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春節的起源

春節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節日之一,其起源知之者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來源未有定論,本節收集各家學說,囊括了含“年”獸傳說在內的各種觀點,闡述了春節興起的地域以及春節的傳承與演變。

春節即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生產周期,與中國人的農業耕種息息相關。古代人把谷物生長的周期稱作“年”,《說文·禾部》中記載:“年,谷熟也。”發展到現在,春節可以說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與西方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以宗教的重大事跡為節日的傳統不同,中國的春節是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節日,與民族無關,與信仰無關。也許正因為春節與人們的耕作緊密相連,它才能延續如此之久,分量如此之重,影響如此深遠。然而說來也怪,普通中國人其實并不了解這個最重要節日的含義及來龍去脈,大家似乎都以為團圓、祈福、喜慶大概就是春節的全部,其實并不盡然。

一、春節與過年

在古代,春節有“元日”“新年”“正旦”“歲首”“三元”等名稱,這幾類名稱所指的具體時間也有所不同。如果要弄清楚春節的起源,必須要先界定它的名稱和所指的時間點。現今人們所說的春節,通常指的是“過年”,而何謂“過年”,則必須從“年”的本義入手分析。

(一)春節的名稱和時間

不同的朝代對春節有不同的稱謂:先秦稱“上日”“元日”;漢代稱“正日”或“三朝”等;唐宋元明時稱“元朔”“新正”“元旦”等;清時稱“元旦”“元日”等。現在,春節在民間通俗的說法叫“過年”,而“春節”的名稱則是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才確定的新名稱。當時“春節”這一稱謂只是在民間流傳,并未得到官方認可,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被正式定了下來。所以我們現在將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也稱“陽歷年”,農歷的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也稱“陰歷年”。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節正是位于歲首的節日,它寓意著新的開始。舊時春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是迎春的節日,后來因為立春和歲首時間相隔不遠,就將二者合二為一了,所以說現代的春節包括了近代以前的立春與歲首兩大節日。《尚書大傳》這樣定義:“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隋朝杜臺卿的《玉燭寶典》中有相近的表達:“正月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這兩本書均指出,春節是一年的開端。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了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臘祭),這可以說與過年的節慶有一定的關聯。到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活動,這應該就是“過年”的雛形。

自古以來,各朝各代關于歲首的時間并不固定,如:夏為正月初一、商為十二月初一、周為十一月初一、秦為十月初一,直至漢武帝時期啟用太初歷,歷代沿用這一歷法,才將新年的時間固定于陰歷正月初一。春節通常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實際上,民間普遍意義上的過春節一般是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甚至正月月底。

(二)“年”字的本義

“年”字的起源極早,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其形有點像“禾”,又有點像“人”,后訛變為“秊”。《說文·禾部》中記載:“年,谷熟也。”可見,年的本義是指谷物的成熟。《尚書·多士》曰:“爾厥有干,有年于茲洛。”《孔穎達傳》:“汝其有安事有豐年于此洛邑”。意思是說:現在你們應當好好地住在你們的城里,繼續做你們該做的事。你們在洛邑會有安樂會有豐年的。《谷梁傳·桓公三年》曰:“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

中國的農民春種秋收,莊稼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于是中國古代歷法很早就把這樣一個時間周期定為一年。由此,“年”從谷類成熟之義變成了代表特定時間周期的單位。這個變化有一定的過程,《爾雅·釋天》曰:“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這就解釋了“年”之意義變遷的過程。

(三)“年”的另外兩種含義

從古籍上看,“年”字幾乎從來未有與“獸”相關的意思。但是“年”獸傳說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固然可以說,年獸傳說不是春節起源的正典。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年獸傳說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民間智慧,反映了中國老百姓的某種心理期待。

1.兇猛之怪物

當年成為一種傳說中的獸物之后,它就不單純是指一個時間概念,它還意味著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積淀。上文已經指出,春節位于年末歲首的交替之際。“過年”就意味著跨過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也有熬過“年”獸肆虐之夜的意思。最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年”是一種兇猛的怪獸,會在大年三十這個夜晚出現,它生性兇猛,如饕餮一般,看見什么就吃掉什么,所以這一夜被稱為“除夕”。這里的“除”就是“除去”“消滅”的意思,而“夕”的意思與“年”相似,也是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野獸。

