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今日
- 冬天的玻璃材質
- Arbitury
- 986字
- 2021-12-11 14:12:10
有很多想要寫的素材在腦子里了,最想辯論和討論的事情,也并不在外部。而是我自己吧。
“為什么我喜歡動蕩的生活”
我對波西米亞人吉普賽人印第安人都有天然的好感,電影電視里有他們的出現,比如說黃金羅盤,比如說流浪者之歌我都會天然的自然而然的感覺我和他們是同類。
我可能是迷上了民族色彩的披肩吧,用亞麻或者當地出產的什么毛做的。
我曾經在庫斯科買了一條純白色的羊駝毛圍巾,為了抵抗高原的日曬和太陽落山之后的寒冷。白色,屬于我當時在院校里的審美可以接受的那種顏色,因為其他的圖案仿佛都太當地特色了,而我選擇“少就是多”“聊勝于無”“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的那種白色,一個顏色覆蓋了所有的圖案,內部的層次感可以凸顯,但是表面又看不出來的那種整體色調。
說多了覺得自己腦子里想的真多,做出來的東西是真的少。
“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密斯的這句話被濫用到不計其數,任何一個東西,只要扔掉,或者減少,哪怕是暴力的形式,比方說裁員。一樣都可以稱之為“less is more”。
這可能源自于中文翻譯的表達的模糊性。less 和少其實是不太一樣的。我是這么認為,當然,普林斯頓的phd我也不想去讀,像peter eisenman那樣被學術界拋棄然后安心讀了幾年書寫了一本書之后成名的這種事情。我不想要被發生。最近的被濫用的情況,也是我親自體會到的,不過是工作場合旁邊的小孩用這句話解釋了他的方案,“為什么呢?”“因為less is more,少就是多哈哈?!?
這可能又是我感受到不安的原因,因為國內普通院校的景觀本科并沒有教導什么是那句口號“less is more”,以及產生這句話的環境和前因后果是什么。什么都不知道就用一句口號放在自己的作品里就比方說之前一直央求著覺得網紅建筑就是放一個網紅大熊雕塑在景觀內部。
嗯,the duck house也有快小一百年了吧。在長島,我去過卻不曾到過的長島。
less is more多么的簡單的一句話,可惜但凡如果去過西格拉姆大廈,便會對他的口號有更多的了解,立面上的柱子同時作為稱重和裝飾的作用,一切精簡到最可能話。如同python這種簡單的實用好用且美觀的邏輯。而不是一切減少就可以了。
聽起來像是我在給一群建筑學生講課呢,哈哈。
less is more 這句話說了有多久,后面的衍生物就有多久。less is bore。 more is less, more is more。每一句都是建筑史上的口號??上е挥械谝粋€那句話出了圈,圈內也在到處濫濫的使用,仿佛有了這層糖衣,一切的經不起推敲的設計都是好的設計。如同房地產業的那句“”art-deco“。
我買了七個蛋糕,因為生日當天沒吃到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