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溝通心理學:把話說到點子上
- 冠誠
- 3880字
- 2021-11-18 16:45:47
三、腹有“詩書”,言之有物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說出的話肯定言之無物、蒼白無力。人之所以有口齒伶俐與拙嘴笨舌之別,絕不是他們的嘴在生理構造上有什么不同,而完全在于他們積累了多少知識,下了多少工夫。
1.掌握基本的人際交往知識
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jīng)驗的總和,是說話者能夠很好地以言辭實現(xiàn)人際溝通的源泉。知識貧乏是造成語言貧乏,特別是詞匯貧乏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沒有相應的詞匯來描寫賈府上上下下的規(guī)矩和里里外外的禮教,王熙風的潑辣、干練、狠毒性格就肯定難以惟妙惟肖地描寫出來;如果《水滸傳》的作者不懂得江湖規(guī)矩,不懂開茶坊的拉線、收小、說風情,以及趁火打劫的種種口訣,他就不可能把那個成了精的虔婆王婆刻畫得有聲有色。
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說話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豐厚的知識積累。胸有成竹,欲發(fā)則出;積之愈深,言之愈佳。
對交談者來說,知識是多方面的。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要求;不同的人,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也不盡相同。但作為交談者,應當掌握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知識。
(1)交際應酬的基礎知識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分子,與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必然有牽連。要想使自己的言語達到彼此溝通的目的,就必須掌握交際應酬的起碼知識,這樣才能說出與當時的情境適宜的言辭。如果不懂得這些知識,在交際過程中,就會因某一細微疏忽而講錯話,從而造成不良后果,導致交際失敗。
在日常生活中,諸如稱呼、訪友、求職、待客、赴宴、送禮、贈物、寒暄、探病、致歉、打招呼、打電話、問候、介紹別人、自我介紹、拒絕、祝賀、吊喪等,所有這些,都各有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規(guī)矩。這些規(guī)矩,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或約定俗成的,無須特別地學習、鉆研;只要不脫離社會生活,耳濡目染,即可把握。若想提高說話水平,就必須積極投入社會生活,根據(jù)不同的需要,選擇恰當?shù)摹⑦m應社會生活需要的處世言辭。只要掌握文明、禮貌、得體、合適的原則即可。
比如,你去別人家里做客、拜訪,最好先電話預約。不通電話的,或出于其他原因而徑直上門的,若人家有門鈴,應按門鈴;無門鈴,應輕叩其門。按后或叩后要稍等一下,若無動靜,再按或再叩第二次。一般說來,按或叩第二次后仍無動靜,就不宜再按或叩下去。這種情況說明,一是主人不在家,二是此時主人不愿讓人打攪。主人開門后,應先向主人問好。待主人請你入室時,應留心是否需要換拖鞋,最好主動提出:“我換雙拖鞋吧。”如果來開門的是你不認識的人,則應問:“請問,這里是不是××先生的家?”得到肯定后,還得問:“他在家嗎?我是××,有點事兒拜訪他?!比绻义e了門,應當向開門者表示歉意。如果需向其打聽你所要找的那家之所在,無論其是否知道、指點,都應表示謝意。
(2)掌握世事中的基本常識
世事就是世上的事。世事知識是一種客觀存在,一般無須潛心去學;只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都會逐步體會、感悟得到。
人們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實現(xiàn)與人溝通、交流的目的,必須知道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識、經(jīng)驗、風土、人情、習俗和掌故等,一個人即使有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如果不諳世事,也會被看成“書呆子”,說話、辦事的時候容易鬧笑話、受挫折,成為被別人輕視和嘲諷的對象。
世事知識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但有時對某些世事知識,人們卻沒有實踐的機會或可能。比如你從甲地到乙地,你可能具備了甲地的世事知識,而乙地的,你可能就不具備了,但你卻不能沒有言辭的表達。怎么辦呢?這就得學、得問??鬃佑醒裕骸懊舳脤W,不恥下問。”我國歷來也有“入鄉(xiāng)隨俗”之說,到哪個地方,就要了解那個地方的世事,這樣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說話效果。照搬甲地的世事或不顧乙地的特點,都會自討苦吃。
清朝洋務大臣李鴻章一次出訪美國,在一家飯店宴請美方人士。開席前,他按中國世事講了一番客套話:“這里條件差,沒有什么可口的東西招待各位,粗茶淡飯,謹表寸心?!辈幌腼埖昀习鍏s火冒三丈,認為李鴻章詆毀了飯店的聲譽,非要其公開賠禮道歉不可。
李鴻章的客套話,在國內是很普遍的,但美國卻沒有這樣的習俗,老板冒火也在情理之中。
(3)廣博的文化知識和專業(yè)知識
天文、地理、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經(jīng)濟、法律等方面的知識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開闊視野,從而使表達者的言辭更具感染力、說服力和吸引力。這種知識的獲得,要靠孜孜不倦的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吸取,言辭的表達才會有持續(xù)不斷的生命力。
