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禮儀中國
  • 海英
  • 7865字
  • 2021-11-16 10:25:38

立容

立必方正,立容德

足之比也如植,手之恭也如翼。其中也敬,而外也直。不為物遷,進退可式,將有立乎圣賢之域。

——《幼儀雜箴·立》

今天,一個人的站立姿態怎么樣,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這個人內在的精神面貌,而我國古代圣賢對身姿體態的審美,也絕不亞于今人。據說,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有一個習慣,凡是與他初次見面的下屬,他從不急于交談,而是不動聲色地先觀察一番,看看這個人的整體行為舉止如何。如果這個人總是習慣東看看,西瞧瞧,抖抖腿,晃晃頭,那仕途也就基本結束了。為什么呢?因為曾國藩認為,這些行為舉止,正是內心不莊重、不沉穩的表現,此人不堪造就。其實,這一套識人術,在古代叫望氣,也就是我們現代人常說的,望一望這個人的整體行為舉止,便可探知這個人內在的精神面貌。

同樣,一個人的站立姿態,也能襯托出一個人的氣質好壞。常言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現代人的審美觀里,站姿形象的審美依據,最主要是以“挺拔、端正和自信”為主導,而我們中國傳統的立容之美,則完全相反,古禮一直堅持以“端正、恭敬、謙卑”為最高審美標準。

上圖◎男子立容

◎ 立容要點

漢代大儒賈誼,在《容經·立容》篇里,就對立容的形體之美作了整體的描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閑二寸,端面攝纓。”傳統立容的動作要點是,站立時身體要端正,且保持中立。后背挺直,兩肩平展。同時,脖子要直立,下巴微收,目視前方。雙手要相合,且臂抱如鼓,兩足重心放平。表情要莊重,帽纓要整齊。

通過賈誼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立容有三個禮節特征,值得我們學習。

特征之一:立必正方。

《禮記·曲禮上》曰:“立必正方,不傾聽。”唐代孔穎達疏:“立宜正向一方,不得傾頭屬聽左右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平時站立時,身體不可歪斜、倚站,更不能歪著頭隨意去傾聽周圍人們之間的談話。古人認為,一個人的立容是一個人整體精神氣質的重要外在體現,站得端正方可顯出恭敬之心。如果成天總是含胸駝背、搖頭晃腦、歪歪斜斜,會給人一種懈怠隨意、不莊重之感。那怎樣才能做到“立必正方”合乎禮呢?首先要“頭容直”。站立時,頭和頸要保持正直,不可偏斜、探脖。其次,要“氣容肅”。與人交往時,控制好自己的呼吸,尤其是在莊重肅穆的場合,更需屏息靜氣,呼吸均勻,不可大聲喘氣。最后,“口容止”。“止”就是不妄動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吃飯、說話之外,嘴唇要微微閉上,這樣顯得莊重有禮。

上圖◎陜西省博物館·唐代仕女(垂拱之禮)

特征之二:微磬而立。

這里的“磬”,是一種古代的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古人常把它拿來比喻人站立時腰身彎腰的姿態。而微磬,指的是站立時,腰身微微往下俯折15度。這種站立姿勢與上面說的“立必正方”要求并不沖突。古人一向講究“立容德”,站立姿勢也得謙卑有禮。當一個人與他人共立時,面對尊長或接受他人給予物品之時,都需微磬而立,為的就是表達謙遜、恭敬之意。在今天的山東曲阜,可以看到許多這樣拱手微磬而立的孔子像。

特征之三:拱手而立。

古人站立時,需要兩手交拱,然后掩放在兩個寬大的袖子里面,自然地貼放在胸口至小腹中間的位置。這種垂衣拱手的站姿,在古代有“垂拱之禮”之稱,是古人日常手容禮儀規范之一,也正因為有這樣的說法,才有了帝王“垂拱而天下治”(《尚書·武成》)這一生動而形象的比喻。其實在今天,我們兩手交拱,自然垂放于腹前的站姿,就是古代的“垂拱”,唯一不同的是,雙手放置的位置稍有差異。

垂手之禮,體現了古人對手部禮儀的重視。古禮要求“手容恭”,說的是一個人在平時無事的時候,坐立行走,雙手要相互握住,不可隨意亂動,以顯莊重。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端拿遞送之際,手部有許多細節要注意:

