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曾經(jīng)干過人壽保險的業(yè)務人員,因此,同時在其他的事業(yè)上也非常成功。他認為:若要增加人家對他的好感,應該先把自己的外貌整理好,他每天早上在鏡子前仔細研究,想辦法使別人對他產(chǎn)生好感,可以這么說,他的成功,便是他平常累積小事而導致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你不要認為為了一分錢與別人討價還價是一件丑事,也不要認為小商小販沒什么出息,金錢需要一分一厘積攢,而人生經(jīng)驗也需要一點一滴積累。在你成為富翁的那一天,你已成了一位人生經(jīng)驗十分豐富的人。
恐怕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愿聽“先做小事,賺小錢”這句話,因為他們大都雄心萬丈,一踏入社會就想做大事,賺大錢。
當然,“做大事,賺大錢”的志向并沒什么錯,有了這個志向,你就可以不斷向前奮進。但說實話,社會上真能“做大事,賺大錢”的人并不多,更別說一踏入社會就想“做大事,賺大錢”了。如果真能如此,應該具備一些特別的條件:
(1)優(yōu)越的家庭背景。如家有龐大的產(chǎn)業(yè)或企業(yè),或是有一個有權(quán)有勢的父母。因為有這樣的父母,因為有這樣的背景,所以一踏入社會就可“做大事,賺大錢”。
(2)過人的才智。也就是說,你應是一塊天生“做大事,賺大錢”的材料!
(3)好的機遇。有過人才智的人需要機運,有優(yōu)越家庭背景的人也需要機遇,才能真正“做大事,賺大錢”!
因此,你應該問問自己:
(1)你的家庭背景如何呢?有沒有可能助你一臂之力?
(2)你的才智如何,是“上等”、“中等”還是“下等”?別人對你的評價又如何呢?
(3)你對自己的“機遇”有信心嗎?
實際上,很多富人并不是一走上社會就取得如此業(yè)績,很多大富豪就是從伙計當起,很多政治家是從小職員當起,很多將軍是從小兵當起,人們很少見到一走上社會就真正“做大事,賺大錢”的!所以,當你的條件只是“普通”,又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時,那么“先做小事,先賺小錢”絕對沒錯!你絕不能拿“機遇”賭,因為“機遇”是看不到抓不到,難以預測的!
那么“先做小事,先賺小錢”有什么好處呢?
“先做小事,先賺小錢”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在低風險的情況之下積累工作經(jīng)驗,同時也可以借此了解自己的能力。當你做小事得心應手時,就可以做大一點的事。賺小錢既然沒問題,那么賺大錢就不會太難!何況小錢賺久了,也可累積成“大錢”!
此外,“先做小事,先賺小錢”還可培養(yǎng)自己踏實的做事態(tài)度和金錢觀念,這對日后“做大事,賺大錢”以及一生都有莫大的助益!
你千萬別自大地認為你是個“做大事,賺大錢”的人,而不屑去做小事、賺小錢,你要知道,連小事也做不好,連小錢也不愿意賺或賺不來的人,別人是不會相信你能做大事、賺大錢的!如果你抱著這種只想“做大事,賺大錢”的心態(tài)去投資做生意,那么失敗的可能性很高!
縱觀一些富人的成功之路,他們無不從小事做起,從小買賣做起,從小錢賺起。賺小錢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積小成大,積少成多,時間久了,小錢也會變大錢哪!
如果你想在商場中站穩(wěn)腳跟,并且減低商業(yè)投資的風險,那么我勸你要從“小事”、“小錢”開始起步,這是一種眼光高遠的表現(xiàn),眼光高遠才能成大事。
11.富人總比別人快半拍
富人并沒有三頭六臂,富人也同常人一樣,一雙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巴。即便是有才華、有實力,但這世界上有才華、有實力的人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shù),為什么就是他們富了呢?答案就是他們總比別人快半拍,盡管這個快可能只是一步之遙。
在富人看來,如果你與對手的實力相差無幾,那就要小心選擇超前的時間點,太早了時機不成熟,付出的代價未必能得到回報,反而讓對手有了學習的后發(fā)優(yōu)勢,而太遲了,則容易喪失搶占財富的最佳機會。
最好的選擇是比你的對手提前幾分鐘或快半拍搶占制高點。
1954年12月20日,是農(nóng)歷官房日,霍英東認準這是個黃道吉日,果斷地投資120萬元買下一座大廈,開始地產(chǎn)生涯。當然,這是他在對市場做過分析以后做出的決定,香港人多地少,房產(chǎn)必定走俏,霍英東看準之后,果斷出手,并靠地產(chǎn)業(yè)迅速累積財富。霍英東轉(zhuǎn)入地產(chǎn)業(yè),比李嘉誠早4年,比包玉剛早1年。
前幾年,有位從公安大學畢業(yè)的上海交警,以2000美元闖蕩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非洲國家有誤解,非洲的某些國家和地區(qū)比如津巴布韋的城市地帶,遠非人們所想像的那么落后,在商業(yè)上大有可為。他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將中國商品販運至津巴布韋,將津巴布韋的石雕等藝術(shù)品販運回國內(nèi),做雙向貿(mào)易。后他又移居津巴布韋,數(shù)年間即成為津巴布韋最成功的富商,連津巴布韋總統(tǒng)專機上的食品都得向他買取。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均等的。誰能超前一步看到機遇,先人一籌抓住機遇,誰就能贏得機遇之神的光臨,獵取到更多財富。老是步別人后塵、跟在別人屁股后走的人是賺不到大錢的。這樣的話,機遇永遠屬于別人,自己得到的只是殘羹冷炙。有些機會由于發(fā)現(xiàn)的人太多,爭奪的人太多,那機會給誰都不會帶來大利,每個人都只能像大集貿(mào)市場的菜販一樣忙忙碌碌地掙些小錢。