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行業(yè),每一個行業(yè)都有專門的知識。一個人處在某個行業(yè),從事某一工作,就應當具備該行業(yè)、該專業(yè)的知識。在人際交往中,某行業(yè)的知識不足,就不要輕易涉及這方面的話題,倘若隨意發(fā)言,就容易鬧笑話,影響說話效果。
社會在發(fā)展,知識在更新,即使原來知識積累很深厚,在新的形勢下,也會產(chǎn)生許多盲點,如果不認真學習,既不利于自己的工作,更不利于本行業(yè)言語的交際。所以,我們不能滿足于現(xiàn)狀,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落伍,才能不斷提高自己。
2.遣詞造句,提高說話水平
對于遣詞造句,可能很多人都不屑一顧,認為那是小學生才需要練習的。事實上,這種認識是非常錯誤的。別人能夠妙語連珠、口若懸河,是因為人家掌握的詞匯量豐富并善于運用,從而使表達更加順暢和有效。認識到這一點,并在遣詞造句上多下些功夫,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說話水平。
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就是因為善于在說話時遣詞造句,大大地激勵了當時的人們,使他們決心跟隨著這些偉大的人物。的確,善于遣詞造句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出行動,而行動的結果便展現(xiàn)出另一種人生。相反,如果不善于遣詞造句,說話時“沒詞兒”,顛來倒去就那幾個詞語,一套“學生腔”,“語言無味,像個癟三”,或者隨便把詞語拿來用,那就無法準確地表情達意,難以把話說下去,有時甚至還會鬧出笑話。
要想把話說好,就必須注重詞語的積累和運用。如果在自己的頭腦里建立起一座語言的倉庫,要說話的時候,這些詞語就會如風仙花種子似的,彈跳而出;或者像噴泉似的,噴涌而來。
在有了豐富的詞語儲備的基礎上,還要注意用詞的準確性。說話時,要根據(jù)表達的需要,精心地選擇最確切、最恰當?shù)脑~語,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恰當?shù)亟沂究陀^事理,貼切地表達你的思想感情,準確地傳遞各種信息,做到“意能稱物”“隋通意達”,每個字、詞、句都用得妥帖、適當,恰如其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思想明確,思路清晰。只有思想明確、思路清晰,知道自己在講什么和怎樣講,才能表達清楚、明白;如果事先沒有想好,思想處于混亂模糊狀態(tài),那就肯定表達不清楚、不準確。
(2)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說假話、大話、空話、套話和廢話。
(3)對所反映的事物和所說明的事理有清楚、明晰的認識,對其外貌、性質、特征以及與其他事物、事理的關系了如指掌,這樣,選用的詞語、所包容的內涵和所做出的判斷,才符合所反映對象的實際。
(4)要真正弄懂每個詞語的確切含義和它使用的對象、范圍,否則,不是用錯詞,就是用得不恰當,甚至會鬧出笑話來。
(5)要認真辨析詞義,特別要仔細區(qū)分同義詞、近義詞在使用范圍、詞義輕重、詞的風格特點、搭配功能等方面的細微差別,區(qū)分同音詞的不同含義和使用的對象、范圍。
(6)要把握好詞語的分寸,認真區(qū)分某些表示分寸的詞語在時間、范圍、主次、程度、條件、數(shù)量等方面的差別,所引用的數(shù)字、數(shù)據(jù)要反復核實。
(7)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不僅要體會、揣摩詞語的褒貶意味,而且還要琢磨褒貶意味的輕重和情調。
3.生活是語言的“根”
生活是語言最豐富的源泉。一個閉門造車、與外面世界無接觸的人,是很難使自己的語言豐富起來的。老舍曾說:“從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崩仙嵯壬陉U釋生活是語言的“根”的理由時,反復強調了兩點:
第一,“語言是生命和生活的聲音”,“生活是最偉大的一部活語匯”。有人曾問老舍先生能巧妙地運用北京話描寫“洋車夫”的秘訣是什么,他回答說:“我能描寫大雜院,因為我住過大雜院。我能描寫‘洋車夫’,因為我有許多朋友是以拉車為生的。我知道他們怎么活著,所以我會說他們的語言……明白了車夫的生活,才能發(fā)現(xiàn)車夫的品質、思想與感情。這可就找到了語言的源泉?!?/p>
老舍先生的經(jīng)驗之談是令人信服的。他一生在語言藝術方面的精湛造詣,從根本上說,是得益于他對北京人生活的熟悉,北京社會生活的這部無字天書,北京人的各種人生的密碼,都被老舍先生讀熟了,讀透了,破解了,直至老舍先生感到“那里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兒茶的吆喝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心中”。可見,老舍先生的語言的“根”扎得很深,深入社會生活的底層,源源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活語匯”,這正是老舍先生語言藝術成就卓絕的一個根本原因。
第二,要“尋根”,要深入生活。正因為說話跟生活是分不開的,因此,學習語言也和體驗生活是分不開的。他指出,“到生活里去,那里有語言的寶庫”。
語言的豐富源于生活的豐富。能否深入生活,是決定語言好壞的決定性因素。若語言脫離了生活,就變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必定要枯死。唯有深入生活,才能根深葉茂,源遠流長。
我們應牢記老舍先生的忠告:“不要只在語言上打圈子,而忘了與語言血肉相關的東西——生活?!边@話含有很深刻的道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電腦和網(wǎng)絡的普及,神州巨變,即使是村姑野叟、市井平民,也能滔滔不絕地講述一些自己耳聞目睹的新鮮事。對此,我們就應該及時學習、了解這些方面的語言,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與時代同步,緊跟世界潮流,這樣就會產(chǎn)生新的知識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