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金融業發展趨勢報告(2021年)(《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21世紀經濟報道
- 5字
- 2021-11-18 17:06:06
3 對公之路
疫情之下銀行的對公之路:
大行對公貸款增量創新高但嚴控壓降房地產貸款
今年以來,商業銀行對公業務大幅分化,部分銀行對公業務收入出現負增長,而部分銀行對公貸款增量卻創新高。
四大行中,工行上半年對公貸款增加8901 億元,增量創歷史新高;建行上半年對公貸款增加 9069.32 億元。股份制銀行的對公貸款投放力度較小,仍遠不及國有大行。頭部股份制銀行對公貸款存量在 2 萬億元以上,增速最快的是興業銀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要求下,多家銀行正在調控,甚至壓降房地產貸款規模。從銀行自身來看,部分機構上半年房地產貸款不良率“異軍突起”,大幅反彈。
值得注意的是,對公業務業績也出現了分化。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 2021 年上半年對公業務利潤出現下降,中行對公收入也出現下降。股份制銀行中,民生銀行對公業務收入同比下降 18.59%。
大行對公貸款增量迭創新高
在各大銀行近幾年對公貸款投放不斷增長。近年來,國家產業政策對公司類貸款影響較大,政策層面也引導商業銀行將貸款更多投向制造業、高新技術企業、綠色產業等領域,并給予在貸款等政策支持。使得以國有大行為主,對公貸款投放迭創新高。
從總量看,10 月 21 日,銀保監會在國新辦發布會上發布數據,9 月末,制造業貸款余額 22.2 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大部分為中長期貸款。高技術制造業貸款余額 3.7 萬億元,同比增長13.8%。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 18.5萬億元,同比增長 25.2%。涉農貸款余額42.6 萬億元,較好地支持了夏糧增產、秋收播種。
同時,企業融資成本穩中有降。1 月至 8 月,企業貸款利率 4.63%,同比下降了 0.13 個百分點,8 月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 4.96%,較年初下降了 0.12 個百分點。
央行在普惠貸款要求之外,對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新興產業貸款、綠色產業貸款投放規模作了進一步要求。一位股份行人士表示,普惠貸款新增規模是近幾年一直存在的監管要求。今年以來,央行對新興產業貸款、綠色產業貸款新增規模有了專項額度要求,綠色產業貸款方面,每家銀行的投放規模要求有所區別。
其中,決策層連續三年對小微貸款增速作出明確要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對于綠色貸款,國有大行綠色儲備項目較多,大部分股份制銀行綠色貸款存量不多,是近期綠色貸款拓展的主力之一。
具體到各大商業銀行,四大行仍是對公貸款投放的主力。
四大行中,工商銀行對公貸款率先突破 10 萬億元大關。截至 6 月末,工商銀行境內人民幣公司貸款余額 10.3 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 8901 億元,增量創歷史新高。
其中,工行上半年投向制造業公司貸款余額 1.83 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 1836億元,投向制造業公司貸款、投向制造業中長期公司貸款規模均穩居同業首位。高新技術領域企業貸款余額突破 1 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 8683 億元。
不過,2021 年上半年對公貸款投放最多的是建設銀行。截至 6 月末,建設銀行境內公司類貸款和墊款余額 9.27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9069.32 億元。
其中,建行上半年投向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余額 4.83 萬億元,占比為52.14%,較上年末增加 4977.23 億元;制造業中長期貸款 6168.49 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969.17 億元。民營企業貸款余額3.2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323.91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 7677.60 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1522.40 億元。
農業銀行境內公司貸款僅次于工行、建行。截至 6 月末,農行境內公司類貸款和票據貼現余額合計 9.27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7468.45 億元。其中,制造業貸款 1962.77 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成長性行業貸款增加 2620.56 億元;綠色信貸業務貸款余額 17639 億元,增速 16.4%。