第一,“授受不游手”。這里的“游手”,指的是單手的意思。古人在遞接物品時,不論授者還是受者,都要使用雙手,不可只用單手,這是禮貌問題。

第二,“奉者當心”。什么意思呢?賈公彥疏:“謂仰(舉)手當心,奉持其物。”指的是,雙手捧持貴重物品進獻給別人時,其高度要舉到胸的位置,古人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對對方最高的敬重。今天,我們雖然不需要像古人那樣舉到胸的位置,但在給他人遞送名片、重要物品、資料文件時,也不可隨意扔過去,或者從桌面上推過去,這樣都顯得不夠尊重對方。

第三,“執虛器,如執盈”。意思是,手里拿器皿時,即使是個空盤,也要想象成里面裝著東西,不可以隨意拿在手里,晃來晃去。這一禮節在今天也是非常適用的,尤其在狹窄的空間內,比如在飛機上、餐廳里、電梯里,或其他人比較多的地方,手拿器皿時要小心謹慎,以免磕碰到別人。

第四,“授首不授尾”。凡是有首尾的物品,在傳遞給他人的時候,應該將頭部朝向受者,不可以把物品的尾部朝向受者遞送過去,這是對對方的尊重。此禮節同樣也可以應用在今天,比如給他人傳遞文件資料時,多為受者著想,把有文字的一面朝向受者,以方便對方閱讀。

第五,“授柄不授刃”。凡是有刃的物品,應該將有把柄的一端遞給對方,把有刃的一端朝向自己。在我們身邊,有人對這一細節往往不太重視,經常把物品帶尖的一端,直對著別人遞過去,這樣的動作有可能會給他人造成一種不安全感。平時我們要多多注意,養成一個好習慣。

第六,“緩揭簾,勿有聲”。在古代,家里除了門,還會掛帷幔或簾子把空間隔開,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古人進入室內,用手掀簾是有規矩的。動作要輕要慢,不要弄出聲音來,如果動作幅度太大,導致簾子纏在一起,就更為失禮。在今天,有許多地方,如超市、商場門口,也會掛上厚重的門簾。經常也會遇到有人掀開門簾后,忽略一個細節,就是頭也不回一下,只顧自己進去,不顧后面是否有人,便直接松開手,這樣做的后果,有可能厚厚的門簾會直接打到后面的人,造成潛在的危險。尤其是進出有彈簧門的地方,更要注意“手下留情”,注意手部禮儀,進門之后養成回頭看看是否有人的習慣,避免開門之后,門彈向后面的人,照顧一下后來者,尤其是老人、小孩或殘障人士。

總之,諸多與雙手有關的禮節,今禮其實與古禮并無二致,都需要講究規范的姿勢,以禮待人。比如,給客人端茶倒水一定要注意,手指的指尖不要碰到杯口。有杯把的杯子,拿住杯把遞送。如果沒有杯把,拿住杯身下端二分之一處的位置最為妥當。另外,還要控制好雙手的手指,不可隨意用食指指著他人。俗話說:“千夫所指,無病而死”,不是一件好事,這句話就暗含了對這種動作的忌諱。所以,用手指或握著拳頭指別人,都是沒有禮貌的動作。那應該用什么樣的手勢來指人呢?很好辦,展開我們的手掌,且五指并攏,這才是正確有禮的指人方式。

◎ 立容形式

古人優雅的站姿,不只一種,根據不同的場合以及不同的交流對象,站姿也要隨之發生改變。賈誼在《容經》篇里,根據一個人站立時身體向下俯折微磬的深淺,把立姿又細分為“經立”“共立”“肅立”“卑立”四種形式。

第一種,經立(標準站姿)。

經立,是古人平時常用的站立姿勢,其實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立正。在《立容》篇里解釋為:“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意思是,身體要中正,微微頷首,目光平視。其次,兩手相拱,掩于袖內,且放于腹前,古人把這種立姿,稱作“經立”。今天我們也常看到有人雙手交疊,放于腹前的站立姿勢,其實就是古人所稱的“經立”。

第二種,共立(微磬15度)。

共立,古人常在平輩之間使用。“因以微磐曰恭立”,也就是在“經立”站姿的基礎上,腰身向下微俯約15度即可。共立姿勢,需要頸部保持正直,不下俯,也不往上仰。視線隨著身體微俯也要往下,最后自然地落在對方雙腳的正前方,這種姿勢,古人稱作“共立”,又叫“微磬”。

第三種,肅立(磬折45度)。

“肅立”是下對上、晚對長的一種禮敬站姿。這種傳統站姿,與我們今天所說的那種身體站得筆直,像軍人般立正的肅立,是完全不一樣的。傳統的“肅立”,賈誼解釋為:“因磐折曰肅立”,腰身磬折要比微磬度數深,需要向下俯曲約45度,“肅立”又叫“磬折”,其實與我們今天的鞠躬禮沒什么區別。

