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文化記憶
- 李樹新
- 2864字
- 2021-12-01 19:02:43
自序:開門七件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經驗世界
“開門七件事”是漢民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象征性,能夠傳達漢民族文化集團性格、情感、價值觀念,喚起民族群體的歷史記憶和情緒感受,被民族群體認同的文化符號系統。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吃喝,漢語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這里的“開門”即每日持家、維持生計的初始,“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則是指持家和維持生計的必備之物、必做之事,也成了老百姓基本消費需求的代名詞,有時也用來形容煩瑣枯燥的家務事。
“開門七件事”的說法,至遲出現在宋代口語中,完整表述為“早晨起來七般事,油鹽醬豉姜椒茶”。宋代吳自牧所著的筆記《夢粱錄》中載謂:“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1同時期另有“柴米油鹽酒醬醋茶——開門八件事”的說法,說明該諺語在宋代尚未完全定型。
元明清時期的曲子詩文中,開始多見“開門七件事”的說法。元代周德清的散曲《蟾宮曲·別友》曾說:“倚篷窗無語嗟呀,七件兒全無,做甚么人家?柴似靈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醬甕兒恰才夢撒,鹽瓶兒又告消乏。茶也無多,醋也無多。七件事兒尚且艱難,怎生教我折柳攀花!”這里,作者用“七件事”來諷世。元代楊景賢《劉行首》二折中有這樣的詩:“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首詩是告誡當家人要當好家,要量入為出,做好安排,做到勤儉持家,否則就會捉襟見肘,如一團亂麻,理不好家。因此,這首詩也被稱為“當家詩”。明代江南才子唐寅有《除夕口占》一首:“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閑無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活脫出一生潦倒,家境窘迫,而又自甘淡泊的豁達心態。《警世通言》卷三二有:“開了大門七件事,般般都在老身心上。倒替你這小賤人白白養著窮漢,教我衣食從何處來?”《豆棚閑話》有:“只想這一班,做人家的開門七件事,一毫沒些抵頭。”“開門七件事”逐漸成為具有特定意義固定用法的熟語。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柴”“薪”“米”“鹽”喻理的成語。《莊子·雜篇·庚桑楚》有“數米而炊”的成語,《莊子·養生主》出現了“薪盡火傳”的成語,《戰國策·楚策四》出現了“驥伏鹽車”“汗血鹽車”“駿骨牽鹽”“騏驥困鹽車”等成語,謂才華遭到抑制。《漢書·揚雄傳下》出現了“覆醬燒薪”的成語,極言著作毫無價值或絲毫不受重視,只能用于蓋醬缸或者當柴燒。到了宋代,柴米開始指代日用物品。《夢粱錄》載:“諺云:‘東菜西水,南柴北米。’杭之日用是也。”宋代普濟《五燈會元》有“千日砍柴一日燒”,比喻長期準備,用于一時;亦有“擔折知柴重”,比喻承擔過大事,才知責任重大。至明清,以柴米油鹽喻理已成了一種普遍現象。清代李光庭在《鄉言解頤》中這樣寫道:“鄉言七事中有關乎世情者,如打了一冬柴,煮鍋臘八粥,與有柴一灶,有米一鍋,俱誡浪費者也。熱灶一把,也要冷灶一把,為專趨炎勢者也。吃得筵席打得柴,言窮達因時者也。柴米夫妻梁伯鸞,勝似朱買臣矣。窮灶門,富水缸,曲突徙薪免致焦頭爛額矣。生米做成熟飯,慎終于始也。討米下不得鍋,備豫不虞也。當家才知柴米貴,物力不可不惜也。沉了一船芝麻,水面上撇油花,棄大而見小也。油壺盧不惹醋壺盧,薰蕕不同器也。打煞賣鹽的,苦了做醬的,調和之失宜也。吃菜總嫌淡,喝茶嫌不釅,飲食之非道也。”2這是對“開門七件事”喻理表意的集中概括。
