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算法的威力(修改)
- 重生從1998開局
- 冬夜的微風
- 2502字
- 2021-11-18 18:30:00
昨天交給技術部的五份試題,都已經交回來了,蕭俊逸認真的看完之后,對于這五個人的能力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給他們分配任務了。
“精彩實用網址”這個導航網站的維護可以交給查欣懌,從他的回答來看,了解的面很廣,但是都不是很深,比較適合這個導航站。
導航網站自從上線以來,蕭俊逸就基本沒怎么關注過,所以訪問量還不是很大,網友上傳的站點也不多,接下來隨著網吧管理軟件“網管大師”的上市,這個網站的維護和推廣就變得很重要了。
之后是李鴻文,李鴻文是這五個人當中年齡最大的,技術上中規中矩,對于互聯網的認識要稍微差一點,所以蕭俊逸打算讓他負責網吧管理軟件的后臺。
剩下的靳峰、項奇志和邱宏博,從各方面來說都比較適合加入到即時通信軟件的項目里。
說起來即時通信軟件的開發難度并不是太復雜,要不然小馬哥當時到處兜售的時候,也不會被張潮陽以不值那么多錢為由拒絕了,記得張潮陽的原話是“你這東西,我找幾個大學生不超過3個月做得都比你好,根本就不值50萬。”
當然張潮陽的話也是有點過了,應該說OICQ的底層框架設計的是很優秀的,一直到后來用戶都過億了,整個系統依然運行的很順暢。能寫出支持如此高并發的框架,一般的大學生是做不到的。張志冬作為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應用及系統架構的碩士,可不是白叫的。
靠靳峰他們肯定是寫不出來這種框架的,所以底層這一塊還是得蕭俊逸自己來寫,有了后世二十多年的經驗,蕭俊逸自信可以寫出比張志冬更優秀的框架。
而且OICQ剛誕生的時候,本來是想賣的,結果沒賣掉砸手里了,才不得不自己來運營的,同時又受到資金的限制,所以很多功能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的。但是蕭俊逸不一樣,手上的資金很充足,而且對于整個QQ的發展也是一清二楚,所以在第一個版本就可以拿出相對更成熟的產品。當然受到當前網絡環境的限制,也不是功能越多越好,只能說在把客戶端大小控制在1M左右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完善一點。
蕭俊逸預計花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把底層框架構建好,之后再安排靳峰他們各自負責一部分開發任務。這樣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應該可以完成測試版的開發。如果后續能找到更多的技術人才,時間還可以提前。
至于這半個月,蕭俊逸打算先讓他們三個人把ICQ弄熟,最好反編譯過來學習一下人家的源碼。
安排好技術部五個人各自的任務后,蕭俊逸又給之前從網易郵箱里找到的那些人才發了招攬的郵件。
在開始框架的設計前,蕭俊逸覺得該給它起個名字了。叫什么好呢?還叫QQ?又或者換成YY、陌陌?蕭俊逸想了許久,可能還是前世QQ這個名字太過根深蒂固了,換了好幾個名字都沒有這個上口,干脆就還是叫QQ吧。小馬哥的OICQ改成這個名字也是好幾年之后的事了,應該不會撞車。
……
終于,在賣身給紅帽快一個月之后,X-zip終于發力了,紅帽公司為X-zip專門成立了一個項目部,宣布紅帽公司已經和X-zip的作者達成了收購協議,沒有提具體的收購金額,同時將聘請蕭俊逸為該項目部的名譽顧問。當然這期間,蕭俊逸和這個項目部也有數次的郵件溝通。
項目部成立的同時,立即發布了新版的windows版本的軟件,還推出了linux的版本,同時蕭俊逸的那篇被《計算機學報》忽略的關于LZ98算法的文章,經過項目部的修改之后,登上了美國權威的《美國計算機學會通訊》,論文的第一作者還是蕭俊逸。
也是從此時開始,蕭俊逸終于在行業內部有了一定聲望,更多的人通過論文最后那幾句關于作者簡單的介紹,知道了發明X-zip的作者只是來自華夏的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人們在驚嘆的同時,也無不感慨蕭俊逸會是下一個陶哲軒嗎?
消息傳回了國內,蕭俊逸代替了XIAO,成了大家討論的熱點,無數的人都在好奇這個從沒在公眾面前亮相的蕭俊逸究竟是何方神圣?各家大學的負責人都在查找自己學校里有沒有叫蕭俊逸的學生,因為按年齡來看,此時的蕭俊逸應該還是一個大學生。
當然這些討論還僅限在業內,對于普通的網民們來說,遠沒有上次X-zip剛發布時熱鬧。
身在羊城的丁三石也關注到了這個新聞,他也在詫異,他原本以為這個蕭俊逸應該是某個大學的教授,沒想到只有不到20歲。不過讓他不能理解的是,記得當時查看郵件的時候,看到蕭俊逸給《計算機學報》投過稿的啊,為什么沒有刊登,反而是登上了《美國計算機學會通訊》。
于是拿起電話,打給了一位曾經在電子科大現在調到清華的老師,他的這位老師叫章永言,是清華計算機系的一位博士生導師,丁三石知道他是《計算機學報》的審稿人。在電話里,丁三石跟章教授說了此事,章教授在意外的同時,也肯定和丁三石說自己從來沒有審過關于LZ98算法的論文。
掛了電話的章永言,拿起公文包就往《計算機學報》趕。其實在X-zip剛出現的時候,他就用過了,和所有人一樣都很驚訝于他的壓縮率,按理說這款軟件既然是開源的,那么算法也應該是公開的,只是一直沒有看到有關算法的文章。
到了雜志編輯部,找到主編說了此事,主編也很意外,又找來了負責處理郵箱的一個工作人員,由于時間過去的不長,蕭俊逸的那篇文件還沒有被刪除,他們終于在收件箱里發現了這篇文章。
主編質問道:“為什么?為什么這篇文章從來沒有在審核人那里出現過?”
這位工作人員看了看文章,回憶了一下,解釋道:“我,我看這篇文章,格式不對,字數又短,又沒有推薦人。所以我以為是誰發的垃圾郵件就給忽略了。”
“垃圾郵件?垃圾郵件能登上《美國計算機學會通訊》嗎?垃圾郵件能有這么多人追著學習嗎?人家美國人都拿他跟陶哲軒相比了,你說人家的東西是垃圾郵件?你,立馬給我停職反省,等討論好了再來處理你的問題?!敝骶帤鈴男念^來。
然而這位工作人員卻覺得自己委屈的不行,雜志的電子郵箱地址是公開的,每天能收到無數的郵件,真正有質量的其實沒有幾篇,大部分都是一些開玩笑的、惡搞的郵件,那些大師的論文一般都是通過紙質的郵寄過來的。所以有點疏忽也算正常。只不過這次運氣差了點,這篇被疏忽的論文竟然在大洋彼岸發表了。
把那名工作人員轟出去之后,章永言和主編開始研究如何善后,還好目前知道這件事情的人還不多,如果真的傳播開了,對《計算機學報》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人家辛辛苦苦寫的論文,竟然被你們當成垃圾郵件。
討論過后,主編拜托章永言出面聯系蕭俊逸,畢竟章永言是清華的教授,可能會降低點作者的怨氣。章永言和主編也是多年的好友了,再加上他自己也很想認識一下這位少年天才,于是便答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