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換個時空也要享受“007福報”
- 穿越打臉要合理之漢魂永鑄
- 追魂龍
- 3355字
- 2022-06-08 07:26:24
坐在硬邦邦的胡凳上,余冰連猜帶蒙的翻看了幾十份奏章,感覺頭痛得厲害,這些古人平時對話也和后世大白話相差不大呀,怎么寫成書面文字就非得這么晦澀難懂呢?
你說為了節約紙張吧,這泛黃的“蔡侯紙”也推廣很多年了,對平民老百姓來說是有點價格高,但這些寫奏章的可不是平民老百姓啊,會在乎這點成本?
何況“之乎者也”的啰嗦一大堆,其實轉換成大白話,就兩三句也可以表達清楚,比一大段似簡實繁的文言文用紙更少。那堆奏章里甚至還有很多是用絹帛書寫的,成本怕是更高。這漢代公文用料也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嗎?呃!居然還有用竹簡的,這一大捆……內容翻譯成白話文,精簡一下,也是幾句話就能說明白。
剛看的幾十份奏章,其實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意思:今年以來哪里哪里又發生了瘟疫,官府投入救助藥物多少,治好多少,死亡多少……哪里哪里旱災、水災、蝗災,百姓餓死多少,刁民造反多少……希望中央朝廷再撥款支援多少……
不是表功請賞就是訴苦要錢,還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奇葩小事也被描述得很復雜很重要,好像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天大之事一樣。
一點點建議都要考經據典、旁征博引,論證其符合天規大道、人文倫理之類的……看來“公文套路”古今皆然啊!
讓余冰印象深刻一點的,只有這個叫什么朱儁的交州刺史的奏章。記得看《三國演義》的開篇不久,“黃巾起義”好像就是這個家伙和皇甫嵩一起鎮壓的,這個人好像很殘暴,直接把黃巾降卒坑殺了。自己一直弄不清朱儁的“儁”字怎么念,不知道是讀“俊”還是“雋”,反正對這個所謂的名將是沒什么好印象。小時候的人生觀,總覺得農民起義都是正義的,而鎮壓殘殺黃巾軍的都是反面人物。
朱儁的奏章上表達的意思好像是說,去年(光和元年)朝廷任命他為交州刺史,去鎮壓一個叫梁龍的交趾人和南海郡守孔芝聯合造反引起的叛亂(請讀者見諒,作者古文水平有限,沒能力編一段古文奏章,涉及古文書面的內容就只能白話描述了),叛亂的規模很大,境內群盜并起,叛軍規模超過十萬,原來的州刺史和州郡守軟弱無能,各郡縣無力對抗,已被攻破不少。朝廷沒有給他一兵一卒,他只好自己回本郡(家鄉)組織家兵五千去交州平叛……如何如何艱辛,如何如何斗智斗勇,親自領軍鏖戰,旬月間即陣斬梁龍,逼降數萬。而后轉戰千里,費盡心血,耗盡家財,歷時數月,終于成功把交州全境的叛亂鎮壓下去……
而奏章后面已經有了批復,這個時候還沒有出現“紅批”,都是一樣的黑字。批復的大概意思是朱儁戰功彪炳,平定一州叛亂,封“都亭侯”,擢其為“諫議大夫”,入朝聽用……
余冰琢磨了一下,這些奏章上的批復應該都是尚書令曹節和中常侍那幫人的意見,只是最后交到劉宏這里走一個過場,基本上都會直接用印同意,即使偶爾有點自主意見,估計也會被一幫宦官給忽悠左右。原身劉宏12歲就被接到宮里登基,所有視聽可以說完全被身邊的人安排,接觸什么,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學習什么,都是被動的。
雖然現在的“尚書臺”官員也不是全部由宦官擔任,但在強勢的“尚書令”曹節和一幫“中常侍”的控制下,其他官員也基本上不敢提出反對意見。
所以說,這些奏章的批復,現在的余冰也不知道是否妥當,比如這朱儁奏章的真實性如何,賞賜的官職爵位是否合理,有沒有利益交換和暗箱操作等等。
因為在原身劉宏的記憶中,朱儁是寒門出身,一個寒門出身的人能夠奮斗到擔任一州刺史,已經令人刮目相看了,居然還回老家招募了五千家兵,還憑這些家兵平定了一個州的叛亂。要知道,這些反叛的可是原本的地方政府啊,是有官方制式武裝兵力的,不是拿鋤頭扁擔的農民起義軍。
通過這些表面信息,即使余冰這樣的“政治小白”,也可以發現后面隱藏著許多不合常理的貓膩。
因此,在沒有充分了解這些奏章前,自己是不適合進行任何批復的,自己不可能再傻乎乎的當蓋章“工具人”了。
余冰看了看隨侍周邊的宦官和宮女,心里感到一陣糾結,自己要怎樣才能合理的避免回到后宮面對那些嬪妃呢?自己先前在西園借口說有重要事情要處理,暫時擺脫了嬪妃的糾纏,但實際上自己現在對政務一點頭緒都沒有,什么都不會處理,不可能憑自己的想象去處理各種政務。
余冰調取原身劉宏有關“上朝”方面的記憶,看看是不是能夠以天天上朝來避免回后宮,史書上不是記載有些勤政的皇帝長期通宵處理政務嗎?
