帝是全能的和全愛的,那么為什么上帝不用那種力量去創造一個愛能夠在其中確保絕不存在人類苦難的世界呢?看來上帝要么不是全能的,要么不是全愛的。各種反對上帝的反駁式論證也考察了人們以上帝的名義所做的那些至少可以說是不受歡迎的事,例如戰爭,或者認為女人附屬于男人是合理正當的那些證明。

三個“R”中的第二個代表各種化約論(reduction)。這些論證承認人們對神祇的信仰,但它卻提供種種理由來說明,人們這樣做的原因并不涉及神祇存在的可能性。他們認為這只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投影形式”,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軀體和思維之外去創造一種能滿足我們最深層次需要的東西,我們視其為真,盡管這種東西并不真正獨立存在。類似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世外桃源”(圖1.2)。

圖1.2 世外桃源

所以,有理由認為,人們相信上帝是因為他們不滿足,他們要尋求安慰,或者要尋求控制他人的力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馬克思,他認為,上帝不過是使社會不同階級之間疏離(異化)的一種方式,上帝被用來證明社會分層是合理的,使工人階級安于自身的現狀。

更晚近一些時候的化約主義者是生物學家多金斯,他認為,上帝只不過是一種病毒,它侵入到一個人的大腦,帶來的是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

三個“R”中的最后一個代表各種駁斥論(refutations)。這些駁斥論考察了導致上帝存在這一結論的各種論證,然后駁斥了它們的說服力或合理性。最典型的就是人們去駁斥“關于上帝存在的五個途徑”。

(1)從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中這一事實,推導出那位推動一切事物運動而自身不動者,是不可能存在的。

(2)從觀察一切事物都有原因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你穿過因果鏈往回追溯,你就會到達一切原因的起因,這個起因自身沒有原因。事物的存在沒有原因,這可能嗎?

(3)從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偶然可能性(一切存在的原本有可能不存在)的世界這一事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任何事物要想存在,必須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對偶然存在的保證,這意味著上帝是為什么有某物存在而不是無物存在的原因。上帝真的能創造一切嗎?

(4)從我們進行比較(更高、更聰明、更小等)這一事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必須存在一個絕對的標準,比較是參考它而進行的,這個“標準”必定存在,因為完美就是以最可能圓滿的形式存在。這樣的標準由誰又是怎樣被給出的?

(5)從觀察一切事物都以一定的方式存在,以指向自己的目的——如種子變成植物,箭瞄準得當就會射中目標(因為箭被設計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希臘語用的詞“telos”,所以這種證明被稱為目的論證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有條理地設計的地方,就可以合理地推斷出一位設計者。上帝只是被人們“設計”出來的?

以上“五個上帝存在途徑”的證明,經常被反駁。這就引起了對一個證明的重述和進一步的駁斥。或者說,類似這樣反反復復的證明、駁斥一直在進行,并沒有得到最終的提煉。事實上,這樣的證明不可能有結論,因為無論上帝(神祇)是什么(如果他是什么的話),上帝都遠遠超出證明的存在。各種證明所能夠做的,只是指出上帝(神祇)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以及在能夠做到的最大意義上,指出假設上帝存在,那么他在這樣一個宇宙(我們根本沒有任何其他與之相比的東西)中的許多性質。我們會“看到”什么就說什么,或者說,常人談論“上帝(神祇)”就如同“盲人摸象”,而且是永遠也做不到“全窺”的。

2.人們想象中的各種神

那么,大眾都看到了什么呢?也就是我們怎樣想象神、談論神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尋找上帝的黑人女孩》(圖1.3)。

圖1.3 尋找上帝的黑人女孩

黑人小女孩向使她轉變信仰的傳教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上帝在哪里?”傳教士回答說:“上帝曾經說過,‘去尋找吧,你將會找到我。’”這樣,蕭伯納就開啟了這個女孩尋找上帝的旅程。她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得到了各種回答,其中,耶穌對女孩說:“上帝在你心中。”

一路上,她遇到了許多人,他們為她描述了各種特性的上帝。最終她遇到了正在料理花園的伏爾泰(圖1.4)。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斗,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伏爾泰的“花園”,應該是帶引號的花園,他給的答案是:唯一的“答案”,是將我們能做的事情繼續做下去,料理我們自己的花園。“我料理我的花園”。或者理解為:人人的上帝,上帝的人人。

