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伍子胥篤志報深仇

名師導讀

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忍辱負重,棄小義遠走他鄉,一路乞討至吳國,輔佐吳王成就霸業,自己也復仇雪恥,名傳后世。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名員。他的父親叫伍奢,兄長叫伍尚。伍子胥的其中一位祖先叫伍舉,侍奉楚莊王時因為敢于舍命進諫而受到重用,伍氏家族從此顯貴起來,在楚國很有名氣。

楚平王在位時立長子建為太子,任命伍奢為太子太傅,費無忌為太子少傅。費無忌心術不正,對太子建不忠。楚平王派費無忌到秦國為太子建迎娶秦國女子完婚,費無忌見秦女貌美,竟然慫恿楚平王娶秦女為姬妾。楚平王好色,果然聽從了費無忌的話,娶秦女為姬妾,為太子建另外娶妻。楚平王極其寵愛秦女,秦女生了個兒子名叫軫(zhěn),楚平王更加開心。費無忌因進獻美人有功,轉而侍奉楚平王。

費無忌雖然在楚平王面前非常得勢,但又擔心楚平王死后,太子建繼位會殺掉自己,便想用陰謀詭計讓楚平王廢掉太子建。

費無忌時常在楚平王面前詆毀太子建,導致楚平王漸漸與太子建疏遠,派太子建外出戍邊。費無忌又誹謗太子建有意舉兵謀反,楚平王立即將太子身邊的伍奢召回都城審問。伍奢拒不承認太子建有謀反的想法。可楚平王早已對費無忌的讒言深信不疑,不聽伍奢的辯解,將伍奢囚禁起來,又派奮揚[1]率兵捕殺太子建。奮揚暗中派人提前通知太子建,太子建得到消息,立刻帶兒子勝逃到宋國。

費無忌心地狠毒,想要斬草除根,打算將伍奢的兩個兒子也殺掉。他對楚平王說:“伍奢的兩個兒子都是賢能之輩,如果不除掉他們,日后恐怕會成為禍患。我們可以把伍奢作為人質,召兩人前來,再殺掉他們。”

隨后,楚平王派人傳話給伍奢的兩個兒子,說:“你們若來,就讓你們的父親活命;如若不來,就殺掉你們的父親。”

伍尚和伍子胥接到召令后,二人商議一番。伍尚隨著使者前往楚都,伍子胥逃走。于是,楚平王將伍奢、伍尚父子殺害。

伍子胥到宋國投奔太子建,正趕上宋國內亂,于是和太子建、勝一同前往鄭國。鄭國國君對他們很好,但他們想投靠大國,便又來到晉國。晉頃公讓太子建到鄭國做內應,幫助晉國滅掉鄭國,許諾事成之后將鄭國送給太子建。太子建答應了晉頃公的要求,又回到鄭國,見機行事。太子建因私事想殺掉手下的一名仆從,那名仆從知道太子建的計劃,便將太子建的事秘密地告訴了鄭定公,鄭定公便殺掉了太子建。伍子胥和勝逃離鄭國,想要前往吳國。

如果要去吳國,必須經過楚國、吳國交界處的昭關。此時楚國到處張貼著緝拿伍子胥的告示,上面有伍子胥的畫像。伍子胥到昭關后,沒有辦法出關,只好和太子的兒子勝丟棄了車馬仆人,單身步行。伍子胥逃到江邊,有個漁翁正在江上駕船,知道伍子胥急著過江,就用船載伍子胥渡江。伍子胥渡過江后,從身上解下寶劍捧到漁翁面前說:“這把劍價值百金,我把它送給您老人家吧。”漁翁推開伍子胥的手說:“我一見到你便認出你就是伍子胥。告示上說,抓住伍子胥的人,賞糧五萬[2],加封爵位,難道還比不上你這把寶劍嗎?”始終不肯接受。伍子胥再三辭謝后告別漁翁。伍子胥還沒走到吳國都城就得了病,只得中途停留幾天,盤纏用盡后,沿路討飯來到吳都。

到達吳都后,恰逢吳王僚剛剛繼位。公子光擔任吳國將軍,廣招賢才,門客眾多,伍子胥便投奔公子光,公子光將他推薦給吳王。

當時楚、吳兩國邊境的百姓大多養蠶,兩國女子為了爭奪桑葉相互廝打,進而引發了兩國之間無數場小型戰役。公子光受吳王指派攻打楚國,攻克了楚國邊境的兩座城池,隨后班師回國。伍子胥勸吳王,不要僅僅滿足于兩座邊境小城,應再派公子光出戰,打敗整個楚國。而公子光卻對吳王說:“伍子胥父兄都被楚王所殺,此番勸大王攻楚,是為了報私仇。”伍子胥明白,此時的公子光意在王位,而無意于對別國的戰爭,便不再說什么,而是向公子光推薦了勇士專諸[3]。此后,伍子胥和勝隱居鄉間,只等專諸事成。

五年后,公子光趁吳王僚派重兵攻打楚國、國內空虛的時機,請吳王僚到府中赴宴,命令專諸刺死了吳王僚。公子光登上王位,便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即位后,立即召來伍子胥,共議國事。伍子胥將隱居山中、精通軍事的孫武舉薦給闔閭,闔閭命孫武為將軍。楚國大臣伯州犁被楚王殺害,他的孫子伯嚭(pǐ)逃到吳國,被闔閭任命為大夫。伍子胥、孫武、伯嚭成了闔閭的重臣,但伯嚭嫉妒伍子胥、孫武權重,常在闔閭面前說二人壞話。