從語類的角度來看,以“開門七件事”為題材的熟語既有成語,也有俗語、諺語、慣用語、歇后語等不同的語類。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個性的熟語各自適用于不同的語用需要,具有特定的表現功能,它們大多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在形式上簡練、形象又生動活潑,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耳熟能詳。作為思維形態的一種表述方式和表述策略,它們是中國老百姓習用的話語模式,鮮活地傳達著一種語言智慧。
除熟語以外,“開門七件事”符號系統還有歷史典故、傳說、故事和笑話,這些都是基于長期傳承發展中所形成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它們是極有生命力的文化習慣,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帶有娛樂和說教的雙重文化意義,流露了一種對日常生活的情緒,隱含了特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的象征意義。從這些歷史典故、傳說、故事和笑話中,大體可以看到民眾眼中的現實世界、民眾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這為人們客觀地感知傳統文化提供了有效的認知手段,對全面了解和詮釋整個“開門七件事”文化提供著重要的語用支撐。
在“開門七件事”文化符號演進的歷程中,出現了大量的關于“開門七件事”的對聯和詩歌,它們是以“七件事”為題,反映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和生命哲學的兩種文學載體,也是“開門七件事”文化符號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逐去千家冷,迎來萬戶春”“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邊鍋內煮乾坤”“借得梅上雪,煎茶別有香”“谷雨前收獻至公,不爭春力避芳叢。煙開曾入深深塢,百萬槍旗在下風”……這些對聯和詩歌用精練概括的對仗形式夸贊了“七件事”的功用、特性和價值,藝術地道出了人們對生活的感悟,抒發了人們的思想情感,細細品來,有滋有味。品讀這些對聯和詩歌,我們既可以精準把握和感知躍動在對聯詩歌藝術中的審美價值,又可以進一步了解和認知“七件事”文化傳播流布的軌跡。
“開門七件事”符號系統還是一種形象化的藝術表達系統。歷代文人雅士圍繞“開門七件事”主題形成的許多妙趣橫生、耐人尋味的風俗畫,如《圖畫日報》《點石齋畫報》《營業寫真》《中國古代三百六十行》《天工開物》《三才圖會》等中就有較多的記載和收錄。欣賞這些風俗畫,不僅可以一飽眼福,領略其中美的意蘊,還能夠喚起人們遙遠的歷史記憶和真切的現實感受。本書從中選錄了一些圖片,欲與文字相互輝映,以饗讀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深沉情懷之寓所。“開門七件事”符號系統作為一種大眾關心的世俗生活內容,是一種極為容易獲得理解、促成溝通、隱喻觀念與揭示奧義的通俗形式,是一個具有文化含義的價值體系和分類范疇。它們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價值,記錄著漢民族的價值理念和情感態度,具有闡釋性的文化功能和文化認同的標向價值。也就是說,在看似平平淡淡的柴米油鹽中,蘊藏著符合人生客觀規律的至深哲理。這些言簡意賅、生動雋永的熟語形象地體現出對人、對生活、對世界獨具慧眼的觀察和鞭辟入里的認識,使人頓然大悟,豁然開朗,思想上得到啟迪,認識上得到提高。它們是連接人的內心世界、人的意識和其認知的周圍世界的中間世界。再具體一點說,它們是中國經驗、中國智慧的認知性、體認性的經驗表述。“開門七件事”文化符號系統記述了漢民族淳厚的民俗與古老的風尚,承載了漢民族的社會發展歷程中和人生成長歷程中所累積形成的社會經驗和人生處世經驗,為我們感悟歷史、品味社會、觀察世界提供了便捷有效的表達方式,在接受這種語言的過程中,這一系統會為接受者日后的成長留下永不磨滅的痕跡。
1 劉坤、趙宗乙主編,《經典名著解讀:中國古代民俗》(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1頁。
2 [清]李光庭、[清]王有光,《鄉言解頤 吳下諺聯》,中華書局,1982年,第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