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 大唐:我咸魚皇子,開局彈劾李二
- 吾誓當曹賊
- 2012字
- 2021-12-07 21:51:45
駱賓王的熱情被一盆冷水剿滅,臉上討好的神情逐漸化為了苦悶。
他望向李治,不甘心地道:“在下一心想要為國效力,卻怎么也找不到門路,還望晉王指一條明路。”
“明路?”
李治放下剛端起的酒杯,輕笑著搖頭。
他望了眼自己的損友蕭晚,朝他抬了抬下巴。
“慎之,由你來回答這個問題,為觀光兄解惑。”
蕭晚這貨是一點都不知道客氣,看到李治就往他這邊鉆。
李治一句話沒說呢,這小子自己就坐到他對面去了。
此時聽到李治這么一說,蕭晚眼咕嚕一轉,朝著駱賓王道:“觀光兄為何有此一問?路不就在兄臺的腳下嗎?長安城內學子云集,你道平康坊今日為何會如此熱鬧?”
“這位兄臺是指科舉?”駱賓王不太甘心地問。
蕭晚輕輕點頭,笑瞇瞇地吐出兩個字:“正是!”
初唐時期的人想要入朝當官,一共有兩種渠道。
一是被當朝大員擔保,推舉到朝堂上任職,或者被豪門世家舉薦。
不管走的是這其中的哪條路線,朝廷都會錄用。
豪門世家為朝廷提供新鮮血液,形成互利互惠的關系,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在此就沒必要展開討論。
至于朝廷官員的舉薦嘛,說白了就是萌陰,算是一種為朝廷效力的福利。
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名額都很少會落到外人頭上。
其中的緣由懂得都懂,不是自己人,也不是肉眼能辨別出來的天才,憑什么要消耗一個名額,舉薦你一個外人?
這也是駱賓王處處碰壁的原因,在沒有展現出是治世之能臣的潛力之前,沒有人會搭理你。
總之,不管怎么說。
這條路只適合那些擁有管理學亦或是政治學才能的天才,又或者官員、士族子弟。
其他人別想走通這條路。
這樣一來,擺在那些寒門學子面前的就只剩下另外一條路了。
那就是科舉!
朝廷為了能夠網羅全天下各種各樣的人才,科舉制的科考科目,多達五十多項。
其中以: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為六大科,分別考校不同方向的才能。
種類繁多的科目,總有一項是適合你的。
只要你有足夠的能力,就必定能夠找到出仕的門路。
“以觀光兄的才華,不管是明經科還是明字科,想來都應該不難拿下吧?”
蕭晚笑嘻嘻地說道,輕描淡寫地恭維駱賓王的才能。
就好像科舉對于駱賓王而言,只是小事一樁一樣。
駱賓王聽了,卻是苦笑搖頭。
他這已經是第三次進京趕考了,要是有信心考過科舉,干嘛還要四處走門路呢?
也不知道朝廷的錄取標準是什么,每次寫完策論,他都覺得自己的文章必定能過。
可到了發榜的時候,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駱賓王苦笑道:“這位兄臺說得容易,但想要進士及第,又哪有那么簡單?誰知道那些考官是不是中飽私囊,有這么一群人霸占出仕的門路,我等寒門子弟空無出路矣!”
自己能力不行,偏偏說主考官舞弊。
李治差點沒被駱賓王的話笑死。
能力不行的人總喜歡拿這樣那樣的借口來麻痹自己,哪怕是后世有名的大文人,也難免落入俗套。
聽到這里,李治基本可以肯定駱賓王不適合當官了。
陰謀論是官場大忌,胡亂說話,很容易在職場上造成混亂。
到時候清算起來,注定是要被淘汰出去的。
像駱賓王這樣疾世憤俗、性格沖動,又喜歡胡亂猜測的人,根本就不該出現在朝堂之中。
“果然啊,在文學方面造詣非凡,并不代表能在其他方面也同樣出彩。”
李治輕聲感嘆一句,隨后朝駱賓王道:“兄臺想要入朝為官,本王還是建議你死磕‘明經’科,至于其他的科目,就沒必要耗費心思了,你注定是考不上的。”
這話有些刺耳,但也是李治的肺腑之言。
秀才科不用說,這玩意兒的難度逆天,沒有人能考得上。
至于進士科,考驗的是內政方面的才能。
不是李治瞧不起駱賓王,就駱賓王這心態,不論給他多少次機會,他也抓不住。
他唯一有可能考中的,就是靠死記硬背古今文典,做到能把文章倒背如流的明經科。
而之后的官場規劃,多半也是要走諫臣的路線,反正是別想拿到實權了。
李治出于對“初唐四杰”的敬重,給出了自己最真誠建議。
但實話總是很難讓人接受的。
駱賓王一聽李治這話,臉色當場就變了!
“哼!真不愧是能做出如此拙劣之作的皇孫貴族,我只不過是說了句實話而已,竟是讓你如此嫉恨,不愿舉薦在下明說就是了,又何必惡語相向!”
什么叫注定考不上?
以他的才華,只要科舉能做到公平公正,還不是手到擒來?
駱賓王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指著李治的臉破口大罵:“朝廷糜爛不堪,把控朝政的全都是像你這等庸才,長久以往下去,大唐又如何能夠興盛?!”
李治沒想到駱賓王的反應會這么激烈,一時間有些發蒙。
這時,坐在不遠處觀望的高官子弟看不下去了。
圍過來,推了激憤不已的駱賓王一把。
“為善好言相勸,你不懂也就罷了,竟還反咬一口,你這跟白眼狼有什么區別?!”
“滾!滾出去!這里不歡迎你這惡徒!現在立刻滾出茶館!”
……
茶樓內群情激奮,對著駱賓王破口大罵。
眼看就要引起暴動。
這時,李治反應過來,連忙拉了跟駱賓王撕扯在一起的兩人。
“黃若,思文,先別急著動手,容本王跟他說兩句話。”
李治的聲音不大,但聲如鐘鳴,干凈清脆,很有辨識度。
眾人聞言,逐漸安靜下來。
被李治拉住的唐觀、李肅二人,此時也跟駱賓王分開,站到了桌子兩側。
他們神色警惕地盯防駱賓王,謹防這家伙狗急跳墻,沖撞了李治以及他身后的兩位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