老百姓為了驅除這兇猛的怪物,就在除夕之夜采取特定的儀式和行為來應對。例如,守歲,即大年三十這天夜晚,無論大人小孩都不睡覺,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度過這個可怕的夜晚。由于對未知怪物“年”或者說“夕”的恐懼,不知道能否安全順利地熬過這一個夜晚,人們在除夕夜會和家人吃一頓具有“最后的晚餐”意義的豐盛佳肴。在現代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關于“年”和“夕”這類恐怖可怕怪物的概念當然早已消失,但節日的習俗一代代傳承下來。直至今天,人們還是會在除夕夜晚一家人團聚,做上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晚餐,和家人一起快樂地度過這個美好的夜晚。

除了守歲,放鞭炮的習俗也與驅除兇獸有關。傳說有一次“夕”在大年三十這個夜晚進了一個村子肆虐,一位老婆婆意外發現它,便朝著它扔鞭炮,“夕”因害怕噼里啪啦的鞭炮聲而躲開。之后,人們便會在每年的除夕夜大放鞭炮,為了驅除兇獸和厄運,迎接美好的新的一年。在大門上貼門神(諸如秦叔寶、尉遲恭等)也具有同樣的意義。

2.吉祥之神獸

與上述“年”的含義不同,有人認為,“年”是中國老百姓心中的吉祥物。古代的中國人對于時間有一種似乎是天然的敬畏之意,而對這個有時間概念之意的“年”,態度也有可能是崇敬的。在古代編年體史書(如《左傳》)中,也早已將“年”作為一項重要分類依據,它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它不太可能取意為邪怪。在遠古時代,人們對于天、地、時間這些抽象概念并不能準確地把握,人類本性會令人們產生對未知大自然的一種崇拜,例如圖騰崇拜和神話英雄崇拜等。中國古代沒有“世紀”的概念,所以年是最大的時間分割單位,自然有著相當的重要性和神圣性。紅葦先生就在他的《年的三副面孔》中提出“年”是鱷魚、植物神和雷神三位一體的神圣象征和代表。“年是由具體的三副面孔出發,走向抽象。植物神、雷神、鱷魚,這其中蘊含著古人對于標志著時間的年的理解。”

必須指出的是,年作為吉祥物的傳說在中國百姓心中的接受程度遠遠不及兇獸之說。但是兇獸傳說在古時候并沒有相關的古籍記載,而關于“年”這個字的概念和解釋卻早有記載。谷物成熟取其豐收之意,這是農耕文明時期中國百姓最為期盼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有理由認為“年”是吉祥物。

(四)過年

無論把“年”理解為何種意義,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春節之通俗稱謂的“過年”是中國人心中最為重要的節慶。人們在春節的辭舊迎新之際,企望與家人團聚,一起總結并告別舊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并許下美好的心愿。這是我們的傳統,也是我們現在的習俗,而且還將在未來的中國乃至全世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持續下去。

二、春節的起源的幾種說法

(一)年獸說

關于春節起源的年獸傳說歷來有多個版本,各自說法不一,這里只列舉其中一個。

據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形狀怪異而且生性兇猛。每到歲末年初的時候就會出沒,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有一年,村民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丐模樣的老人。這時候全村人都自顧不暇,村里只有一位老婆婆給了這位乞丐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也趕快上山躲避“年”獸。但是乞丐老人卻堅持不走,說是要為老婆婆家守夜。半夜時分“年”獸果然闖進了村子,只見老婆婆的家門上貼著大紅紙,屋里燭火通明,突然院內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年”獸立即被嚇得逃之夭夭。于是人們知道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人們掌握了驅趕“年”獸的方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第二天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其他不同版本的年獸傳說都與此故事有一定的共同之處,即都與驅避猛獸有關。所以說,過年之節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們蒙昧時期的恐懼心態。“年”仍是如今春節的主題詞,只是不再具有與“猛獸”相關的意義。分析年獸傳說的故事,不難發現它已具備了春節習俗主要的內容和形式。故事里歲末年初的時間、燃放爆竹的行為和祝福的言語都是春節習俗的要素。

(二)慶豐收說

據《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春節”詞條所記載:“關于春節的由來,或說源于上古社會的臘祭,臘即歲終祭眾神之名,因而春節乃是一年農事畢后為報答神的恩賜而來。……春節自古以來就是祝賀豐收的喜慶日子。”《谷梁傳》中說“五谷大熟為大年”;《爾雅·釋天》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

