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金融業發展趨勢報告(2021年)(《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21世紀經濟報道
- 4112字
- 2021-11-18 17:06:07
4 資管新時代
財富管理機構重塑筋骨:
藩籬被打破,相互競爭、相互交融快速演進
在當前的宏觀趨勢上,中國已經轉向以高質量發展和經濟轉型為主要特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產業升級、專精特新、雙循環、碳中和等成為新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引導著未來經濟乃至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使命的金融行業也必將緊隨其后,進一步影響到從個人到家庭、再到企業的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
從財富管理趨勢上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重心從傳統的房地產,以及以房地產和城投基建等作為底層資產的非標固收類產品,轉移到多樣化的金融資產上,尤其是權益類資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公募基金、股票等成為被青睞的對象。
“大財富”的概念和趨勢越來越明顯,財富管理市場正出現幾個值得關注的趨勢:第一,金融資產層面的標準化,這意味著財富管理機構之間競爭愈加激烈,隨著經濟和金融行業的轉型,財富管理業務對機構而言越來越重要,財富客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第二,監管層面,相關政策有張有弛,成為影響未來財富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對資管產品銷售渠道和銷售過程嚴格把控,互聯網等非持牌渠道不得銷售銀行理財產品,同時逐步推出和擴大基金投顧業務;第三,金融科技持續在財富管理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正深刻影響著財富管理的模式。
尚待開發的巨大市場
中國財富市場的規模以及增長潛力有目共睹。在過去 35 年間,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居民財富總額增長了 21倍,從 3.7 萬億美元提高到 78.08 萬億美元(按當前匯率計量)。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突襲而來的疫情沖擊等挫折,中國快速地擺脫了困境,恢復財富增長。
截至目前,中國居民家庭財富仍然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根據瑞信《2020年全球財富報告》, 2020 年 3 月中國成年人人均財富數據表明,雖然人均財富在2020 年初略有損失,但從 4 月份開始迅速反彈,遙遙領先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居民財富在 2021 年的增長勢頭仍然很強,該報告預測,2021 年中國成人人均財富將延續 2020 年下半年以來的增長勢頭,以 9%的速度穩步增長。
從中國家庭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觀察,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家庭中,房地產占到家庭總資產的近60%,金融資產占比只有約五分之一;而在美國,金融資產投資占到了家庭總資產的 43%。股票投資方面的差距則更大,在中國,股票投資僅占家庭總資產的 1%,而在美國,這一比例高達 15%。
結合宏觀經濟和金融資管轉型的大背景,越來越多的中國居民和家庭財富將配置到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等各類金融資產上。在這個切換過程中是否進展順利,居民能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持續的財富保值增值,財富管理機構將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各類財富管理機構正在通過建設財富管理能力、服務客戶的能力,試圖在這一空間巨大、競爭更強的財富市場中謀求立足之地。
財富管理機構格局重塑
從財富管理機構格局上來看,以銀行、券商、互聯網平臺為主陣地,信托公司、線下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等也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財富管理所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觸達客戶的流量能力、顧問與陪伴能力、產品與投資能力。各類財富管理機構針對自身特定優勢所在重點發力,比如銀行,有客群基礎,有大量線下網點、理財經理和沉淀客戶;券商有資本市場的優勢;互聯網最大優勢則是其開放平臺和流量。
從趨勢上來看,財富管理機構的特性正逐步被打破,市場朝著相互競爭、相互交融的方向演進,大財富格局越來越鮮明,各家財富管理機構在守護好自身優勢所覆蓋的范圍的同時,也在建設新能力向外拓展領土。比如銀行的財富管理中心開始搭建平臺,與合作伙伴共建財富生態,已經有多家銀行對外推出這一戰略方案,如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券商也越來越突出和強調財富管理業務,其品牌和機構的獨立性越來越明顯,比如中金財富。
1.銀行:財富管理成為競爭客戶的發力點
銀行業的戰略方向越來越向財富管理業務側重,紛紛將財富管理作為重要的布局方向,著力打通財富管理價值鏈,“重存款、輕理財”的經營理念正在悄然生變。根據德勤研究報告,按半年報數據來看,披露數據較為全面的十家上市銀行AUM合計達到 141.07 萬億元,較年初相比增加 7.7 萬億元,增幅為 5.81%。
從具體數據結構來看,“存款立行”的根本并未動搖,但財富管理已經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性,尤其是在股份制銀行中,財富管理已經成為銀行競爭客戶的關鍵發力點。AUM結構數據顯示,國有大型銀行存款占比均值超過 90%,理財占比均值為 8.48%;股份制銀行理財占比均超過 20%,其中招行表外理財占比最高達到30.52%。