其余大行中,中國銀行境內對公貸款上半年新增超 5000 億元。6 月末,中國銀行在內地人民幣公司貸款 6.83 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 5736.85 億元,增長 9.17%。交通銀行公司類貸款較上年末增加 3524.05 億元,增速 9.51%;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 2624.45 億元,增速10.68%。郵儲銀行公司貸款 2.16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1818.11 億元,增長9.19%。
商業銀行正在扭轉全力轉向“大零售”的局面,開始調整對公貸款投放。2020 年,銀行業新增制造業貸款 2.2 萬億,規模超過前五年的總和。
股份制銀行的對公貸款投放力度較小,遠不及國有大行。頭部股份制銀行對公貸款存量在 2 萬億元以上,增速最快的是興業銀行。
截至 6 月末,浦發銀行對公貸款余額(不含票據貼現)2.45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1442.21 億元,增長 6.25%;中信銀行公司貸款(不含票據貼現)余額 2.3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1587.12 億元,增長 7.31%;興業銀行公司貸款規模 2.2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10.08%;民生銀行對公貸款 2.33 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34.41 億元,增幅 4.17%;招商銀行公司貸款余額 2.10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70%;光大銀行對公貸款余額 1.80 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 1380.93 億元,增長8.33%。
一位股份行廣東分行人士表示,經過幾年探索后發現,現代制造業和過去已截然不同。當代制造業是產業鏈、供應鏈式的,而不是過去單打獨斗式的。制造業一定會形成非常好的比較優勢,比如做零部件是最牛的,成本就是最低的,所以現在制造業企業的生命力非常強。在對公融資里,目前制造業是主流,服務業對信貸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倉儲物流等方面,包括零售批發。全廣東的貸款里第一位的是制造業,制造業貸款過萬億,占比 10%以上。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經過上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很多過剩產能行業風險出清已近尾聲,雖然目前企業信用風險壓力還是比較大,但總體上制造業已經度過了產能周期的調整下行階段。例如,原來調整比較劇烈的大宗商品行業近期價格快速上漲。
從政策環境而言,曾剛表示,一是,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的需要,“十四五”規劃確定經濟結構調整方向走向自主科創、產業鏈升級、鄉村振興、綠色金融等,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二是,圍繞國家政策調整重點,貨幣政策、銀行信貸政策都會強化對銀行約束,包括普惠金融和制造業貸款增速、綠色貸款占比等,可能會有更加細致的監管要求,從而推動銀行信貸變化。三是,監管層對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支持政策。在再貸款、再貼現之外,還創設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
調控或壓降房地產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要求下,多家銀行正在調控,甚至壓降房地產貸款規模。
工行半年報稱,穩健開展房地產貸款相關業務。合理控制商業性房地產投融資總量,強化區域、產品及客戶分類管理,主要支持符合調控政策導向的普通商品住房項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積極穩妥推進商業性租賃住房融資業務。
從最新情況看,10 月 22 日晚,招商銀行披露三季報稱,審慎管控房地產領域風險。高度重視房地產領域風險防范,按照“控制總量、聚焦客戶、聚焦區域、調整結構、嚴格管理”的總體原則,動態優化內部信貸政策。截至 9 月末,招行對公房地產貸款余額 3588.74 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165.54 億元,占貸款和墊款總額的6.93%,較上年末下降 0.31 個百分點,主要投向優質戰略客戶;招行理財資金出資、委托貸款、合作機構主動管理的代銷信托、主承銷債務融資工具等不承擔信用風險的業務余額合計 4788.17 億元。
實際上,銀行業對公貸款資產質量近年來逐漸好轉。甚至此前數年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制造業,資產質量也在好轉。但是上半年房地產貸款不良率“異軍突起”,大幅反彈。
