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有個叫俞(yú)伯牙的人,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有一年,俞伯牙出使楚國。中秋節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到風浪,就把船停在江邊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云霧散開,月亮露出來,景色十分迷人。俞伯牙心情很好,于是拿出隨身帶著的琴,專心地彈了起來。琴聲十分優美動聽,他彈了一曲又一曲,突然發現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
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一用力,“啪”的一聲,琴弦(xián)被撥(bō)斷了一根。他正想著岸邊的人是誰,為什么會站在那里聽自己彈琴,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路過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十分美妙,就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dàn)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qiáo)夫,怎能聽懂我的琴聲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剛才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夸贊(kuā zàn)弟子顏回的曲子,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打柴人回答的一點兒也不錯,俞伯牙非常高興,問打柴人的姓名,得知他叫鐘子期。
俞伯牙邀請鐘子期到船上來聽自己彈琴。他心里想著高山,鐘子期就說:“真好!聽上去像在贊美高聳(sǒng)的泰山!”他心里想著流水,鐘子期就說:“真好!好像看到浩蕩(hào dàng)的江水在流淌(tǎng)!”俞伯牙激動地說:“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后來,兩人約定,第二年中秋再到這里見面。可是到了約定的時間,俞伯牙卻始終沒有等到鐘子期。原來,他已經去世了。
俞伯牙十分悲痛,帶著琴來到鐘子期的墓前,彈了一曲《高山流水》。彈完,他挑斷琴弦,長嘆一聲,把心愛的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suì)。俞伯牙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經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成語釋義
比喻知己或知音難遇。也比喻樂曲演奏得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