上圖◎女子立容

第四種,卑立(磬折90度)。

相比以上幾種立姿,卑立的腰身,向下俯折的程度要深,差不多90度,故稱之為“卑立”。賈誼解釋為:“因以垂佩曰卑立。”在這里,先解釋一下“垂佩”是何意吧。我們都知道,古代的貴族階層都有腰間掛玉佩的習慣。在人際交往中,需要向他人俯身示敬,躬身向下俯折的度數,大多以腰間的玉佩向下垂的高低為禮敬標準。

為何以玉佩下垂為標準?須先說“磬折垂佩”之禮。《禮記·曲禮下》有云:“立則磬折垂佩。”東漢學者鄭玄把這句話注解為“君臣仰俯之節”,這樣我們就好理解了,“磬折垂佩”實際上是古代禮儀立容禮節之一。當臣下面見君王時,站立的姿勢需磬背彎折,以示敬意。至于身體要下俯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失禮呢?古禮規定,需磬折垂佩,使掛在腰間兩側的玉佩,下垂到身體的前方,才算恭敬有禮。

由此看來,古代貴族喜好腰間垂玉佩,不僅僅只是裝飾上的需要,也不單單只是一種身份上的象征,也是有其實用功能的。所以,古人在日常交往中,與他人相互行禮時,會根據對方腰間玉佩下垂的深淺,來調整自己身體俯折的度數。比如:與師長共立時,晚輩則需磬折微俯,視線也要隨之向下。與此同時,還要觀察師長腰間玉佩下垂的度數,自己來作判斷。當對方腰間的玉佩是貼著身體的,那么自己則需躬身微俯,使腰間的玉佩離開身體就可以。如果對方的玉佩,已經下垂,離開了身體,那么自己的玉佩則要懸垂了,有時候還需碰觸到地面,才算不失禮。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有點復雜?我們可以簡單地作個總結,這四種傳統站姿當中,“經立”是古人平時最常用的姿態,而身體俯折度數最淺的要屬“共立”,中度為“肅立”,“卑立”度數最深。那么依照古禮,年齡相仿,平輩之間,可采用共立,雙方微微躬身即可。如果對方是師長,他采用的是正常的經立站姿,那么作為晚輩,則要躬身微俯約15度,也就是采用共立,以示敬意。若師長共立,晚輩則需躬身微俯約45度,以肅立站姿示敬。

總之,作為晚輩,站姿一定要比尊長低一些身姿,不過,大家不要誤解,在古代,這種低身姿的站立,只是一種晚輩單純地向尊長表達敬重的方式而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正是我國傳統禮儀核心之所在,如《禮記·玉藻》中所說“立容德”。何意呢?“德”通“得”,意思是當別人給你遞送物品時,我們在接拿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腰身俯折下去,以此來向對方表達謝意和謙卑。在我們看來,這只是立容當中的一個小細節,但古人卻十分看重,所以才有了“磬折垂佩”之禮,在今天的人際交往當中,端拿遞送之間,面對尊長、貴客,身體稍做磬折,實為禮貌之舉。

◎ 立容禮儀

所以,一個人如何站立?怎樣站才算是合禮?我認為,古人要比今人嚴格得多,禮節也更為規范。《禮記·玉藻》有云:“立容辨卑毋讇(chǎn)。頭頸必中,山立,時行,盛氣顛實揚休,玉色。”這句話鄭玄注為:“辨,讀貶,自貶卑,謂磬折也。”說的就是,一個人在站立時,要保持一種好的精神和氣質,謙卑而不諂媚。要學會“立容德”,一舉一動要顯得有修養,有德行。姿態既要規矩得體,又要有分寸感。站立時,頭頸要端正,身體要直立。整體氣質要穩如山,精神要如陽光般和煦,面色要如玉般溫潤。無論在哪里,面對他人,不可懶懶散散、無精打采、歪斜倚靠地隨意而立。總之,傳統立容的禮儀核心,把“尊重他人”放在了第一位。

第一,立如齊。

“齊”,指的不是整整齊齊的意思,在《禮記·曲禮上》中是這樣解釋的:“若夫坐如尸,立如齊。”指站立時,要像在莊重的祭祀場合那樣,磬折微垂身體,以示恭敬之心。我們今天要求的站姿,雖說不會像古人那樣需時時大幅度垂折身體,但“立如齊”背后所表達的恭敬態度,是值得傳承的。比如,遇見尊長,作為晚輩,我們不僅要主動與之打招呼,如雙方相距較遠時,除了揮手致意,還可以通過身體微磬,點頭致意,降低自己的身高,以示尊敬之意。

