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攬人先攬心
用人用能人,服人先攬心。心服了,才可上下同心協力,也才能使事業有成。劉邦能戰勝項羽,劉備能建立西蜀……他們都深知這一道理。
東晉的祖逖也是這樣的一位將才,他禮賢下士,寬以待人,為此深得人心。下文所記,就是這樣的事例。祖逖是東晉名將,年輕時聞雞起舞,鍛煉身體,志在收復中原。他后來屢建奇功,使黃河以南的地區都成為東晉的疆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人不論親疏貴賤,一律以禮相待,因此深得人心。
祖逖擔任豫州刺史時,有一次遭到了譙郡(治所在今安徽省亳縣)太守樊雅的偷襲。在討伐樊雅的戰斗中,陳川派部將李頭率軍支援祖逖,終于攻克了譙城。
陳川的部將李頭在這次戰斗中作戰十分英勇,立了大功。祖逖繳獲子樊雅的一匹駿馬,李頭撫摸著駿馬,久久沒有離開,直夸這是匹不多見的千里馬。祖逖看出李頭很喜歡這匹馬,只是不好意思開口要。雖然祖逖也很喜歡,但他更愛英雄,便豪爽地把駿馬送給了李頭。這使李頭深為感動,常常嘆道:“如果能在祖逖這樣的將領下做事情,我即使死了也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后來這活傳到陳川的耳朵里去了,而陳川是個心胸狹隘的人,竟然因為李頭的這句話,大為發火,把李頭殺了。
李頭的親信馮寵從這件事看出祖逖是愛惜將才、愛護部下的人,而陳川卻是個無情無義的人,就帶領四百名部下去投奔祖逖,受到了祖逖的禮遇。
這下陳川更加發怒,居然派他的將領魏碩搶掠豫州各郡,俘獲了很多人口和車馬。祖逖得知后,派人在谷水迎擊魏碩,全部截獲了他們所搶掠的人口和車馬。但是祖逖并沒有扣留他們的軍隊,把他們全部放回,并且一點兒東西都不留下。
陳川最后落得個眾叛親離,變節投降了與東晉為敵的石勒。祖逖像這類善于體察下屬的心思、盡量予以滿足的事例,不勝枚舉。他自己生活很儉樸,把省下來的錢盡量幫助部下,部下只要有了一點功勞,他立即給予獎勵,連一天時間都不超過。所以部下都對他感恩戴德,甘愿為他沖鋒陷陣。
【簡評】
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此理統軍,便可克敵制勝;以此理治國,國便可大治。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正反映了這一道理。
上丈所記祖逖,是深明此理之人。他嚴以律己,真誠待人,治軍先攬心,為此得到屬下擁護,甘心為他所用,才使他縱橫戰場,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國土。與祖逖相反的陳川,心胸狹窄,尖刻待人,又怎能不失掉人心?失掉了人心,他又怎能不敗?
兩個人,兩種待人態度,落得兩種結果,足能引起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