“股份制銀行在存款和財富管理平衡方面往往會面臨比較小的壓力,在大財富管理經營理念下,理財產品已經成為股份制銀行在資金端競爭的有效利器,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單一重存款的經營理念已經有所松動,理財產品銷售在基層業務考核體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上述德勤財富報告表示。
相比于其他業務的發展,銀行財富管理板塊業務增速更高。從財富管理的特點來看,銀行機構產品定位主要以中低風險等級為主,以固收類和現金類占比最多,2020 年,銀行理財產品中R2 風險等級的占比超過七成。不過,銀行能提供的產品十分豐富,通過自營和代理等多種形式,為客戶提供存款、理財產品、信托類產品、保險、基金、貴金屬等財富管理產品和服務。產品體系多元化,投資范圍廣泛,能滿足客戶多樣化的財富管理需求。
銀行的投研能力和制度的靈活性還有待提升,不過,理財子公司的獨立運作,正在加速彌補這一方面的短板。隨著資管改革的推進和理財公司的迅速發展,銀行理財公司已經成為財富管理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1)》披露的相關數據顯示,2021 年 6 月末,全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 25.80 萬億,理財子公司存續產品為10.01 萬億,占比為 38.8%。
2.券商:后來者的競爭優勢
近年來,券商在財富管理板塊的發力跡象有目共睹,這也是在券商行業整體發展轉型的大背景下的大勢所趨。資本市場投資者增速放緩,券商經紀業務逐步進入到存量競爭的階段,粗放發展的模式難以為繼。由此導致傭金費率持續下降,經紀業務對券商的收入貢獻也不斷降低。
數據顯示,券商經紀業務的傭金率從2011 年的 0.063%下降到 2020 年 的0.026%,經紀業務收入占比也從 50%下降到 30%以下。這對券商轉型提出的要求是,必須從簡單的通道中介轉向提供更加成熟的專業的金融服務,也就是財富管理服務。
實踐來看,券商正在不斷探財富管理轉型路徑,并且初顯成效。2020 年,證券公司實現代理銷售金融產品凈收入134.38 億元,同比增長 148.76%;實現投資咨詢業務凈收入 48.03 億元,同比增長 26.93%。
雖然,近年來才開始重視發力財富管理業務,但是券商發展財富業務有其特點和明顯優勢,尤其是在居民財富配置越來越重視金融資產和資本市場配置的大趨勢下。西南財經大學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從 2018 年到 2020 年,個人投資者以股票和基金為代表的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從28.46%上升到 33.21%,提高了 4.75%;而投資性房地產的配置比例從 2018 年的9.33%下降到 2020 年的 9.02%,下降了 0.31%。
這是券商發展財富管理的機遇所在。券商擁有資本市場的賬戶交易優勢、投資人才優勢、研究能力優勢,此前的經紀業務也為其積累了大量的、優質的中高風險偏好的客戶,深交所發布的 《2020 年個人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0 年股市投資者賬戶平均資產為 59.7 萬元,投資者中有 67%投資于公募基金。股市投資者需通過券商的經紀渠道完成股票交易,這為券商的基金代銷積累了豐富的客戶資源。
基金投顧試點政策的推出,對于券商發展財富管理業務而言也是一大利好。此前,券商多采用代銷模式,收入來源主要是銷售費收入和申贖費用等。而在基金投顧模式中,券商可以開展管理型基金投顧服務,收取基金投顧服務費,這將大幅創新財富管理服務的模式,豐富盈利來源。
3.下個路口,互聯網平臺的流量優勢還在嗎?
在近年來快速崛起的財富管理市場中,互聯網平臺因其巨大的流量優勢搶占了一波高地。2013 年螞蟻的余額寶問世以來,“寶寶類”理財產品就開始迅速發展,并促使國民理財意識大幅提升,互聯網理財快速增長。根據頭豹研究院等機構判斷,截至 2020 年末,中國互聯網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已經增長至約 8.2 萬億(即互聯網財富管理平臺上保有的所有理財資產規模余額)。
在財富管理領域,互聯網平臺最大的優勢即流量。具體而言,天風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各類頭部互聯網財富管理機構的流量均來自于集團流量平臺的轉化。如天天基金流量來源于東方財富的垂直平臺(東方財富APP、東方財富網、股吧等)的轉化;螞蟻基金流量來源于支付寶的支付場景的轉化;騰安基金流量來源于微信社交流量的轉化。
不過,互聯網巨頭雖然在流量規模上有優勢,但垂直平臺的轉化更為精準。比如,微信的MAU為 9.5 億,支付寶為 7.3億,但作為綜合類平臺,向理財業務轉化需要經過漏斗轉化。相比之下,東方財富、同花順這類垂直平臺,流量規模相對互聯網巨頭較小,但更精準,利于轉化。
互聯網平臺在財富管理市場上的特點和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與其自身基因緊密相關,最大的特點是線上化、方便快捷、費率便宜、投資者年輕化、投資金額小但頻率高。由于平臺的聚合功能,互聯網渠道在產品供應上能夠提供豐富多樣、種類齊全的產品。
另一個對互聯網代銷渠道產生深遠影響的是監管政策,互聯網平臺崛起的最初,資管改革尚未正式啟動,金融監管也沒有全面收緊,相關領域處于“法無禁止皆可為”的狀態,這些都為互聯網平臺的迅速發展壯大提供了合適的土壤,但是隨著行業的持續發展和問題的暴露,金融資管領域監管逐步收緊已是大勢所趨。近年來,結構性存款從互聯網平臺下架,銀行理財銷售規定將互聯網平臺拒之門外,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平臺的合作受到嚴格管理,未來的發展路徑也需要重新思考和探索。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互聯網代銷渠道的發展也在向提供深度的、專業的金融服務方向轉變。由于互聯網平臺自身在投資端往往沒有專業投資團隊,因此沒有資產創設能力。但是基于智能投顧、產品組合等各種方式,互聯網平臺正在著力構建產品篩選能力。從趨勢上來看,互聯網平臺正在從以流量為核心的競爭優勢,向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方向拓展。基于這個目的,互聯網平臺正試圖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基金投顧、代銷等牌照。
傳統財富管理市場格局正在被打破,不同渠道之間的邊界正在重塑,大財富未來走向何方,需要等待市場給出答案。
(編輯:馬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