其實,躬身微磬向他人致敬,在西方禮儀當中也是一項常用的見面禮節。對他人的恭敬之心,無論到了哪個時代,都不能丟。

上圖◎立如齊

第二,立毋跛。

這是古人站姿的要求之一,同時也是我們現代人的站姿禮儀。《禮記·內則》云,站立時“不敢跛、倚”,而是要把整個重心均勻地放在兩足之間,平穩而立。不可以像跛腳那樣,把身體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一只腳上,而另一只腿則偏跛歪斜著,那樣會給人一種懶散無力、不莊重之感。

同時,在一些嚴肅的場合,更不可以隨便倚靠他物,比如身體倚靠著墻壁、柱子等,即使身體勞累,也盡量不要倚靠上去。傳統立容當中,還特意提到了“不立乎巖墻之下”,“巖墻”就是那種殘敗、隨時有可能坍塌的墻壁,不要隨便站立或倚靠。看來,古人的安全意識,一點兒都不比現代人差。所以,對于那些有潛在危險的地方,比如廣告牌下面、腳手架下面、懸崖邊、火車道旁等,我們都應該有意識地避開,以免發生危險,釀成悲劇。

第三,毋搖髀。

一個人站立著的時候,不能抖腿搖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人這樣做,而且變成了一種習慣性的動作,看起來既不雅觀,又顯得不夠莊重。我們中國人自古至今,對抖腿這種不良的習慣性動作,其實是比較忌諱的,迷信抖腿會把身上的福氣抖掉。當然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抖腿會讓身體從視覺上產生一種不穩定感,在人際交往當中,尤其是雙方初次見面之際,對方對你的信任度就不會太高。所以說,無論是坐著,還是站立,有抖腿習慣,盡量要改掉,以免影響人際交往形象。

第四,立不中門。

除了要有一個良好的站姿形象外,還需注意場合、地點。“立不中門”是古代作為人子的禮節,作為人子,一般不得站立在正門的中央。

古代的房屋結構,具體哪個位置算是正門呢?在小說《紅樓夢里,林黛玉初入賈府時,對正門的位置有這樣一段描寫:“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黛玉想道:這必是外祖之長房了。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古代的大戶院落,把大門叫正門或中門,很少開,只有婚嫁大事或迎接貴客、上級官員才會走正門,正門的東西兩側還有角門,也就是側門,一般的人或家里的晚輩,不從正門走,而是從側門出入的。古禮講究“立不中門”,此門為正門、家門。少者“立不中門”。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疏》中有云:“今云‘不中門’,謂棖(chéng)闑(niè)之中是尊者所行,故人子不得當之而行也。”大門兩旁所豎的木樁中間位置,是尊者所立之處,所以作為卑者,比如家里的人子或者地位較低的賓客,不得立于此。

坐席也需如此。當晚輩與尊長同坐時,晚輩須靠著席子的一端坐,不可居中而坐。若與尊長同行,中間的行道要讓給長輩行走。反之,不懂禮節,分不清場合,隨心所欲,都屬失禮失敬之舉。

同樣,我們把“立不中門”的古禮,延伸到今天的生活當中,比如,在公共場所的道路、門廊、走道、樓梯等一些狹窄之處,我們盡量“立不中道”,不站立在中間,或不長時間停留,不與同伴駐足在中間攀談閑聊,以免妨礙其他人上下、進出,或造成擁堵。如果實在需要停留,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移步到門廊、臺階的旁邊,讓出中間位置,多替別人著想一下,這樣做才比較妥當。

◎ 坐立之禮

一“坐”一“立”,兩種不同的高度和姿態,在古代,某些情境下卻暗含著兩種不同的待人態度。什么場合該坐,什么時候該立,每個人都弄得十分清楚,不論是立還是坐,古禮規矩始終離不開一個“敬”字。

第一,“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這句話,其實說的就是,晚輩為尊長遞送物品時,坐著還是站著,在禮節上是有區別的。對于這一點,古人并不刻板,依照古禮要求,如果尊長是站著的,那么晚輩就不要坐著遞送物品,以免尊長還要俯身接拿。如果尊長是坐著的,晚輩就不要站著遞送,以免煩勞尊長還要站起來接拿。當然并不都是一成不變的,有一種情況除外,就是尊長的身高,如果相對較矮,那么作為晚輩,此時要多替尊長考慮,最好以跪姿(或坐姿)遞送,這也是一種替他人考慮的禮貌行為。