例如,截至 6 月末,工行制造業貸款不良率 4.08%,較上年末下降 12BP;但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 4.29%,超過了制造業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上升 197BP。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的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分別為 1.56%、1.69%,較去年末上升25BP、34BP。建行首席風險官程遠國說,從短期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調整后,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建行個人住房貸款新增規模和占比,但由于設置了充分的過渡期,存量超標部分將逐年消化,今年的總體影響可控。
部分股份行的房地產不良貸款也出現“雙升”。例如,截至 2021 年 6 月末,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的房地產不良貸款率分別為 1.07%、1.04%、0.57%,較去年末上升 77BP、35BP、36BP。
相較于國有大行、股份行,房地產業信用風險對中小銀行尤其是城市商業銀行的沖擊更為明顯。截至 2021 年 6 月末,寧波銀行、上海銀行的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分別為 1.48%、2.73%,較去年末上升11BP、34BP。上海銀行對此回應稱,在房地產監管持續強化以及宏觀政策調控背景下,受個別項目租售進度未達預期、還款能力有所下降等因素影響。
部分房地產企業信用風險暴露仍在持續。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招行對公房地產不良貸款率 1.29%,較上年末上升 1.06個百分點。招行稱,針對承擔信用風險的房地產授信業務,將聚焦中心城市和戰略客戶,根據具體風險情況逐筆充分計提撥備。該行預計在當前宏觀環境及行業政策下,房地產領域資產質量將保持總體穩定。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9 月末,堅決落實“房住不炒”政策,房地產貸款增速降至 8.6%,比全部貸款增速低近 3 個百分點。
對公客戶爭奪戰
受近年來政策層面推動小微企業融資影響,增加有效企業客戶數,成為近兩年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的焦點之一。
早在 2019 年,人民銀行宣布,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取消企業銀行賬戶許可。境內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在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基本存款賬戶、臨時存款賬戶業務,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央行不再核發開戶許可證,企業開戶將更加便捷。
10 月 9 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做好小微企業銀行賬戶優化服務和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在為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提供銀行賬戶服務過程中,不得要求小微企業提供與大中型企業相同的詳細、完備的經營情況材料。不得要求小微企業存入大額存款、達到一定經營規模或綁定銷售相關產品及服務等作為開戶附加條件。
央行數據顯示,2020 年末,我國個人存量銀行賬戶為 124.6 億戶。2021 年一季度到銀行辦理開戶的企業共 200.84萬家,日均 2.23 萬家,同比增長 51%,較 2019 年同期增長 10.7%。
工商銀行是對公客戶數量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根據今年半年度報告,工商銀行實施“織網補網”工程增客強基。開展客戶擴容提質行動,抓好存量維護,加快形成規模大、結構優、黏性強、貢獻多的高質量客群。6 月末,工行公司客戶924.5 萬戶,比上年末增加 60.2 萬戶;公司存款 13.52 萬億元,增加 5698.09億元。
農業銀行對公客戶數突破 800 萬戶。截至 6 月末,農行擁有公司銀行客戶 830.93 萬戶,其中有貸款余額的客戶34.92 萬戶,比上年末增加 2.13 萬戶;境內公司存款余額 8.17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5505.36 億元。
建設銀行對公客戶數突破 750 萬戶。截至 6 月末,建行公司機構客戶總量754.77 萬戶,較上年末增加 26.72 萬戶,增幅 3.67%。境內公司存款 10.41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7079.69 億元。
