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卷,內卷的時代即將來臨
- 大唐:我咸魚皇子,開局彈劾李二
- 吾誓當曹賊
- 2034字
- 2022-02-05 20:13:37
實際上。
李治確實有著自己的想法。
至于他心里在想的事情?
無非就兩個字罷了:競爭!
競爭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李治希望看到將作監內興起競爭的風氣。
現在,世間的平衡還沒有被打破,想要改變風氣未必那么簡單。
但他可以提前給這群人預熱一下嘛。
讓他們先感受感受競爭的氛圍,免得日后出現大范圍的競爭,被民間的匠人給超過去。
這個世界,日后必定是瘋狂內卷的世界。
而現在,只是一個開頭罷了。
萬事開頭難,就從將作監內部,開始嘗試提倡競爭看看。
看能不能激發他們的勝負欲,做出從被動接受任務,到主動改進工藝的改變。
要是能起到作用,那之后的事情就好辦了。
不需要李治再添加更多的思想進去,將作監內自然而然地產生新的風氣。
而一旦開始出現競爭,那就必然會出現技術的進步。
甭管這種進步的效率如何,一旦出現了這個兆頭,那就是一種好現象。
屆時,李治可以憑借這次的經驗,從將作監開始將競爭的概念傳播出去。
把內卷,卷席到整個大唐。
別覺得這是資本家的惡意。
競爭對現在的大唐而言,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只要覺醒了探索和觀察的意識,社會就會在非常快的時間里,踏入到全新的意識形態。
到了那個時候,大唐就真的邁入了高速通道,飛快地朝著近現代的方向發展。
李治一直期待的,就是這幅畫面。
在這個將近一千五百年前的世界,推動工業革命。
以此來確保大唐在這個世界上的優勢。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大唐可以憑借搶先發跡的優勢,確保全球領先的地位至少兩百多年。
或者更進一步,直接統一全球。
想想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吧。
真要是讓他給做成了,那他的功績將會被稱頌到永遠。
只要人類的文明不會消失,那么他的名字就會永遠地流傳下去。
說遠了。
書歸正題。
在鞏梨云派人出去不久,兩個左校署的主官前后腳出現在李治身前。
石雷是一個從外表看著,就很木訥的一個人。
站在李治身前的他,就跟一個老實巴交的農夫沒什么兩樣,整個人看起來十分局促。
而另外一人,左文浩,看著則是要冷靜得多。
在面對一名皇子的時候,左文浩的頭微微低下,以示謙遜。
但除此之外,就沒有任何卑微的動作。
頗有點不卑不亢的意味了。
從兩人的態度上來看,很容易看出鞏梨云為什么會更加偏向于左文浩。
就這氣度上的差距,換做任何一個人恐怕都會偏向于培養不卑不亢的年輕人吧?
從這個角度來說,鞏梨云的所作所為,還是挺普遍的。
許多時候。
氣度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往往會成為能否得到重視的關鍵因素。
李治對于這兩人,倒是沒什么區別對待的想法。
在他看來,只要是能在某個領域擁有一定地位的人,就必然存在與之相匹配的能力。
尤其是將作監這種技術部門,沒點能耐的肯定當不上領導。
光看兩人的心態就確定誰的技術能力更強,那未免太武斷了一點。
當兩人都前來集合之后,李治分別將兩個部分的造紙機制作圖紙,交到他們每一個人的手上。
在交給他們的同時,并加以解釋:“這就是今日要兩位匠人打造出來的事物了,東西比較復雜,但每個零件的規格都在圖紙上寫得清清楚楚,具體的作用也有詳細的說明。”
“兩位看完手里的圖紙,可以和對方交換一下,再看看另外一部分。”
“之后兩位可以從兩部分機械中,選擇一部分進行制造。”
“本王不管你們的制造流程,只在乎能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結果。”
“過程中,兩位要是需要什么幫助,盡管可以和本王提。”
“只要不是過分的要求,本王都將給予滿足。”
在李治說話的時候,左文浩和石雷已經展開圖紙,飛快地在紙上看了起來。
鞏梨云止不住好奇心,走到左文浩身邊一起觀看。
當看到那復雜的結構設計的時候,鞏梨云的臉都糾結成出了數不清的褶皺。
或許對他而言,這兩本制造圖紙,那跟天書沒兩樣吧?
但看石雷和左文浩兩人的表情。
前者凝聚注意力,神情看起來十分嚴肅,想來是已經進入狀態了。
至于左文浩,在一開始的時候還是微微皺眉。
但看到后面,額頭上的皺紋逐漸撫平,想來也已經摸到了規律,開始能看懂制作圖里的內容了。
就這樣,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飛快地翻越著兩本制造圖紙。
李治在旁觀察兩人的神態,心下暗暗點頭。
果不其然。
能當署令的,都絕非是虛有圖表之輩。
沒有一定的專注力,根本就坐不到現在這個位置上去。
既然兩人都能看懂,那就沒什么好說的。
就按照之前的想法,讓兩邊分別負責其中一個機器的制造。
這樣一來,兩邊可以在同時能看到完整設計圖的基礎上,制造其中一件。
另外一方一旦出現了疏漏,亦或是漏洞,就會被另外一方看出來,并指出缺陷。
兩邊不光是會呈現競爭態勢,還能形成某種程度上的互補。
這無疑是李治最希望看到的場面。
李治耐性地等待,等兩人看完手中的圖紙,再交換圖紙再次閱覽過一遍。
等他們看完所有的內容,李治朝兩人詢問。
“怎么樣,你們已經有各自想要制造的方向了嗎?”
石雷跟左文浩對視一眼,兩人似乎都希望對方先表態。
看到他們二人的神態,李治在內心深處輕嘆了一口氣。
相互謙讓,這是大唐當前所推崇的理念。
這個理念放在競爭上,那顯然是不太合適的。
大家都想謙讓,如何能激起兩邊的勝負欲?
但李治也不好開口介入,畢竟當前的大唐還是李世民的大唐,他總不能跟自己的父皇對著干,輸出不一樣的觀點。
因此,李治也只能靜觀其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