古代的人們最初沒有時間的概念,無法掌握季節的變化規律,處于“山中無甲子,寒暑不知年”的狀態,后來由于農耕的需要,才有了“年”與“歲”的觀念。最早有時間概念是在新石器時代,后來“年”正式被啟用為時間單位則是在周代。商周時期古人已經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如前所述,夏商周分別將一年稱為“歲”“祀”和“年”。這三個朝代的歲首時間是不同的,夏代把正月初一為“歲”的開始,商代以十二月初一為“祀”的開始,而周代則是將十一月初一作為新年第一天。現在我們把夏歷的正月一日作為歲首,因此陰歷也稱夏歷。“年”最早始于周代,用來表示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說文·禾部》曰:“年,谷熟也。”因此“有年”表示谷物豐收,而“有大年”則表示谷物大豐收,后來年逐漸發展為與“歲”“祀”類似的時間單位,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謂之“一年”。因此過年就是古代人們慶祝農業豐收的活動,寄托了人們對谷物豐收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三)臘祭說

春節的起源,有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認為其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臘祭”。不過有文字記載的年終祭祀習俗源自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主要內容是在歲末年初之際用他們的農、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感謝諸神上一年的賜予,祈求來年能夠五谷豐登,同時伴隨著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祛病消災而舉行的祭祀活動,這就是“臘祭”。后來這種活動年復一年,長期延續發展,慢慢地就發展為春節。臘日,即今天的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據漢代《風俗通義·祭典》記載:“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祭祀先祖神靈也。”就是說,古時每到“臘日”那天,人們會舉行大型的祭祀儀式向祖先和神靈獻上自己的收獲物,用以感謝他們的恩賜并祈禱來年能有更好的生活。臘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因此也有人認為春節是由古時人們祭祖酬神,以期祖先神靈庇佑而舉行的祭祀活動演變而來的。

(四)“萬年”創建歷法說

關于“萬年”的神話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話說在古代某個時候有一位聰穎過人的少年名叫萬年,家境貧寒,需要每日進深山里砍柴來維持自我生計。由于那時沒有計時器,無法測量具體的時間,從而導致他不知何時出發而又何時返回,這個問題常常困擾著他。在日復一日的砍柴生活中,他慢慢總結經驗,力求弄清楚每天日出日落的規律。傳說,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意識到可以利用樹木的影子來觀測時間,經過幾天的刻苦鉆研,他創造了一種利用倒影來測量每日時刻的儀器。但這種儀器有一個缺陷——無法在陰雨天使用。有一次,萬年飲用山泉水的時候,水滴敲打石塊的聲音突然激發了他的靈感——水滴有規律的滴滴聲不正是計量時間的好方法嗎?萬年就是這樣憑借著他自己的創造發明,計算出了一年的長短,并且也記錄了特殊時日,例如夏至、冬至。

“萬年”為老百姓所熟知并非通過百姓口耳相傳的力量,而是因為當時的君主(祖乙)的大力支持。當時,關于時令的問題也困擾著舉國上下,萬年帶著他的發明向國君自薦。盡管當時也有愚昧的大臣向祖乙建議應該以誠心祭天,向上天祈求如何獲知一年四季和每日天氣的情況,但結果可想而知,都是無用之功。萬年的設計在這個時刻起到了明顯的作用,被國君大為賞識,并提供財力支持他建設相應的計時測時的儀器,為天下所有的人家造福。最后,萬年最終完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歷法——萬年歷法,并由祖乙以一年的開始為春天的理由將新年的第一天定為“春節”,普天同慶。此后,老百姓們知道了這位偉大的人物(萬年),他為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百姓為了感謝他,把春節也就是開年第一天稱為“過年”,而在過年的時候我們見到的家家戶戶墻上的壽星圖也是為了紀念“日月壽星”——萬年。

(五)神話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期,黃帝曾跟蚩尤大戰。黃帝最終在農歷正月初一那一天戰勝了蚩尤,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節日,以紀念黃帝的戰績。

(六)巫術說與鬼節說

王娟在《中國的春節》中認為,春節應該源于古代的巫術儀式,這是從關于“年”的傳說和春節一系列的儀式活動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結論。春節期間飲食、祭祀、裝飾、娛樂等和種種禁忌,都是由于古時的人們希望借助一些行為、語言或表演等方式來趨吉避兇,表達平安和幸福的心愿。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節逐漸失去其巫術的含義而演變成一種集體歡慶的活動。

民間還有一種鬼節之說,認為春節的起源和鬼節有關。春節處在冬去春來之際,古時的人們由于科學知識貧乏、生產力低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在青黃不接之時生計受到嚴重威脅,甚至有人因為環境惡劣和生活艱苦而喪失生命,這讓人們產生恐懼心理,以為是鬼神作祟,在平安度過這一節氣之后,大家為表達喜悅就會歡呼慶祝,互相道賀祝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這種活動成為一種習俗確定下來。徐華龍在《春節源于鬼節考》中從春節前后為祭鬼神的日子、春節飲食、活動和物品等方面分析了春節具有的鬼文化色彩。

