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謀和智慧
- 石地
- 2217字
- 2021-11-26 16:10:40
恭維中的勸諫
說服,是一門科學(xué),也是一種藝術(shù)。古時候大臣想勸諫國君,尤為需要攻其心、動其情、曉之利害,施展各種勸說的招數(shù)。誰都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忠言”往往在尚未體現(xiàn)出利國利行之時,進言者卻早已成了刀下之鬼,緣由就在于其言“逆耳”。
于是,有些聰明的大臣便會將“忠言”喬妝打扮一番,使其不那么刺耳,或責(zé)以大義、或寓貶于褒、或小中見大,利用寓言、比喻等使人主“恍然大悟”。
春秋時,鄭國的子皮執(zhí)掌國政,他見子產(chǎn)聰明有才干,便要把政權(quán)交給他。子產(chǎn)推辭說:“我們國家小而與大國很近;我們家族大而受寵的人很多,恐怕我不能勝任。”子皮說:“我率領(lǐng)他們服從您,別人誰敢不聽?您盡管放心輔助國政。如果小國能和大國處理好關(guān)系,其形勢也會得到緩和。”子產(chǎn)聽子皮這樣說,便答應(yīng)了。
子皮手下有個家臣叫尹何,這個人對子皮很順從,子皮很喜歡他。有一次,子皮對子產(chǎn)說:“我想讓尹何治理我的封邑,怎么樣?”
子產(chǎn)說:“這個人太年輕,不懂得治理國家,恐怕不行。”
子皮說:“這個人辦事小心謹慎,又很聽話,我很喜歡他,他也不會背叛我。讓他學(xué)學(xué),他也就知道怎樣治理了。”
子產(chǎn)搖搖頭,說:“這不行。別人喜歡一個人,總想著如何對他有利;您喜歡一個人,卻讓他傷害自己。尹何不會治理,您卻把政事交給他辦,就好像一個人不會用刀子,您偏讓他去割肉,到頭來只能傷著自己。有誰還敢求得您這樣的喜歡?”
子皮聽了,默然不語,他在細細地品味著子產(chǎn)的話。子產(chǎn)見子皮默不作聲,以為他不高興了,就說:“您是鄭國的棟梁,棟梁一折,椽子離散,我將被壓在底下,因此,怎敢不對您講真心話?”
子皮聽了,連聲說:“請講,請講。”
子產(chǎn)問:“您有了漂亮的綢緞,舍得讓不會做衣服的人去練手嗎?”
子皮說:“當(dāng)然舍不得。”
“對呀!”子產(chǎn)說:“衣服是蔽體的,而封邑是庇護身家性命的,它的價值比漂亮的彩綢不知貴重多少。您怎么舍得讓不懂治理的人去練手呢?我聽說學(xué)習(xí)以后才做官,沒聽說把做官作為學(xué)習(xí)手段的。如果硬要如此,一定要受到傷害。譬如打獵吧,只有會射箭,會駕車的人才能獲得獵物。如果讓不會射箭,不會駕車的人去打獵,他一上車,一心想著如何不翻車,不被壓在底下,哪還有精力去管獵物呢?”
子皮聽了這番話,連聲贊嘆說:“好呀!好呀!我真是個糊涂人。我聽說君子所慮大而遠,小人所慮小而近。我真談不上是君子。我只知蔽體衣服的珍貴,從而謹慎待之,不知護身封地的價值,從而輕而視之。從前我認為,您治理鄭國,我治理家族,就可以國強家旺,現(xiàn)在看來,家族的事也少不了您的參與。”
通過這件事,子皮更加認為子產(chǎn)忠誠可靠,便把政事完全托付給他了。
【簡評】
通俗中蘊含深長之意,勸諫里充滿恭維之辭,道理的淺顯使國君易于接受,巧妙的恭維又讓國君感覺舒服,舊時的誅臣,想要達到勸服的目的,委實不易。
如果直言諫諍,過于“逆耳”,難免會造成聽者的反感和抵觸,雖是“忠言”,恐怕也難免不產(chǎn)生思想上的碰撞。
子產(chǎn)勸諫子皮,不搞空洞說教,而是借用生動的比喻,寓理于情,使其茅塞頓開,從而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
因此,讓我們盡量地將“逆耳”的“忠言”變成順耳的“忠言”吧,在說理的同時,要設(shè)法以情打動人,如果雙方的心理距離被拉近,還有什么不能溝通的呢?
※ 巧借物價省刑罰
當(dāng)今社會,法制越來越健全。在這種情況下,將物價與處罰聯(lián)系起來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比如說,有些不法商人,高抬物價,牟取暴利,有關(guān)部門就可依據(jù)反暴利法對其進行處罰。
古代社會,沒有健全的法制。在這種情況下,物價與刑罰實為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然而卻有聰明人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借論物價之名,規(guī)勸君主不要濫施刑罰。
齊景公(前547~前490年在位)時,相國晏子衣著簡樸,住宅簡陋。齊景公知道后,打算更換晏子的住宅,便對晏子說:“您的住宅靠近集市,不僅聲音嘈雜,塵土飛揚,而且地勢低洼,狹窄潮濕,實在不能居住,請您搬到寬敞明亮、干燥宜人的地方去住。”晏子聽了,表示拒絕,對齊景公說道:“這所房屋對我來說已經(jīng)很奢侈了,況且齊國的先代賢臣也是居住在這里,我還嫌自己的資格夠不上繼承這所房屋呢!我住在靠近集市的地方,買東西很方便,怎么敢再麻煩百姓為我另建房屋呢?”
齊景公笑著問道:“您的住宅靠近集市,您知道東西的貴賤嗎?”晏子回答說:“怎么能不知道呢?”齊景公說:“那么,什么東,西貴,什么東西便宜呢?”
晏子本來對景公濫用刑罰,致使很多犯人被砍斷腳的狀況很不滿意,知道市場上賣假肢的逐漸增多,又見景公問自己集市上什么東西貴,什么東西便宜,靈機一動,便乘機回答景公說:“集市上假肢貴,鞋子便宜”。以此來勸諫景公不要濫用刑罰,要推行仁政。
齊景公聽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頓時明白了晏子的用意,從此減輕了對犯人的刑罰,受到了百姓的歡迎。
【簡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家刑法嚴酷,百姓動不動就被砍去雙腳,這就是所謂的“刖刑”。齊國的刑罰不僅“酷”,而且“濫”,許多人被砍掉雙腳,這對國家是十分有害的。第一,這樣做會招致越來越多百姓的不滿。第二,會給國家造成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從而增加了國家負擔(dān)。第三,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殘疾人不能和正常人一樣衛(wèi)國御敵,從而削弱了國家的防御能力。
這樣明顯的道理,齊景公卻不明白,齊國百姓被砍去雙腳的人與日俱增就是證據(jù)。
這樣明顯的道理,明白人卻不敢直說,晏子只有在話題趕到這兒才借物價勸齊景公省刑,這就是證據(jù)。
如果齊景公不問晏子市場工何物貴,何物賤,如果晏子不是機智敏銳之人,齊國被砍去雙腳人的數(shù)量,是不是還會繼續(xù)上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