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花錘山的傳說
彈花錘山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焦店鎮境內,最高海拔164米,呈東西條狀,長900米,寬400米,遠遠望去山體形狀極像一個彈花錘。關于彈花錘山的由來,當地流傳著一個凄婉動人的傳說呢。
相傳很久以前,在龍山腳下的一個村莊里住著一個青年獵人叫大虎,是個地道的苦命人,他三歲那年爹媽相繼去世,和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好心的鄉親們看這孩子可憐,經常把家里的糧食和衣物送給他,在大伙的幫助和接濟下,兩位老人艱難度日,費盡千辛萬苦總算把命運多舛的大虎拉扯大了。長大成人后的大虎為人誠實善良,勤勞勇敢,只要有空就幫缺少勞力的街坊鄰居干活,平時上山打的獵物有不少都送給了村上的孤寡老人,大伙提起他無不伸大拇指嘖嘖稱贊。
由于家境貧寒,大虎三十多歲了仍然是孤身一人,一天傍晚大虎從山上打獵回來,一路上他邊走邊想:忙活了一天又累又餓,回到家里還得自己生火做飯,啥時候我能自己不動手吃上一頓熱飯那該多好。大虎本以為這只是胡亂想想而已,誰料想他到家推門走進陰暗潮濕的草房一看,果然見鍋上冒著熱氣,掀鍋一看,飯菜已經備好,冒著陣陣撲鼻香氣;摸摸茶壺滾熱,茶也已泡好。是誰做的呢?姑媽?姑媽可在三十里以外,怎么做好了飯菜,天很晚了,她還走了呢?除了姑媽還有誰呢?大虎再也想不出什么人有這好心,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再說。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趕到姑媽家一問,姑媽沒去,姑媽留她吃早飯也不吃,掉頭就走。打算今天一天不干事,非得搞個水落石出不可。奇怪,快到家門,屋上煙囪又冒煙了。他輕輕從窗孔往里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是一個貌若天仙的姑娘正在燒飯。他又驚又喜,急忙進屋,拱手道:“不知姑娘是何方仙女,來這為我做飯,實在感激不盡。”那姑娘滿面通紅,道:“恩人快別這樣。”大虎又驚訝了:“我與大姐素不相識,此話從何說起?”姑娘道:“恩人可記得去年救過一只小花鹿嗎?”大虎這才想起,去年有一次進山,眼看一只花豹正追一只小花鹿,一只利爪已經搭上小花鹿后胯了,大虎忙彎弓搭箭,一箭正中花豹咽喉,那花豹大吼一聲,倒地抽腳就死了。小花鹿對著大虎連叫三聲,仿佛表示感謝,然后忍痛瘸著躲進了樹林。大虎道:“難道………”姑娘落落大方地說:“實不相瞞大哥,我本是天宮上的一個織女,叫蓮花,因羨慕人間的真情和樸實的生活私下凡間,為逃避追趕我變成一只小花鹿,可途中還是不幸被王母娘娘發覺,娘娘勸我返回天庭,可我寧死不從,一怒之下娘娘命手下一天將變為花豹欲置我于死地,多虧大哥及時相救,今日特來感謝。”
姑娘一番話說得大虎心花怒放,高興得想蹦起來,可是穩重的他極力掩飾自己的欣喜之情,連聲說道:“原來是這樣,讓姑娘受苦了。”
姑娘又道:“大哥如不嫌棄,我就做你的妻子,為你洗衣做飯,紡花織布。”大虎心中大喜,連忙上前深施一禮說道:“我正求之不得,這我倒要感謝姑娘了。”于是二人做了夫妻,每天大虎上山打獵,荷花在家紡花織布,小兩口過著恩愛和美,幸福如意的恬淡生活。更令人羨慕不已的是,荷花來后不到三年工夫就生了兩個大胖小子,樂得大虎合不攏嘴,走起路來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大伙都說大虎有福氣,是他積德行善修來的緣分。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一天吃過午飯大虎進山打獵去了,蓮花姑娘把兩個孩子哄睡后,開始在自家院子的樹蔭下彈花。正在這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及近,荷花聽到后手搭涼蓬朝遠處望去,所看之處塵土飛揚,突然來了一隊人馬,其中有一頂大黃傘下,一匹高頭大馬上坐著一個人。原來是皇帝赴武當山經過這里。那皇帝在馬上看到蓮花貌若天仙,就叫隨行太監總管前去勸說蓮花,跟回皇宮,要選她做王妃。蓮花一聽,又鄙視又氣憤,又不可能隨便發作,只道:“我是有夫之婦,怎么可以呢?”那太監頭子直把皇宮說得怎么漂亮、怎么富裕、王妃怎么威風,正喋喋不休羅嗦,蓮花正沒辦法之際,只見大虎扛著一只往門口一丟,十分魁梧的一條漢子。蓮花見到大虎,心下踏實了,道:“你們且等一會兒,我丈夫回來了,待我說服丈夫,安排交代一下,就隨你們走。”太監頭子跟皇帝這么一說,皇帝心想:“諒一個山村野民,能作什么大怪!”就同意了。
大虎、蓮花進了屋,掩上門,蓮花忙道:“你快把缸里米倒下,撒到后邊竹園。我收拾一下,咱們跑。”大虎道:“怎么跑,跑到哪里都是皇帝的天下。”蓮花道:“你快去吧,我自有辦法。”大虎量了米,有一斗,見白米撒進竹園,深感可惜,只撒了一半。這時外面又催了,蓮花馬上拉著大虎,從后門跑出,只顧往前跑去。那皇帝久等不見影子,叫進門拉人。進門一看,后門大開,早沒人了。一出后門,只見幾十個無精打采的人擋著,怎禁得皇帝的隨從們一陣砍殺,發著喊,緊緊追來。
蓮花已經氣喘噓噓,一問大虎,米撒了多少,大虎說只撒了一半。蓮花嘆道:“難怪他們來得這么快,可憐那一班人馬肯定沒了。”后面喊聲越來越近,看看不一會就要追上了。蓮花道:“你們無情,我也顧不得了。”將手中的一只彈花錘往后面空中一丟,霎時黑壓壓一座大山從空中壓將下來,不偏不歪,正好把皇帝手下的一幫子隨從壓在底下。這座山就是彈花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