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所謂權貴 統治階層
- 大唐:我咸魚皇子,開局彈劾李二
- 吾誓當曹賊
- 2009字
- 2022-01-17 22:49:51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
維持封建統治的“神圣使命”,那就跟一個笑話沒什么區別。
君權神授,皇帝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
這話聽著,可不就是要多可笑,就有多可笑嗎?
統治階級和貴族階層聯合起來,拿這個彌天大謊來戲弄民眾,這就是古代社會的真相。
虛構出來的權力天梯,在無形中操控每一個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
上層階級沆瀣一氣,以此來壓榨底層百姓,榨取他們的心血。
整個封建史,其實就是剝削史。
不管怎么美化,它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都是少部分人拿著生產資料,壓榨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
而當這少部分人的比例超過了一定的數量,百姓們禁不起他們剝削的時候,天下就開始動蕩了。
然后,一個全新的秩序起來,取代舊的秩序。
一切恢復到初始狀態,重新開始這個談不上惡性、也談不上是良性的循環。
周而復始、始而復周。
文明在這個怪圈內不停地打轉,始終無法從這個循環中逃離出來。
直到外力碾壓過來,對這個王朝造成降維打擊。
可恨不?
可恨!
一小戳自私自利的既得利益者,為了鞏固自身的無上地位,拉著底層百姓一起進入慢性死亡的怪圈。
要說統治階層和貴族階層,是整個民族的罪人,一點都不為過。
從后世的眼光來看,這絕對是一件令人深惡痛絕的事情。
但實際上,就算是有先見之明,就真的能夠把這一切的責任,全都推到統治者的身上嗎?
未必!
李治敢肯定地說,要是還有像他這樣的穿越者,來到這個世界上。
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跟當前的貴族一樣,成為壓榨底層百姓的那個吸血鬼。
他們恨不得把這種高高在上的權勢,維持到永生永世。
這就是人性!
眼前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結果,而是一種必然!
哪怕是帶著超前的眼光,也不能去批判這些古人。
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的,誰也好不到哪里去。
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罵人,誰不會啊?
可輪到他坐到那個位置上,照樣會選擇當那個罪人。
這就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了。
所有人都希望別人能成為那個道德高尚的圣人。
犧牲他們,服務自己。
但這有可能嗎?
所有人都這么想的結果就是,黑暗的時代維持了成百上千年。
直到出現一個偶然現象,有信仰的偉人誕生,點燃了文明的火焰。
然后,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說,就算有時代的前瞻性,也不能去責怪這個時代的當權者。
因為歷史已經充分地說明了,陷入到這個怪圈是一種必然現象。
如果單單只是一個文明,陷入到這個循環無法自拔,那也就罷了。
但當所有的文明,都會走向同一個結果的時候,結論出現了。
而這個結論本身,就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沒什么可爭論的。
李治在寒風中一邊思考,一邊等待皇帝的出現。
在嚴冬里吹冷風,說真的,還是挺折磨人的。
但沒有辦法,這是規訓的一環啊,是彰顯無上皇權的一部分。
為了皇帝的榮耀,等唄。
反正也不差那么一點時間了不是?
又過了將近有半個小時的時間,皇帝的御輿出現。
典儀主持儀式,大朝會開始。
皇帝就坐,符寶郎拿出國之神器,置于座前。
百官跪拜,依次入座,然后再次朝拜。
而后,王公貴胄依次來到皇帝身前,獻上祝詞,接受皇帝的祝福。
李治是一國之君,是晉王,自然也少不了跑過去拍幾句馬屁。
大冷天的,李治早就等得不耐煩了。
在跪拜的時候感受到寒風呼嘯,知道自己說話也沒有其他人能聽得見。
嘻嘻哈哈地道了句:“祝父皇來年身體健康。”
之后,行了個大禮。
李世民原本還維持著帝王的威儀,一看到他這幅作態,差點當場破防。
李治被他狠狠地瞪了一眼之后,老老實實地回到原來的位置。
等他們這些“王”還有“公”相繼行禮,之后各大“侯爵”又開始重復這個過程。
說起唐初,王、公還是比較稀少的,十來分鐘就結束了。
可當到侯爵開始獻詞,那就有點折磨了。
鬼知道他們在大冷天,在“大朝會”上喝了多少西北風。
反正到“分食肉塊”這個環節的時候,李治是一點胃口都沒有。
人都已經凍傻了。
“特么的,這破儀式可真有夠遭罪的。”
“別說是我了,恐怕父皇自己也凍得夠嗆吧?”
“為了維持權勢,搞得這么復雜,真的有必要嗎?”
“反正在我看來,這有些得不償失了,沒啥意思。”
李治趁著肉塊還溫熱的時候,趕緊開始猛吃,熱熱身子。
別覺得吃肉是一件好事,這東西為了形式上符合周禮,就連鹽都沒沾,就那么干吃。
毫無味道的肉塊,難以下咽不說,還容易卡嗓子。
總之,這也是折磨的一環。
不過這個儀式的寓意,還是挺有意思的。
要表達的意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朕與士大夫共天下。
只要還有肉吃,那我就不會吝惜手中的食物,定會與大家一同分享。
說白了,就是收買人的手段。
在神圣的儀式中,這一手段會深入人心,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對皇帝千恩萬謝。
看!
其實朕與士大夫共天下,早在這句話出現之前,就已經用儀式表達出來了。
千百年來,所有的朝代都是這么過來的。
這已經成了一個慣例了。
形成千百年的習慣,想要把它改掉,那談何容易。
所以,那就只好繼續維持下去咯。
整個儀式,整整持續了數個小時。
等太陽高掛晴空,這才算徹底結束。
在典儀的主持下,沒資格進行朔望的官員,有序退場。
剩下的人留下來,還要進行一次簡單地朔望。
在寒風中凌亂的大臣們,終于不用再跪坐在露天廣場上。
總算是可以離開這地方,把朝會的地點改到溫暖的大興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