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梅玲: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數學思維訓練
- 張梅玲
- 1485字
- 2022-04-02 18:06:20
第五節
對數學有能力學,卻沒興趣學?
有位媽媽給我發信息,說:“張老師,我女兒4歲了,愛看書,愛聽故事,就是對數學不感興趣。我曾嘗試讓孩子學習1+1等于幾、2+2等于幾。身邊其他小朋友都會10以內加減法了,而我女兒不管是給她出題,還是給她用游戲的方式講解,她都不配合,也不玩。哪怕有獎勵,也不愿意。她就是對數學不感興趣,請問我該怎么引導呢?”
當然這位媽媽的困惑,我相信也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很多家長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難題。
是數學太枯燥,所以孩子不感興趣嗎?那數學可真的是要“喊冤”了。其實不是孩子沒有興趣,而是啟蒙教育的方法不對。
數學本來就在我們周圍的生活里,所有你看得到的地方,都有數學的影子。華盛頓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格雷格·納爾遜說過:“每個孩子都能學好數學,孩子原本是天生的數學家。”而且“你不需要讓數學變得有趣——它本來就遠超過你了解的有趣”。
那為什么還是有很多孩子,甚至很多“過來人”的家長,也覺得數學無趣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學數學用了死記硬背的方法,而不是用數學思維來學數學。
什么意思呢?剛才我舉的例子里,孩子之所以不喜歡數學,是因為她要死記硬背1+1=2、2+2=4,這個當然沒意思。學數學是要學著思考,而不是靠硬背。
對孩子的數學啟蒙,要讓孩子產生興趣,這個至關重要。而數學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非常常見,比如買了幾個蘋果,積木是什么形狀的,媽媽比我高,我能看出快要下雨了,等等,這些都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數學。但可惜,很多爸爸媽媽不知道怎么讓孩子發現生活中的數和形,而只是簡單地把數字1、2、3……告訴孩子,讓他認識數字,然后就開始教孩子抽象地加減運算。試問,這樣怎么能讓孩子喜歡數學呢?
除此之外,孩子在三四歲時好奇心非常旺盛,他們可能會時不時地問為什么,比如“爸爸,是誰規定1+1=2的呢?”“媽媽,2為什么這么寫呀?”……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總是對周圍的新鮮事物充滿興趣。當他們發出疑問時,是因為他們想要了解知識,總想知道這是什么,那是什么。
但是呢,很多時候,這份好奇心并沒有得到解答和延續,甚至有時被父母粗暴打斷:“你怎么這么多問題?”“別再問了,我也不知道!”孩子不敢問了,沒有了好奇,也就沒有了興趣。
那怎么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呢?
很簡單,孩子的世界離不開游戲,游戲是孩子最喜歡也最能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利于親子關系的方式。比如吃飯時和孩子比一比誰的碗更大、裝的東西更多;和孩子逛超市時,讓孩子來幫著數要買幾個蘋果;等等。
還要給孩子一些實踐體驗的機會,比如問問孩子如果把一個三角形剪去一個角還剩多少個角,孩子很可能會說兩個,那這個時候不妨讓孩子自己拿剪刀試一試。
所以要啟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不要再從認數字、學加減開始了,要更多地聯系實際,借助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讓孩子發現數與形的關系,學會比較,能夠分類、推理等。
數學就在生活中,數學本身也非常有趣,用恰當的方式來啟蒙,比如以上講到的讓孩子覺得數學有用、用游戲的方式學數學、給孩子一些動手實踐的機會等,這些方式都會讓孩子愛上數學。
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報一個培訓班,如果辦月卡,只需要30元,不限次數,隨時可以去。如果不辦月卡,那么單次的費用是10元。
聽完介紹后,孩子很機靈,說:“媽媽我們辦月卡吧,月卡合適,可以天天去,每天也就花1塊錢。”
媽媽說:“你這樣說是沒錯,但是如果這一個月你偷懶了,只去了一次,那么這一次的費用就相當于30元,比單次去的費用10元可是要貴。”
這位媽媽就很有智慧,和孩子一起討論生活中的數學,并且引導孩子若是按月卡的形式去上課,就不能偷懶,不然不劃算。而大人也別以為孩子不會算,像這個例子中的小男孩,就很會結合實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