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我來當院長?好像也不是不行
- 大唐:我咸魚皇子,開局彈劾李二
- 吾誓當曹賊
- 2013字
- 2022-02-06 19:48:08
“您就放心好了,人沒有您想的那么笨。”
“就算一時糊涂,到最后還是能反應過來的。”
李世民難以付諸信任,李治就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給他樹立信心。
想要轉變觀念,那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畢竟多年的經驗證明,皇權和士族結合,才是最好的合作方式。
現在要突然轉變一個思路,那談何容易。
李治又勸了幾句,看李世民的神情逐漸變得堅定,心下松了口氣。
言罷,李治問:“您還有其他問題嗎?要是沒什么事兒,兒臣家里還有點事情,想回去休息了。”
對于李世民提出來的問題,他已經給出充分的回答了。
想來這位皇帝,應該沒啥其他事情了。
李治還想著回去看看自己心心念念的小土豆,都已經做好了轉身回去的準備。
但在這個時候,卻聽李世民說道:“朕找你過來,其實不是為選科的事情。”
聽到這話,李治頓時呆住了。
???
你不是為了跟我取經,那你說個錘子學院的事?
我的時間就不是時間咯,先撿著重點說行不行?
李治都無語了,本以為事情都結束了,沒想到還沒有開始啊。
正當李治心里嘀咕的時候,李世民似乎也意識到自己這么做不太地道,趕緊把叫他過來的主要問題給提了出來。
“你也知道新開的學院,在學術地位上,處于一個下行的位置。”
“但新開的學院,又需要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帶領,所以……朕想著該派什么人,去主持這個工作比較好?”
計劃里是準備開放面相百姓的官家學府了,問題是這個學府的地位比較尷尬。
像是學術大家于志寧,亦或者讓國子監祭酒孔穎達去兼任新學院的院長,那不太合適。
有種殺雞用牛刀的意思在里面。
但要說隨便派個人去,那也不合適。
朝廷得表達對新學院的重視啊,否則怎么去吸引百姓們到新的學院上學呢?
但這個重視程度又不能太過,如果讓德高望重的人過去,那就未免重視過頭了,很容易引起士族階層的警惕心。
因此,找一個不上不下的人去兼任這個職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可問題是派誰去呢?
這是一件得罪人的活兒,而且就算做得好了,也不會有任何好處。
反而會落得一地雞毛的境地。
新學院的院長人選,實在是太令人糾結了。
李世民左右都拿不定主意,所以才叫李治過來,讓他幫忙推薦個人手過去。
李治聽完更是感到心累。
這是你的工作唉,為什么我要替你廢這個心思呢?
實在拿不定主意,就在那些學術地位不上不下的人里面挑一個嘛。
再不行,抓鬮也行啊。
你讓我來煩心,算是什么鬼?
抱怨歸抱怨,問題還是得解決的。
李治輕嘆了一口氣,思考了一陣,回答道:“在兒臣看來,大理寺卿孫伏伽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選。一來他在民間有足夠的名望,是通過科舉來改變命運的典型。二來,孫伏伽在學術方面的地位,比之孔穎達之流遠遠不如,不會引起士族們的重視,孫伏伽是一個非常棒的人選,父皇您就讓他去兼任這份工作好了。”
孫伏伽是參加科舉,狀元及第出身的朝廷大官。
可以說是通過新的選舉制度,出頭人地的典型了。
讓他去當新學院的院長,在李治看來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選擇。
只是,李世民似乎并不這么想。
“孫愛卿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這一點不可否認。”
“更難得的是,孫愛卿的大理寺卿,正好是明法科相對應的衙門。”
“若非不是有更好的人選,朕也確實會考慮孫愛卿入職。”
“可問題是,朕覺得還有比他更好的人選。”
李世民這話說得十分曖昧,嘴里說著有更好的人選,卻是半個字都不肯透露關于這個人選的信息。
李治越聽越是覺得這話味兒不太對,急得開始撓頭。
“父皇,您不會是打算把兒臣推出去吧?”
比孫伏伽更合適的人還能有誰?
除了他這個提出這項計劃的主策劃之外,也沒其他人了啊!
原來李世民叫他過來,根本就不是找他幫忙拿主意的。
而是看上了他這個人,打算把他推進這個火坑里面。
李治也是服氣了,他跟李世民之間是父子關系啊,有什么話直說不好嗎?
非得繞個圈子,又是推薦,又是詢問對新學院開放的學科什么的。
這從李世民的角度來看,活脫脫的就是一場考驗啊。
特么的!
父子關系變成這個模樣,李治也是服氣了。
真就公歸公,私歸私,公私分明唄?
李世民不太好意思地笑了笑:“朕這不是覺得對你多有虧欠,想給你找一個發光發熱的平臺嘛?既然你覺得以你現在的身份,讓你束手束腳,不肯、也不敢在御史臺放開手腳,朕給你個學院讓你去管理,這也算是曲線救國了……”
神特么的曲線救國!
自己不好把握新學院的開放工作,想找個穩妥的人,穩穩當當地把學院開辦起來。
結果,這也成你的好意了?
李治心里一陣腹誹,但看李世民期待的目光望過來,還是心軟了。
“行叭!您說是就是了,父親需要兒子為您效命,做兒子的難道還能拒絕不成?”
最近他確實不忙,而且也沒什么事做,接個院長的工作倒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至于合不合適?
那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
從各方面來說,他本身就是除孫伏伽之外的最好人選。
一來他在民間的名聲已經傳揚開來,有幾篇佳作流傳,算是有一定的學術聲望。
再者,他的年齡也同樣容易被人忽視。
另外一方面,他是整個計劃的主策劃,沒有人比他更能把握好那個尺度。
由他來勝任這份工作,本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不過,李治可不想白白出力。
既然要當這個院長,那得搞出點名頭出來才行。
想到這,李治提出了自己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