(七)時令說

追溯春節的來歷,比較科學的說法是歲時節日的出現,古人沒有現在的科學儀器,都是通過觀察天象、物候來把握時間,三代以前關于年的活動就為人們所掌握。古代中國人以農歷來計算時間,因為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歷把一年分為12個月,一般每三年有兩年有閏月,年的劃分又有四時、八節、二十四節氣之說。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八節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每一季有兩節);二十四節氣,它是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劃分的,即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位置,把一年分成24個部分,一個節氣大概15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兩節氣相接的日子為節日,例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在演變過程中,一些特定的日子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因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

三、春節起源的地域

重要的傳統節日,從起源到初步形成、發展演變到最終確定,都有一定的過程,春節也不例外。而要論及起源,就不得不涉及地域性的討論。筆者認為,春節的起源和發展與以陜西和河南為中心的黃河流域之古代文化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距今10000年至4000年前,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些地方都出現了聚落和民眾,那么為什么認為春節起源于黃河流域?理由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從古代歷法來看,我國最早的歷法誕生于黃河流域

歲時節日首先是建立在古代歷法的基礎上的,沒有歷法就無從計時,也就沒有歲時節日。歷法的制定是歷朝歷代的大事,甚至可以算是君王的重要功績。文獻中有記載“伏羲作歷度”(《周髀算經》);神農“正節氣,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立歷日”(楊泉《物理論》);黃帝“迎日推筴”(司馬遷《史記》),經過推算而預知節氣之將來;黃帝之曾孫高辛氏“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司馬遷《史記》),這里不僅編制歷法,還明確了祭祀鬼神之事。夏朝有《夏小正》存世,秦朝《呂氏春秋》中有《十二紀》,《禮記·月令》所用的材料也取自周制。在《十二紀》和《禮記·月令》中,把一年劃分成十二個月,一年從孟春開始,到季冬結束,為春節的歲首地位奠定了基礎。《月令》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返,賞公、卿、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此時的春節,大規模的迎春禮,有官民同慶的節慶活動,初步具備春節雛形。

上述早期歷法的制定者,其活動范圍均在黃河流域,歷法推行的地域也主要在黃河流域,由此可知早期的歷法是黃河文明的產物,而以之為基礎的春節也極有可能自黃河文明孕育產生。

(二)早期的節慶活動集中于黃河流域

從先秦時期到秦漢、魏晉,甚至隋唐至北宋,黃河流域一直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絕大多數封建王朝均建都于此。因而從文獻記載看,黃河流域是我國春節節慶活動最具代表性的地區。西漢漢武帝時期制太初歷,新年的第一天被確定在建寅之后,稱為“正日”,“正月之旦,謂之正日”,因此又稱“正旦”,有相關的慶祝活動。東漢春節的儀式和節慶活動已經頗具規模。《后漢書》載,東漢時“每歲首正月為大朝受賀”“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大朝”指的是規模最大的朝會,相當于現在的春節團拜會,因參加人數最多,故稱“大朝”。東漢春節,所有在朝官員都要向皇帝朝賀新年,皇帝要賜宴百官,伴有盛大的歌舞表演。漢代還繼承了周代的迎春禮,“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形成相關祭祀、占卜等活動。

魏晉以后,隨著中原地區的文化整合,春節習俗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了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除夕、元旦、人日、元宵。除夕懸掛桃符,漢代已經流行,初為神荼、郁壘,隋唐又衍生出鐘馗、秦叔寶、尉遲敬德。隋唐時期河南還流行守歲,據說隋煬帝除夕守歲,用沉香、檀木點篝火,一夜用盡二百車,火髙十余丈,香聞數十里。這種除夕點火守歲的習俗上承先秦的庭燎,下啟后世的“點旺火”,直到今天在黃河流域的很多省份都能見到。北宋是春節的成熟期,許多重要的春節習俗都始于宋朝。以“臘八”為例,俗語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可見,“臘八”是春節前夕的重要節點,甚至被視為“過年”的起點。臘八做臘八粥始見于北宋時期黃河流域的開封,據《東京夢華錄》載:“(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這是關于臘八制作臘八粥的最早記載。