交通銀行半年報稱,境內行對公客戶總數較上年末增長 6.94%,新開戶數同比增長 43.71%;公司存款余額 4.55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4.86%。
郵儲銀行公司客戶 102.29 萬戶,較上年末新增 15.82 萬戶;公司存款 1.3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940.11 億元。
股份制銀行中,公司客戶規模分化較大。經過近年來大力度拓展對公客戶數后,股份制銀行開始強調有效客戶數規模,以帶來對應存貸款業務。
一位股份行人士表示,股份行對公客戶數動輒百萬戶,是因受到了近年來監管推動便利化對公開戶等政策影響。但其中有存款、有交易的對公客戶數占比不算很高。
根據今年上市銀行半年報,招商銀行公司客戶規模已超 200 萬戶。截至 6 月末,招行公司客戶總數 227.68 萬戶,較上年末增長 1.95%;新開公司存款客戶數18.03 萬戶,貢獻日均存款 838.60 億元。其中,總行級戰略客戶數 326 戶,機構客戶數 4.01 萬,行標小企業客戶 216.55 萬戶。
民生銀行稱,新開對公非零客戶數、新開對公非零基本客戶數都是歷史同期最好水平。截至 6 月末,境內有余額對公存款客戶達 143.39 萬戶,比上年末增長3.30%;境內有余額對公一般貸款客戶數突破萬戶大關,達到 10110 戶,比上年末增長 4.16%。此外,浦發銀行公司客戶數達到 178 萬戶,較上年末增加 10 萬戶。
興業銀行對公客戶數逼近 100 萬戶。興業銀行半年報稱,過去幾年,公司加快從以產品為中心向客戶為中心轉變,客戶基礎和結構有了顯著提升。今年上半年,企金客戶數繼續增加 6.87 萬戶至 99.94萬戶,其中有效及以上客戶較期初增長11.35%至 40.47 萬戶。
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對公客戶數在100 萬戶以下。中信銀行公告稱,對公客戶總數達 87.18 萬戶,基礎客戶增加 1.50萬戶,有效客戶增加 7052 戶。光大銀行披露,該行對公客戶 83.15 萬戶,比上年末增長 6.21%,其中,對公有效客戶36.75 萬戶,比上年末增長 13.04%。
多家大行對公利潤下降
雖然銀行對公貸款投放大增,對應息差收入增加,但利潤未必同步增加。
對公業務是國有大行的強項,業績也出現了分化。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 2021 年上半年對公業務利潤出現下降,中行、交行對公業務利潤跌幅逾10%。
2021 年 1-6 月,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營業收入 2095.49 億元,同比增長1.77%;公司金融業務稅前利潤 728.46億元,同比下降 6.14%。
分析其結構來看,公司金融業務利息凈收入 1526.98 億元,同比增長 5.28%;但公司金融業務同期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 471.14 億元,同比下降 10.8%。工行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手續費及傭金增長0.5%,增幅主要來自第三方支付業務收入、代理個人基金業務、個人理財銷售手續費及投資管理費等。
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公司銀行業務收入、利潤均正增長。2021 年上半年,建行對公業務收入 1560.03 億元,增長8.48%;對公業務利潤 338.73 億,增長4.47%。農行對公業務收入 1491.56 億元,增長 10.49%;對公業務利潤 563.21 億,增長 37.25%。
不過,中國銀行的內地公司金融業務收入下降。2021 年上半年,中行內地對公業務收入 915 億元,同比下降 6.33%。收入下降的原因是利息收入大幅下降。中行中報稱,上半年,集團凈息差為 1.76%,同比下降 11 個基點,主要是境內人民幣貸款收益率有所下降。為緩解資產收益率下行的影響,該行持續優化存款結構,努力將存款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內地人民幣中長期貸款平均余額在中國內地人民幣客戶貸款中的占比同比提升 1.77 個百分點。
股份制銀行的對公業績亦出現了大幅分化,招商銀行對公業務收入、利潤雙位數增長,民生銀行對公業務收入出現較大下滑。
2021 年 1-6 月,招商銀行實現批發金融業務稅前利潤 304.52 億元,同比增長 20.14%;批發金融業務營業收入 683.03 億元,同比增長 10.58%。中信銀行公司銀行業務實現營業凈收入461.08 億元,同比增長 4.33%。
同期,民生銀行對公業務收入 442.28億元,同比下降 18.59%;對公業務利潤 103.59 億元,同比下降 49.78%。具體來看,該行對公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變化不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對公“其他收入”35.49 億元,同比下降71.7%。“其他收入”未給出具體原因。
(編輯:馬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