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追求誠心

第一節 良能與良知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1]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2],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十五節》

詞語注釋

[1]良能、良知:趙岐《孟子注》:“良,甚也。”良能,即為最大的能;良知,即為最大的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良者,本然之善也。”良能則即為,先天本能;良知則即為先天而知。此處不做硬解翻譯。

[2]孩提之童:孩提之童是指兩三歲的小孩。

章句理解

孟子說:“人不需要學習就能做到的,這叫良能;不需要考慮就能知道的,這叫良知。兩三歲的小孩沒有不知道愛自己父母的,等長大些后,沒有不知道尊敬自己兄長的。親愛自己的父母,這是仁;尊敬自己的兄長,這叫義;這沒有什么原因,因為這兩種品德本來就可以通行天下。”

國學啟示

良能、良知是孟子人性本善、道德天賦的思想觀點,也是王陽明心學“致良知”的起源。孟子的良能、良知思想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很多情況下,人做錯事并非是不知道是非對錯,而是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或名利物欲的貪念,明知不應做還是去做了。了解了良能良知,就應當事到臨頭,誠實反思內心,自己內心堅定是正確的,就去做;堅定錯誤的,就不去做。

所以,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即便沒有人在關注,自己也要誠實反問內心,所行之事,是對是錯。

第二節 誠心是自然規律

原文

孟子曰:“是故誠者,天之道也[1];思誠者,人之道也[2]。至誠而不動者[3],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二節》

孟子曰:“君子不亮[4],惡乎執?”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二節》

詞語注釋

[1]天之道:宇宙天地間萬物運行的規律。

[2]人之道:人不違背規律、遵循規律而行的處世法則。

[3]動:感動。

[4]亮:同“諒”,誠信。

章句理解

孟子說:“所以,誠心是自然規律;追求誠心,是人處世的法則。對人極端誠心而不能感動別人,是從來沒有過的;對人沒有誠心,是從來不會感動人的。”

孟子說:“君子不講誠信,如何能有操守?”

國學啟示

本節前段所說的誠,是指做事情時,反問自己內心良知時的態度。誠實不欺瞞自己,不要為自己明知道是錯的還要去做找借口。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忽視這一點,只是一廂情愿地僥幸,或者掩耳盜鈴式的自欺欺人,這就不是誠。

對自己能夠誠心,對別人才能誠信。誠信不是性格,而是關乎操守品質。以誠待人,即便性格不那么隨和悅人,別人也會理解。相反,巧言令色、以真飾偽,不但不能取信于人,反而墮落了自己的操守。

趣味故事

故事一:掩耳盜鈴

我國春秋時期,晉國的六大家族之一的范氏家族,被另一個大家族智伯給打敗了。范氏逃亡后,有個小偷跑到范氏府里,想去偷點好東西。小偷心想,畢竟范氏也是貴族,家里應該有不少好東西吧。

這個小偷剛進范府,就看到門口掛著一口大銅鐘。我國古代一直到清末民國,小面額的貨幣都是用銅制作的,所以銅就是錢。這個小偷一下子就看上這口大銅鐘了。他找來繩子,想把銅鐘背起來帶走。可是銅鐘實在太大了,他根本沒那么大的力氣。怎么辦呢?

他自己想到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把這口銅鐘化整為零,具體說,就是用大錘子把銅鐘砸成小塊,這樣不就可以背走了嗎?

他剛舉起錘子,突然又想到了一個問題:用錘子砸銅鐘,一定會發出聲音呀,要讓別人聽見了,來和我爭搶,那可就不妙了。

這個小偷靈機一動,他找來兩塊布片,把自己的耳朵堵了起來,這樣不就聽不到了嗎?

這個小偷不愿意別人聽到聲音,卻把自己的耳朵給堵了起來,這就是糊涂呀。正像人不愿意別人聽到自己的過失還可以理解,自己怎么能不愿意聽到自己的過失呢?這就是沒有做到真誠地反思自己呀。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就只能像那個掩耳盜鈴的人一樣,自欺欺人了。

故事二:曾參殺豬

曾參,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是儒家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買東西。曾參的兒子年齡不大,知道媽媽要去集市,哭著喊著也要跟著去。

曾參的妻子被孩子糾纏得沒辦法,就蹲下身,溫和地對小兒子說:“你先回家去,你要是聽我的話,我從集市上回來以后,就殺豬給你吃。”

妻子從集市回來后,卻舍不得殺豬了。

曾參嚴肅地對妻子說:“怎么能欺騙孩子呢?小孩子是非道德觀念不強,我們說什么,他就跟著學什么,我們做成什么樣的事,他就跟著學做什么樣的人。你現在欺騙他,他就會去欺騙別人。如果孩子連他最親的媽媽都不相信了,你覺得這是好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嗎?”

妻子看看兒子,又看看豬,心里雖然很舍不得,最終還是聽從了丈夫的意見,把豬殺了。

曾參的誠信,可不是說空話。而是身體力行,先在家里行得通,然后在外面也行得通。

孔子知道曾參是個忠信的人,所以孔子去世前,把自己唯一的孫子孔伋(jí)(字,子思)托付給了曾參,希望曾參能好好教育他。

曾參把孔伋培育成了大思想家。而孔伋呢,又啟發了孟子。

思考時間

1.掩耳盜鈴的那個人,犯了一個什么樣的錯誤呢?

2.曾參為何堅持要殺豬?從這個故事能看出曾參怎樣的品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江| 蒙自县| 柏乡县| 东乡族自治县| 永康市| 原阳县| 石屏县| 临沧市| 内江市| 贡嘎县| 建始县| 和田县| 祥云县| 南靖县| 南丰县| 武清区| 温泉县| 布尔津县| 乌鲁木齐县| 偃师市| 崇义县| 民和| 康马县| 德清县| 玉门市| 永丰县| 兴隆县| 冷水江市| 东光县| 镇赉县| 威海市| 南皮县| 海门市| 菏泽市| 旺苍县| 南江县| 曲松县| 同仁县| 仲巴县| 丹江口市| 潢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