咦!行使國家權利的朝廷機構居然分“內朝”和“外朝”?
朝會也分“常朝會”、“內朝會”和“大朝會”?
“常朝會”五天召開一次,參加人員主要是“外朝”的文武百官,當然,“內朝”官員也會一同出席。
“內朝”也稱“中朝”,一般隨皇帝心意隨時召開,以外戚和宦官把控的“尚書臺”為主,包括什么侍中、常侍、給事中、尚書之類的“內朝”系統官員。
“大朝會”一般在每年的歲首元旦舉行,六百石以上的官員、少數民族代表和外國使節參加。
三種朝會都可能根據特殊情況或重大事件調整日期或臨時組織召開。
“朝會”地點也不固定,南北宮,前后各宮殿,隨皇帝的心意,想在哪里舉行就在哪里舉行。
余冰通過原身劉宏記憶對“內朝”的認知,發現這“內外朝”制度居然自古就有。原本所謂的“內朝”只是皇帝的幾個親信或寵臣組成,相當于皇帝的秘書、參謀或顧問之類的,沒什么實權,后來被一些皇帝發展成了和“外朝”對立的機構,“外朝”負責“政務”,“內朝”負責“決策”。
而到了東漢,“內朝”被光武帝劉秀再次擴權,幾乎全權經手朝廷的所有大小事務,“內朝”的“尚書臺”把控了整個朝廷的運轉。
難怪東漢總是外戚和宦官輪流亂政,光武帝劉秀給“內朝”更多實權,原本是用來制衡“外朝”的百官權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鞏固和加強皇權,結果卻把他自己的后代子孫給制衡了。
這種“內外朝制度”即使成年皇帝想不當外戚和宦官的傀儡都難啊!何況漢朝這些幼年即位,從小被外戚或宦官培養控制的皇帝了。
通過原身的記憶了解了“朝會”的相關信息,余冰發現這皇帝的工作確實不忙,因為原身劉宏一直受宦官忽悠,經常都不去參加五天一次的“外朝”朝會,“內朝”朝會更是少有參加。原身一直認為大漢天下國泰民安、江山穩固,把政務基本上都放心的交給了宦官們處理,自己安心享樂就可以了。
看來要想借每天“上朝”來避免回后宮也不太合理,自己還是得再想想看,有沒有更合理的方法。
糾結良久,余冰覺得還是應該在工作上做文章,只有讓自己忙碌起來,把自己塑造成“工作狂”,才有理由不回后宮。
嗯,就這么愉快的決定了,我余冰要在東漢做一個快樂的“工作狂”,“996”算什么(休息那一天不回后宮去哪里),“007”才是我的福報,讓我的皇帝生涯充實而有意義……
現在的辦事效率這么低,怎么能夠5天才開會一次呢?官員們平常都在干啥?怕都是去享樂了吧!余冰可不相信這些人會那么自覺的按照朝廷規定的“休沐制度”,在上班時間天天辦公。
據說古代政府真正做事的都是“吏”,而不是“官”。偶爾出現那么一兩個勤政為民的官員,都會被老百姓喻為“*青天”,不是送“萬民傘”就是建“長生祠”。可想而知,古代的多數官員有多么“懶政怠政”。
嗯!這漢代“不合理”的工作制度得改,就讓自己這個皇帝帶頭,率先開始改變。幼兒園的老師從小就教導我們,“好東西”要學會分享,自己這個皇帝怎么能獨自享受“007福報”呢?得讓這些漢代“公務員”一起享受“007福報”呀!
至于什么“996”啊、“周末雙休”啊、“朝九晚五”啊之類的過渡性“福報”就讓它們直接從歷史中消失好了。“懶散”的漢代“公務員”能夠一步到位直接體驗“福報中的福報”,這是多大的“福報”啊!
就這么“愉快”的決定了,等下就通知下去,從明天開始,京城的“公務員”就陪自己一起享受“007福報”。其它地方官府的“公務員”以后再說,自己先把洛陽的“公務員”帶動起來。
余冰真實內心:哼!自己這個皇帝都要“007”了,不發動那些官場“老油條”一起分擔政務,真要學秦始皇、唐太宗那樣勤政或者可能還沒出生的諸葛亮那樣事必躬親,導致英年早逝嗎?
其實自己根本不想“007”啊,這種“福報”誰喜歡就讓誰去享受吧,自己如果不是為了避免回后宮,巴不得“001”、“000”更好。
既然自己連“996”都不能選,又怎么能讓那些官員輕輕松松的天天享樂,而自己做牛做馬、累死累活的呢?自己不好過也不能讓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好過。
不過,看著眼前不知道該怎么批復才合理的奏章,余冰覺得自己暫時好像還不能勝任皇帝這個職業的本職工作。要想做一個“勤政為民”、“日夜操勞”國事的“007”皇帝,看來還是要另外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