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 大唐:我咸魚皇子,開局彈劾李二
- 吾誓當曹賊
- 2014字
- 2022-01-22 20:57:47
贖個青樓姑娘快活一下。
這在唐朝看來,稱不上是什么罪大惡極的事情。
這頂多只能算是風流韻事,怎么能說是罪行呢?
當然,這話要是傳出去,褚遂良肯定是要挨罵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褚遂良確實沾了行為不檢點的邊,沒什么好說的。
李世民大笑過后,用一句話給這件事定了性。
“行了,就當是數罪并罰好了,受賄加舉止不當,兩者加一起罰奉一月,想來你們都沒什么意見吧?”
李治輕輕點頭,沒有說什么。
按照大唐律令,李世民這么做倒也無可厚非,他沒有意見。
褚遂良則是一臉尷尬的躬身行禮,把臉埋在笏板后面,他已經沒臉見人了。
朝堂中,時不時出現的怪笑,就像一根根刺一樣,不停地刺激著他的神經。
李治的這次彈劾,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褚遂良差點就當場社死。
李世民見兩人都沒有什么意見,便打算息事寧人。
他的目光望向李治,忍俊不禁地問:“御史大夫,是否還有本要奏啊?”
李治緩緩搖頭,沉聲道:“該彈劾的,臣已經彈劾完了,不過,臣在這里還有一句話。”
“什么話?”
李世民眼皮一跳,有些驚訝地問。
按理說,既然已經彈劾完了,那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了。
他還有什么話沒有說完嗎?
李世民不由感到了好奇。
在場的朝廷官員也是如此,聽李治還有話說,紛紛朝他望去。
而褚遂良則是目瞪口呆,他朝李治伸過手去,極力地想要開口說些什么。
但最終,他什么也沒敢說,就那么表情僵硬地瞪向李治。
在大家注目的眼神中,李治輕笑一聲,不緊不慢地道:“諫議大夫之所以收受賄賂,其實就是為了贖回那個青樓女子,他想要偷腥,但又怕家中婦人知曉,所以才有此一舉。”
嘩!
這話一出來,朝堂上的群臣直接炸裂。
“原來如此,我就說以諫議大夫的家世,為何還要收受賄賂,原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啊。”
“兩百兩紋銀,仔細想想,確實剛好夠贖出一青樓女子,并安置于她,褚大人還是風流倜儻,寶刀不老啊。”
“不過家中有悍婦,卻是有些好笑了,為了躲避夫人追查,特意去受賄,聽起來這未免有些滑稽。”
“何止是滑稽,這可是為朝廷重臣啊,沒想到諫議大夫竟是妻管嚴,我還是第一次知道這事。”
……
聽著耳邊傳來的話語,褚遂良一臉灰敗的表情,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
他真恨不得找個洞穴直接鉆進去,以躲避這些流言蜚語。
這下,他是徹底社會性死亡了。
所有人都知道他為了滿足色欲,干了些什么荒唐事兒。
褚遂良已經沒臉繼續擱這待下去了。
接近五十歲的人了,結果晚節不保,這下他的名聲可就要全部完蛋了啊!
不行!
絕不能把這事兒認下來!
褚遂良埋著頭裝了陣烏龜,心底越想越氣,覺得這事兒不能就這么算了。
他猛地一抬頭,伸手指向李治,怒喝一聲。
“晉王你血口噴人!”
血口噴人?
一看事情似乎有反轉,所有人的目光朝李治看了過去。
就看李治嘴角微翹,淡定地反問:“褚大人,您這話的意思是,要本王拿出證據是嗎?”
“你……你……”
褚遂良剛剛提起的心氣,被他一句話給打擊得無影無蹤。
如果說事情到此結束,沒有后文。
那么世人頂多拿這件事當做茶余飯后的笑料,傳揚一時罷了。
可一旦李治拿出了切實的證據,把他的罪給定死了。
這樣一來,卷宗就會記錄在史冊上,永遠擺在那里供人觀賞。
到底是要一次性社死呢,還是想永久性社死。
就看他愿意不愿意繼續杠下去了。
很顯然,褚遂良沒那個膽子。
一聽李治說要拿出證據,他直接就慫了。
把頭埋在胸口,眼觀鼻鼻觀心,裝起了縮頭烏龜。
見狀,李治微微一笑,拿起笏板朝李世民深施一禮。
“想說的,臣都已經說完了,臣就不打攪諸位討論政務了。”
說罷,他走回自己的位置,繼續當起了咸魚。
李世民笑得是滿臉褶子,眼睛都快要看不到了。
但他又不敢太笑得太過分,只好匆忙朝李治擺擺手,轉過頭去肩膀聳動個不停。
實際上,朝堂上的大部分人都暗自嘲笑,只是不敢聲張罷了。
被李治這么一鬧,剛剛還是劍拔弩張的朝堂氛圍,變得有些古怪起來。
楊師道笑過之后,想明白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
他挺身而出,嘴里嘟囔一句:“這樣的人都能當諫議大夫,真的是……”
這話說得很小聲,但周邊人的人還是能夠聽得清楚的。
此話一出,褚遂良低下去的頭,不由埋得更深了。
只是,這句話明顯不是楊師道真正想要說的。
就看這位中書令舊事重提,義正辭嚴地道:“請陛下務必三思,定要以強硬的姿態對付士族!”
其他人還沒有從歡聲笑語的氣息中反應過來,突然聽楊師道說起正事,一時間竟是沒有人出言反對。
房玄齡這邊剛意識到不對,還待站出來說上兩句。
就聽李世民搶先表態:“也好,這次就如楊愛卿所言好了,朝廷開設書院,看看士族對此會有什么反應,至于杜荷嘛……過個兩年再說,先讓他好好反省一下!”
杜荷不止是世家子弟,同時也是杜如晦的兒子。
杜如晦為大唐的建立做過不少貢獻,該啟用的時候,還是得給他留個位置。
但很顯然,現在還不是時候。
此刻正是朝堂和士族階層打擂臺的時候,杜荷被推出來當成了兩邊較勁的那個人,那就只好犧牲他一下了。
隨著李世民發話,所有的爭論都已然失去了意義。
說到底,皇帝才是那個拍板做決定的人,大臣們只是在向他提供選擇罷了。
這個議題,就隨著李世民的一番話,確定了下來。
最終,李世民還是選擇了與士族打擂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