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楚國的諸侯國都被韓信領兵打敗,楚國四面受敵,劉邦又率領新的生力軍來到滎陽前線,力量對比明顯向漢軍傾斜。于是項羽迫不得已向劉邦求和。
面對楚國求和,漢軍內部意見不一。絕大多數將領主戰,現在形勢與漢有利,應該趁機一舉滅了楚國,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少數人畏懼項羽,雖然形勢有利,但與項羽野戰沒有勝過,進入楚地,在平原上野戰萬一被楚軍擊敗,反而畫蛇添足,不如見好就收。
劉邦壓力很大。一方面擔心打不過項羽,一方面擔心項羽狗急跳墻殺了太公和呂雉。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劉邦夢見兒子向他要母親,自己不顧兒子的哭求執意率兵攻楚,項羽氣急殺了呂雉,兒子生氣不理自己。夢醒后劉邦再也睡不著,天不亮就召見張良。
“楚漢仇恨太深,不滅楚我不放心。我想趁此有利時機滅了楚國,又擔心對太公不利,愛卿可有好辦法?”劉邦說。
兒子可以說想母親,老子不能說想老婆。漢王為救太公與楚媾和,從道德上說得過去。
“王可以,先媾和請回太公,再毀約滅楚。”張良說。
“這樣好嗎?寡人怎么跟將士們說。”劉邦說。
“王只管做孝子,我來力諫毀約,將士們的工作我來做。”張良說。
于是劉邦力排眾議答應與楚就地媾和。漢派出的談判代表是漢方的第一說客陸賈,提出媾和條件,放楚國扣押所有人質,包括太公、呂雉和一些將領的家屬。項羽不答應。
陸賈以為項羽覺得無條件放人吃虧,極力夸大漢軍的優勢,指出楚國再打下去就要滅國。項羽更不答應了,劉邦為了老爸才與我媾和,將老爸還給你,你不是更要打我嗎?不行,漢軍優勢越大,老子越要將劉邦的老爸拽在手里,劉邦就是個無信的小人,老子上當不止一次了。不行,絕對不行。
陸賈灰溜溜地回來了。陸賈都不行,其他人覺得去了也是白去,沒有人敢應差。劉邦只好公開招賢。防東人侯成,請說項王。
劉邦一看是一個無名之輩,于是問:“陸賈都不行,你憑什么行?”
“替項王著想,解項王之憂。替項王著想的話大逆不道,不便他人旁聽,可否讓臣一人見楚王。”侯成說。
劉邦沉默一會說:“好,就是你了,你想怎么辦就怎么辦。回來也不用說與我聽。”
第二天清晨,侯成出漢王城,過鴻溝,入霸王城,入中軍大帳,拜謁項羽說:“臣代漢王與楚王媾和,請楚王送還太公。”
侯成沒有稱項羽為霸王,因為霸王高諸侯一等,當年諸侯可是向項羽磕頭稱臣的。現在楚漢平起平坐,當然不承認其霸王地位。既然主子不承認,使臣也不承認,因而稱其為楚王。
“媾和可以,還太公免談。”項羽說。直接回絕了漢使的請求。
“楚王是不是擔心漢王毀約?”侯成說。
“你也知道劉邦會毀約呀!劉邦就是個小人,寡人上當也不止一回了。太公在我手里他多少還有一點顧及,送還太公他肯定要毀約。”項羽說。
“可否讓臣為楚王分析其中利弊。”侯成說。
“想說你就說。”項羽說。還有半句,說了也白說,項羽沒有說出來。畢竟是貴族出身。
“楚漢打了三年,將士們都盼望和平。不還太公,漢王正好以此為借口激勵士氣。還太公,如果漢王還要攻楚,楚王正好以此激勵士氣,奮力一搏。面前的形勢,漢強楚弱,還不還太公,漢都要攻楚。只有打敗漢王,形成均勢,才能有真正的和平。”侯成說。
“先生所言極是。”項羽說。
“楚王認為是在鴻溝對坐耗下去對楚有利,還是在楚地平原上決戰對楚有利,就如彭城之戰一樣。”侯成說。
項羽沉默不語。良久才說:“先生,請先下去休息。”
項羽與臣下商量的結果,決定放太公。三年了,劉邦總是不與項羽決戰,項羽總是有勁使不上。如果劉邦毀約追擊正好在平原上決戰。誰怕誰呀!野戰老子還沒有輸過。反而是鴻溝對坐耗下去,楚國四面受敵,其他將領又敵不過漢將,項羽來回救火,到時候恐怕奮力一擊的機會都沒有了。
于是侯成代表漢王以實際控制線鴻溝為界與楚王簽訂了和約。項羽派兵送太公和呂雉回漢王城。
終于和平了,不用打仗了,可以回家了,士兵們激動不已,全軍高呼萬歲,如山呼海嘯一般。漢王城的萬歲聲傳到霸王城,引發了楚軍對和平歡呼,楚軍全軍也山呼海嘯般高呼萬歲!
侯成怕劉邦問他怎么說動項羽的,回來后就躲著不肯見劉邦。劉邦對此感嘆道:“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
楚漢已經訂立和約,雙方士兵都知曉,都擁護。劉邦要毀約恐怕沒有那么容易了。于是項羽率軍東歸。
項羽撤軍了。劉邦沒有撤軍。全軍將士等待漢王下達撤軍令的時候。張良建議劉邦追擊楚軍。這一下子中軍大帳開鍋了,將領們全都反對。理由很簡單,士兵們不想打了。
“面前形勢對我們有利,等楚國緩過勁來,再打就打不動了。”張良說。
“都已經和平了,為什么還要打?”將領甲說。
“和約雖然簽了,但仇恨還在。楚軍燒了咸陽,漢軍禍害了彭城。只要時機成熟,隨便一個理由楚軍就會卷土重來。”陳平說。
“我們還好辦,關中是四塞之地,其它諸侯怎么辦?特別是彭越、英布,國土還被項羽占著,現在停下來他們如喪家之犬,他們會答應嗎?”張良說。
“是呀!漢王不管諸侯,諸侯就有可能叛漢,形勢就有可能逆轉。”陳平說。
將領們哪有那么多花花腸子,被張良、陳平你一句我一句說暈乎了。劉邦趁機檢討錯誤。
“是,寡人考慮不周,疏忽了,幸虧二位愛卿及時指出,才沒有釀成大錯。”劉邦說。
于是劉邦下令諸侯合擊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