吳王闔閭九年(前506年),伍子胥、孫武率軍攻入楚國郢(yǐng)都,楚昭王出逃。伍子胥沒能抓到楚昭王,難解心頭之恨,就下令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打平王的尸體三百下。

楚國大臣申包胥向秦國求救,秦王不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國宮門外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他的忠誠感動,于是派兵救楚,吳國撤兵回國。吳王闔閭采用伍子胥、孫武的戰略,使吳國逐漸成為軍事大國。吳國強盛之后,孫武辭官歸隱。

幾年后,吳王闔閭在征伐越國時受箭傷,不治而亡。吳王夫差繼位,替吳王闔閭復仇,大敗越軍,將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伍子胥勸吳王夫差一舉殲滅越國,否則越王勾踐一旦東山再起,必成大患。而勾踐暗中以厚禮買通伯嚭,伯嚭在吳王夫差面前替勾踐求情。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告,而是聽從了伯嚭的話,放過勾踐,縱虎歸山

五年后,吳王夫差想要討伐齊國,伍子胥勸阻說:“聽聞勾踐歸國后,食不重味[4],與百姓同甘共苦,致力于國事,此人不除,必是大患,齊國則不足為慮。大王應先鏟除越國。”但吳王夫差還是不聽伍子胥的規勸,去攻打齊國,大勝而歸。從此,吳王夫差越發覺得伍子胥的話不足以相信,于是日漸疏遠伍子胥,重用伯嚭。

伯嚭多次暗中收取越國的厚禮,經常在吳王夫差面前替越國說好話,講伍子胥的壞話。伍子胥雖然被疏遠,但依然一心為吳國著想,他看到越國實力一天天強大起來,憂心如焚,又向吳王夫差進諫,讓吳王派兵伐越,放棄齊國。

吳王早已聽不進伍子胥的話,派他出使齊國。伍子胥看到夫差寵信奸邪的伯嚭,行事昏庸,知道吳國大禍將至,便在出使齊國的時候,將兒子托付給了齊國鮑氏。

伯嚭知道后,立即向吳王進讒言詆毀伍子胥。吳王也懷疑伍子胥在不被重用后,便怨恨吳國,心向齊國,就派使臣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讓他自盡。

伍子胥接到命令后仰天長嘆:“伯嚭奸佞小人,以讒言禍亂吳國。大王不辨忠奸,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要殺我這等忠心的臣子。我輔佐先王稱霸,又幫助你成為太子,登上王位,不圖你報答,你卻任由小人陷害忠良。”

伍子胥又對他的門客說:“你們要在我的墳墓周圍種上梓樹,長大后好為吳王夫差做棺材。我還希望親眼看到越國軍隊滅掉吳國。”說完后自刎而死。吳王夫差聽到使臣回報的這番話,勃然大怒,下令不許安葬伍子胥,而是將他的尸體裝進皮袋子里,拋入江中,日夜漂浮。吳國人同情伍子胥,在江邊為他修建祠堂,后來這個地方被命名為胥山。

吳王夫差偏信伯嚭,不采納伍子胥的計策,還殺掉了忠心耿耿的伍子胥。吳國奸臣當道,國勢日衰,后來終于被越王勾踐滅掉。

名師點撥

司馬遷飽蘸筆墨,刻畫出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形象——伍子胥,立體而鮮明地凸顯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風貌。伍子胥的性格是多面的:既有棄小義拒捕的桀驁不馴,又有沿途乞討的忍辱負重;既有贈劍漁翁的知恩圖報,又有鞭尸楚王的瘋狂復仇;既有避居鄉下的韜光養晦,又有肩負重任的意氣風發。

名師提問

※ 伍子胥臨死前對門客說的一番話,表現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

※ 你如何評價伍子胥的一生?

《史記》原典精選

事未會,會自私欲殺其從者,從者知其謀,乃告之于鄭。鄭定公與子產誅殺太子建。建有子名勝。伍胥懼,乃與勝俱奔吳。到昭關,昭關欲執之。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不受。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吳,吳王僚方用事,公子光為將。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

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

【注釋】

①未會:沒辦成。②直:通“值”,價值。③執珪:楚國爵位名,賜給功臣珪,就是“執珪”,相當于領地的封君。④因:通過,特指通過某種關系。

成語小課堂

● 深信不疑

釋義:非常相信,一點都不懷疑。

近義詞:毫不懷疑

反義詞:疑神疑鬼

● 斬草除根

釋義:比喻徹底鏟除禍根,不留后患。

近義詞:削株掘根

反義詞:縱虎歸山

● 見機行事

釋義:見到適當的時機就行動,也指根據情況變化靈活處理。

近義詞:相機行事

反義詞:魯莽行事

● 縱虎歸山

釋義:比喻放走敵人或對手,留下禍根。

近義詞:養虎遺患

反義詞:斬草除根


注釋:

[1]城父駐軍的司馬。司馬,官名,掌管軍政和軍賦。

[2]古代的計量單位。

[3]當時有名的刺客。

[4]指吃飯時不吃兩道菜,形容極其儉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漳县| 宜兴市| 龙川县| 商丘市| 青川县| 昌吉市| 黄龙县| 海盐县| 铁岭县| 黔西县| 广元市| 迁西县| 阿合奇县| 临桂县| 武川县| 佛山市| 木兰县| 峨眉山市| 江源县| 德州市| 普兰县| 扎赉特旗| 南召县| 泸定县| 宿松县| 延吉市| 马边| 五指山市| 晋宁县| 昔阳县| 邳州市| 思南县| 巴南区| 博罗县| 塔城市| 左权县| 隆尧县| 诏安县| 开鲁县| 乌拉特中旗| 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