我們回過頭看看,現(xiàn)在能憑炒股發(fā)財?shù)拇蠖嗍亲钤缟孀愎蓧哪且粨苋耍敗肮墒袩帷迸d起時進市發(fā)大財?shù)娜藙t少之又少;而做生意發(fā)財?shù)模彩亲钤纭跋潞!钡哪且粨苋耍暗埂必溠b,“倒”電器,“倒”小商品,“倒”水果……由于當時市場空間大,進銷差價大,競爭還不很激烈,窮人成為富豪的不在少數(shù)。還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巨變,進行跨國貿(mào)易或者邊境貿(mào)易也就是俗稱“倒爺”的人,賺大錢可能性極大,但也只有那么一批醒得最早的人從中嘗到了甜頭。
事實上,聰明的富人都不喜歡與別人同食一碗飯,他們的高明之處在于目光獨到,另辟蹊徑,見別人所未見,想別人所未想,比別人“快半拍”贏得財富。
12.富人時刻尋找新觀念
富人們往往是積極思維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時刻在尋找最適合社會、最適合自我的新觀念。這些新觀念又反過來增加這些富人的成功潛力。正如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說的:“沒有任何東西的威力比得上一個適時的觀念。”而最能體現(xiàn)富人這種觀念的就是對好主意的尋找。
很多窮人總是抱有這種觀點,那就是只有世界上的天才人物才會有好主意。事實上,要找到好主意,主要靠的是態(tài)度,而不是能力。一個思想開放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哪里有好主意,就往哪里去。在尋找的過程中,他不輕易扔掉一個主意,直到他對這個主意可能產(chǎn)生的優(yōu)點都徹底弄清楚為止。據(jù)說,世界上最偉大的發(fā)明家之一托瑪斯·愛迪生的一些杰出的發(fā)明,就是在思考一些失敗的發(fā)明時,想給這個失敗的發(fā)明找一個額外用途的情況下誕生的。
20世紀70年代,香港經(jīng)歷經(jīng)濟大蕭條,葉耀東所在公司裁員人數(shù)超過2/3,但老板仍然給他漲工資;80年代他在香港股市中投入十多萬,4年后,以炒股得到的100萬開始創(chuàng)業(yè),1995年上市后套現(xiàn)得2個多億,成為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很自豪地說,從一個勤奮的打工仔,到股市中收獲第一桶金,到投身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鐘表業(yè),一路成為亞洲數(shù)一數(shù)二的鐘表制造廠商,所有財富都是憑自己的才智賺回來的。
每個富人的一生都會經(jīng)歷從年輕到成熟,從貧窮到富有的階段,葉耀東也不是生來就是一個大富豪。最初在一個美資企業(yè)打工的時候,這個年輕人最讓日后的自己引以為豪的就是“我永遠都是走在老板的要求之前的”。
那時的葉耀東從來不需要老板告訴他要他做什么,這個喜歡思考的年輕人總是主動地解決問題尋找主意,包括技術(shù)的、人員的,分內(nèi)的,分外的。有一年,葉耀東所在的半導體公司有一個電鍍部門,被新調(diào)到這個部門當高級主管的葉耀東發(fā)現(xiàn)部門在生產(chǎn)二極管的時候,引線的鍍錫檢驗第一次總是100%不合格,每次都要返工。盡管葉耀東當時并不負責技術(shù),本身對化學也毫無研究,但是他卻奇怪,為什么大家都對這個明顯有問題的問題無動于衷呢?下班后他直奔書店買來了相關(guān)的書籍研究起來,晚上,他拿掉領帶,卷起襯衫袖子,和工人一起工作,探討如何解決問題,開始幾天,甚至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才罷手,這時候已經(jīng)坐不到公車回家了。為了不想第二天下屬看到自己在辦公室睡覺,清早葉耀東跑到附近公園長椅上睡了2個小時,又回到公司上班。
在葉耀東的心里,堅持自己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堅持自己就是表現(xiàn)在一些細枝末節(jié)上,好像堅持不在辦公室睡覺,堅持上班。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葉耀東身上,無疑有著很貼切的表現(xiàn)。就這樣,3個月,葉耀東把原來120%的不合格率變成了100%的合格率。何來那120%呢?原來是初次檢驗100%不合格加上了第二次的20%不合格。
很多人會有一個想法,覺得在上班的時間多做事情就是便宜了老板,可是葉耀東卻不是那樣認為的。在他看來,上班就是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多做就可以多獲得一份經(jīng)驗。混日子浪費的不是老板的時間,而是自己的時間。當你用你的主意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后,以后就可以解決十個問題;但是如果一個問題不去解決,那么永遠有一個障礙擺在你面前。“所以,別人做十年,不如我做三個月。”葉耀東對此頗為自負。
由此看來,富人們所擁有的一筆巨大財富就是積極思維,不斷尋找最佳的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