“授立不跪,授坐不立”這一禮節,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年輕人在接人待物方面卻很少注意到這一點。比如在接待過程當中,長輩或嘉賓坐著時,作為晚輩或下屬,端茶送水或遞送物品時,即使可以不像古人那樣跪下,也應該微微躬一下身,適當降低一下自己的身高,恭敬地遞過去,這就是傳統禮儀提倡“尊師敬長”在日常細微舉止中的一種體現,更是一種延續。

第二,侍立與侍坐之禮。

依照古禮,與尊長相處,若無特殊情況,尊長坐時,卑幼則需站立在旁。其實,這句話的用意挺多,在《弟子規》里就有更為明確的規矩:“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意思是,當尊長站著跟晚輩說話時,作為晚輩,就不應坐著,也應該離席起立。在交流過程中,長輩還沒有坐下,晚輩不應先入座,要待長輩入席坐定后,有時候還要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晚輩方可入座。如果雙方一開始都是以坐姿在交談,中途長輩站起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

除此之外,與坐立有關的還有“侍立”之禮與“侍坐”之禮。

上圖◎西魏·陶俑·陜西漢中出土

家里有客人到來,作為主人一方,如果父子都在場,那么父親會陪著客人一起坐下來交談,而家里的年輕人,要陪同父親,做好待客工作,須恭敬地站立在一旁,古時把這種禮節稱作“侍立”之禮。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覺得,是不是有點過于嚴謹了!其實,侍立之禮是對來客的一種態度上的表達。一來,晚輩侍立在旁,表達的是不敢與尊長平起平坐,是向長者表示一種禮敬之意。二來,也是向長者表達自己可以隨時恭候調遣。當然,尊長也不會只顧自己坐在那兒交談,也會招呼晚輩坐下來。如果得到了長輩的許可,年輕人方可坐下,但仍然也只是在旁邊陪著,聽候尊長隨時差遣,古時把這種禮節稱作“侍坐”之禮。

上圖◎唐·三彩釉陶女俑·陜西西安土門村出土

在今天,我們中國人仍會把“坐”與“立”之間的禮節,看得很重。比如,家里有客來訪,作為家里成員,尤其是晚輩,不論是不是你邀請的客人,有客人來訪,都需要主動起立迎接,表示歡迎。同時,還要協助父母為客人端茶倒水。當然,作為晚輩,要不要像古禮那樣,在一旁“侍立”或“侍坐”,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來客只是禮節性的拜訪,作為晚輩,又是家中成員,等客人入座后,可以陪坐在旁,簡單與客人交流一下,不用全程參與進來。如果有事需要提前離開,一定要主動與客人打個招呼再出門,這是起碼的待客之道。另一種情況,我們也不要忽略了,作為客人一方,先到者對后來的客人,也需起立打招呼,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友好示意。

類似這樣的坐立禮規,其實仍舊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延續。比如在工作中,當領導或貴賓進入辦公室時,須起立說話,這是最起碼的尊重。在我國小學課堂上,都有一個起立問候老師的小儀式。當老師走進教室那一刻,全班同學會集體起立,鞠躬問候。儀式雖短,背后卻是中華傳統美德“尊師敬長”最好的展現。幾年前,國內一檔著名的訪談節目,女主持人因為一個坐姿,引起了網友們不小的爭議。節目受訪嘉賓是一位年長的科學院院士。節目開始時,白發蒼蒼的院士禮貌地向觀眾席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主動與主持人握手,而這位年輕的女主持人,不僅不起立表示歡迎,還翹著腿,坐在沙發上與院士行握手禮。節目播出后,女主持人這一不當行為,遭到了國內某禮儀專家的炮轟。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就是一個坐著、一個站著嘛,未免太小題大做了吧!我想禮儀專家之所以這么在意,是因為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坐”與“立”,看似兩個簡單的動作,但在某些場合,卻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待人態度,更反映出了一個人是否懂禮明禮,體現的是尊老敬長的修為高低。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忽略了這些小舉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由這些細微的禮節組合起來的,延續數千年,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從未改變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樊市| 内丘县| 攀枝花市| 乌兰浩特市| 文化| 三穗县| 乌兰县| 台南县| 同仁县| 凉城县| 沅陵县| 张家港市| 都兰县| 白河县| 二连浩特市| 余姚市| 保定市| 宜兰县| 富蕴县| 萨迦县| 晴隆县| 凤翔县| 昭苏县| 龙川县| 烟台市| 莱西市| 上杭县| 阿城市| 马龙县| 凌云县| 沅江市| 乌拉特后旗| 海兴县| 赤水市| 河曲县| 湄潭县| 房产| 镇远县| 宜阳县| 册亨县| 松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