圖1.4 伏爾泰

蕭伯納論述道:上帝并不是一種答案,因為人們一直在不斷地向原有的關于上帝的各種觀念發出挑戰,而且不斷地改變它們,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上帝并不是人們觀念之外的一個實體。《圣經》中給出了許多關于上帝以及上帝觀念的記錄,它們是文明之后的人類在解釋我們所意識到的宇宙之存在、起源和目的的最早努力,記錄了上帝觀念發展的整個過程:從對引發雷鳴、地震、饑荒和瘟疫的魔鬼,到讓人失明、失聰、嗜殺成性、極具破壞力的妖魔的幼稚崇拜;從對晝夜、日月、四季、播種與收獲之奇跡的創造者的敬畏,到勇敢地將仁慈的圣人、正義的法官、摯愛的父親理想化,最后發展成為不具物質性的從來沒有血肉之軀的“道”。正是在這一點上,現代科學和哲學接過了它的問題,諸如“自然生命”“生命沖動”“生命力量”“進化欲望”,以及非常抽象的“絕對命令”等。

蕭伯納的關鍵點在于:人們總是用自己的形象去創造上帝。

伏爾泰說: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而人很快地給予了回報。

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尼說:如果牛、獅子和馬擁有雙手雕刻各種形象的話,它們必然會根據自己的形象去塑造眾神,賦予眾神以它們自己一樣的軀體。

所以,如果除了用自己的形象之外,神是無法描述的,而那些形象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又總是不斷地發生著巨變。那么,關于神,我們如何能夠說出什么可靠的東西呢?

3.神體驗 神價值

你體驗過“害怕”嗎?欣賞過“美麗”吧?感覺器官接收信息、受到刺激喚起情感。信息具有傳導屬性,它們的作用就是要引起(刺激)我們的情感。看恐怖片我們會害怕,那是編劇、導演要你害怕,他們把那些引起你害怕的傳導屬性帶給你。關于神也是如此,盡管我們確實沒有見過“神”,然而,我們在自己周圍的世界,在那些對敬畏、好奇、崇拜、感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害怕——產生過恰當感受和反應的人中,接受了傳導屬性。心理學家把這種感受描述為:令人戰栗而又神往的神圣的神秘,這是一種令人敬畏但又要吸引人的壓倒性的神秘。這是對“相異者”——他雖然以人格的方式與我們同在,他又將我們帶入了更深的關系之中——超驗的、令人敬畏的感受或情感。因此,這是對深刻的意義和目的的一種感受。它就是對神的自然感受。

人是智慧生物,我們對神的感受,不可能像我們感受到害怕那樣直接。從理性上說,對于任何情感,我們也許都會再考慮、再解釋,或者甚至會壓抑它。但是,對于神的體驗,就我們所擁有的大腦和身體來說,依然是一種可能性和一種機會。好吧,現在我們應該更理解那句話的含義啦——“讓我們祈禱吧”。

人用體驗和思考去意識神的存在,顯然是非常基本的。是每個社會、每一代人都普遍存在的。人類關于神的故事,就是這樣一個歷程的故事:人類對一直在邀請并吸引他們的神的性質了解越深,他們也就越深入地被吸引進入神的存在。科學的故事是對于人類精神之尊嚴的一種令人著迷的贊美。關于神的故事也一樣。

神的存在,還體現在神的價值和神的善。善和價值的判斷都是不能夠被看見的,都是被人們強加于所見之物之上的,那么,把什么東西視為善、美或者真,是不會得到大家一致贊同的。雖然是這樣,但是真正的真善美的真實存在還是容易判斷的,區別只是接近實際的距離多少而已。可是,對于上帝、對于神,它更可能是一種超然的存在,一種一切的源泉、一切的意義所在。盡管我們不知道上帝是什么,而且人們談論上帝的方式也像他們談論美的方式一樣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既然人具有體驗真、善、美和愛的能力,那么,對于所有被造就而成為人的所有的人來說,上帝也一樣是可以體驗的。

以世界作為中介,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就能體會到神(上帝)。神對人們來說已經以某種方式成為真實的、鮮活的,那么,人們在體驗中都說了什么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對于神的理解又是如何深化和揚棄的呢?對,是通過“神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道孚县| 怀柔区| 固镇县| 河津市| 临潭县| 章丘市| 武胜县| 黔东| 长汀县| 柞水县| 友谊县| 将乐县| 肇源县| 金山区| 衡阳县| 林周县| 宣武区| 南通市| 峨山| 册亨县| 黄大仙区| 五常市| 本溪市| 岳阳市| 沛县| 时尚| 金昌市| 子洲县| 淳化县| 监利县| 姜堰市| 甘德县| 澄城县| 当涂县| 南木林县| 汝南县| 阜新市| 沅陵县| 密云县| 恩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