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談意氣
因為距離所以美麗
有人喜歡在山花爛漫時踏青,有人愿在寧靜的夜晚仰望星辰,有人享受雨中漫步的愜意,有人……于是,山花被移進了溫室,沒了活力;星星終于近在眼前,而面目全非;雨水被送進了實驗室,卻成了污染氣體的代名詞。人們太愛這些美了,卻不知沒了距離,它們什么都不是。
真正的美是出自人們心里的感受,當你與某一事物合拍了,就會覺得它是美的,符合你的美。但如果你想考驗他的能力,試探他的內心,而打亂了這節奏,那么剩下的只能是蒼白無力的音符了。
其實人與人的交往也是如此。最好的朋友往往不是最親密的朋友。初識一個人,覺得聊得來,便成了朋友。隨著逐漸的熟悉,志趣相投,竟無話不談。但接下來呢?由于無所不談、無所顧忌、缺少了自己的空間,甚至可能你的一些沒經過大腦的言語就會傷害到對方。到那時,或許大家還是朋友但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輕松,或許早已厭倦了。就這樣因為距離太近而失去一位朋友是否有絲遺憾?距離的美,就像人們總是對朋友比對家人有禮貌。這樣看來,保持朋友間的距離可以使兩方都得到尊重,而我們所謂交朋友的美感才會長長久久地持續下去。
許多人追逐美,試圖拉近與美的關系,卻不知距離也是美的一部分。但這個距離也是有講究的,靠之太近,難免失望;離之太遠,難免陌生。所以,面對美,我們還是抱著一顆自然、欣賞的心吧。請不要用科學家的說明文來解釋美的事物,這樣只會更復雜。真正的美是簡單的,是用心來感受的。正如當東方出現一抹紅暈,爺爺扶著奶奶說:“瞧,那夕陽多美啊,和我們年輕的時候看的一個樣!”。而小孩看了卻說:“又是一個可以出去玩的早晨!”。兩種人,兩種不同的態度,這就是距離帶給我們的美,一種不需要求證的美。
如果在美面前你已無力為它再添一絲美麗,就請默默地欣賞它吧,讓它帶給你美麗。
意氣,顧名思義,便是意志和氣概。
意志,是鐵杵磨成針和水滴石穿的毅力;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恒心;是愚翁移山的那種堅定不移的信念;也是克里爾那“挺住,意味著一切”的決不放棄的決心。
氣概,是“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遠大抱負;是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豪情;也是杜甫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遼闊胸懷。
如此此一來,這意志與氣概也就成了成功的基石。因此,意氣與成功是一組充要條件:
有意氣的人,在遇到坎坷時,必定會以處事不驚的平靜心態畫危機為轉機;當危機降臨時,他們仍會以巋然不動的氣概將困難壓倒。
如果沒有了意氣,那么當時處于饑寒交迫、妻離子散的中國軍民,能在歷經了八年的艱苦奮斗后,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嗎?一度被視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能夠鼓起勇氣,要一洗家仇國恥,最終驕傲地成為龍的傳人,進而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至我國今日成為世界發展中的強國嗎?如果缺乏勇氣,陳勝還能以他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激起當時百姓的反抗意識,領導他們推翻秦王朝嗎?如果失去了意志,毛主席還能詠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氣勢豪邁的詩句嗎?——當然不能。
由此看來,意氣在一個人的奮斗歷程中是何其重要!
惟有意氣風發,躊躇滿志,才不致在黑夜之中迷失自己的奮斗目標。
意氣,也可闡釋為“由于主觀偏激而產生的情緒”。
因此,友誼并非是電影中那缺乏理性思考的兄弟意氣,而是孔子心中的“友益、有諒、有多聞”的益友之間的一種真摯的情感。同樣,我們的生活中也不應有這種過激情緒的存在,因為這缺乏理性思考的意氣,只會是我們的雙眼被蒙蔽,看不清自己所處的境地,使我們失去原則而變得叛逆,使如美麗氣球一樣懵懂無知的我們,一心只會想要掙脫父母手中那根常常的線,卻不知道,一旦脫離了那根線,我們便會不復存在。
俗話說:“物極必反”。因此,在我們生活中,當那必不可少的意氣演變為一種缺乏理性思考的偏激的不良情緒時,我們應要及時地去制止它、控制它,從而抖掉我們奮斗途中的這些累贅。
意氣,好似一拔雙刃劍,相信只要我們通過千百次磨難將它控制好,那么,我們手中的這刀劍必能露出耀眼的光芒,從而在奮斗途中使我們如虎添翼,使我們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永遠意氣風發,壯志蓬勃,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