四、春節的歷代傳承與演變

上述民間傳說皆為口耳相傳的口頭敘說,有著一定的文化價值和意義。有關春節的記述除了口頭敘說之外還有詳細資料的記載,更為清晰可信。由先秦至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經歷了從混沌中萌發,到逐步定型、發展、變異的漫長悠久的過程。

(一)萌發時期

從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來看,文明的產生來源于勞動,即現實生活所需。從遠古時代到新石器時代,人類的進化過程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雛形。農耕文明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不可分割的重要文明形式,古時候的勞作者為了自我溫飽和生存,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慢慢意識到時間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有了探求時間規律的意識。而這一意識的產生首先來源于耕種,即何時種何時收,如何能夠獲得足夠的農作物和糧食來維持生存。參考《史記》《爾雅》等書籍不難發現,人們會利用風雨等天氣來計算不同的時節,而不同的天氣溫度和情況也會影響這一年的收成。古時候人們對于自然界未知事物有一種敬畏之感,相信一切安排都來源于神,因此,他們相信豐收也一定是神對百姓的眷顧,因此過“年”(谷物大豐收)也是酬神答謝的時刻。這一時期,人們還沒有明確的過年的意識,而主要是對于神靈崇拜和谷物豐收喜悅慶賀的結合儀式。

(二)定型時期

“年”的發展進程中,統一的說法認為,春節定型于漢代,但它不是指農歷正月初一的年節,而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節。定型的意義主要是從時間,即具體日期確定這一層面上而言的。先秦時期百姓只是在農忙結束之時休養生息和慶祝一年豐收,而不同地區由于各種地理因素的不同,自然收成的時間和情況皆不相同,也就是說各個不同地區的人的“過年”時間皆不同。而且春秋戰國時期小國眾多,皆以自我為標準,各設歷法,處于較混亂的狀態。秦代雖處于大一統的時期,但秦始皇推行暴政,各類繁重的賦稅不斷壓榨百姓,民不聊生。直到漢代的政治大一統,經濟穩定發展,推行儒學,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都處于穩定上升階段的漢武帝時期一改往常雜亂無章的歷法,制定了《太初歷》,而此種歷法的確立在之后兩千多年里一直被使用。當時還設立太學,專門培養為朝廷效力的人才,這為較為完整系統的太初歷的產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至今中國日常所見的各式各樣的春節習俗也在漢代時期形成雛形,由于春節的這一天被確立下來,原本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舉辦的活動都統一在一天里舉行,所以出現了各種有趣的儀式和活動。

(三)發展時期

從魏晉到唐宋這段時期為發展時期。魏晉時期過年的習俗基本延續承接了漢代的體制,漢文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可謂深遠。漢朝發達的經濟和包容并蓄的思想對魏晉甚至可以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影響一直存在。當然歷史不會一成不變,魏晉時期在漢制的基礎上,加上各朝代的民族特色稍加發展。到盛唐時期,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具有絕對的優勢,過年的各類習俗也豐富了起來。唐朝思想開放,經濟發達,百姓安居樂業,節日習俗的娛樂性加強,由最初以酬神為目的的性質轉變為百姓自身慶祝節日和娛樂自我的性質,也因此使得春節的習俗由單一走向多元,朝著娛樂娛人的方向邁進一大步。宋元時期延續唐制,貼門神和春聯等習俗在形式上更加多元化,打破原有的固定的節日形成,在內容上更加隨意和貼近百姓的日常生活。

(四)變異時期

發展至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走向頂峰,君主的權利無限放大,導致全民一切活動圍繞著君主權利而開展。因此,娛樂熱鬧的氛圍逐步走向冷清肅穆的狀態。當然,在民間,許多活動依然被保留下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幅員遼闊的土地使得它成了東亞文化圈主要的文化源頭,輻射至日本、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漢文化得以以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國家繼續延續,而節日也是其中的一種。

經過歲月的積淀,春節如今早已成為中國老百姓心目中最為重要的節日。不僅僅作為一種假日和節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為重要的是它已然成為一種歷代傳承的精神遺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东| 瑞丽市| 林周县| 南靖县| 乾安县| 阿克苏市| 四平市| 东海县| 城市| 密山市| 龙岩市| 定日县| 曲周县| 民勤县| 四会市| 吉林省| 白银市| 从江县| 新建县| 望都县| 江陵县| 阜新| 无棣县| 手游| 太湖县| 剑川县| 山阴县| 兴隆县| 永定县| 安庆市| 凯里市| 屯门区| 柘荣县| 益阳市| 南部县| 曲水县| 申扎县| 壶关县| 大兴区| 观塘区|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