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人三會:會做人 會說話 會辦事
- 馮濤編著
- 18字
- 2021-11-18 16:56:37
第一章 說話講分寸: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
不要把與人交談當做一種競賽
溝通就是要尋求統一。溝通者不能容忍另類思維,溝通的目的不是要證明誰是誰非,也不是一場你輸我贏的游戲。你的目標是要溝通,而不要抬扛。有效的溝通不是斗勇斗智,也不是辯論比賽。
與人交談時,有的人會把彼此的溝通看成是一種競賽。如果觀點不一樣,在他看來,就是在挑戰,一定要分出個高下。如果一個人常在他人的話里尋找漏洞,常為某些細節爭論不休,或常糾正他人的錯誤,借此向人炫耀自己的知識淵博、伶牙俐齒,他一定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這樣的人往往忽略了說話技巧,因為他把交談當成了辯論,而不是信息、想法與感情彼此交流的過程。這樣的語言表達不但于事無補,反而可能會“火上澆油”,令溝通無法有效展開。
為了與他人有更好的溝通,這種競賽式的談話方式必須舍棄,而應采用一種隨性、不具侵略性的談話方式。這樣當你在表達意見時,別人就容易聽進去,而不會產生排斥感。
多交流,求團結,才能促進和諧。只有溝通,雙方或多方才能知情,才能信息對稱,進而達到認識一致,目標同一,同心同德。在溝通中取得理解,在理解中達成共識,在共識的基礎上實現統一,溝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對小夫妻經常為吃蘋果發生口角。
女的怕蘋果皮上沾了農藥有毒,一定要把果皮削掉;而男的則認為果皮有營養,把皮削掉太可惜。常吃蘋果,也就常吵架。后來有一次,竟吵到鄰居的大爺家去斷是非。
大爺對女的說:“你先生這么多年都吃沒削皮的蘋果,還好好的并沒死,你擔心什么?”大爺又對男的說:“你太太不吃蘋果皮,你嫌她浪費,那你就把她削的蘋果皮拿去吃掉,不就沒事了!”
大爺還說,由于不同的家庭環境以及不同成長過程的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因此,不要勉強別人來認同自己的習慣。同時,也要有體諒寬容別人的習慣。
小兩口茅塞頓開。
當和別人的觀點有沖突時,若是立刻反問,就等于完全不接納對方;若與對方進一步討論,其實還是在挑戰對方,對方的感受會好很多。
如果溝通時不得不對對方的立場提出質疑時,在提問題之前一定要解釋一下,你為什么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此一來,就可使你的問題的尖銳性(對立性)降到最低。有時,對方先提出尖銳的問題,那么你就要加以理解并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