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主義
做時間的朋友
短期主義的劣勢
短期主義比較容易理解,可以將其比作階段性目標,其特性是“少培養”“直接上手”“快速變現”,這幾個關鍵詞在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和短期主義對號入座。短期主義并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要根據個人的成長階段去定義與理解,往往表現為注重機會成本和速成。
短期行為中的機會成本和速成的本質是還沒有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使命在哪里。沒有使命,就無法建立起長期主義的信念,但又很想成功,所以就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注重速成。短期主義者一旦失敗就會放棄,不會長期堅持做一件事。從某些層面來說,短期主義者缺少了“種植、澆灌、施肥”的過程,卻一心想收獲果實。所以如果沒有得到,就會讓自己陷入“巧取捷徑”或者焦慮的心理狀態中。
短期目標失利,加上沒有長期主義的核心目標導致的焦慮,會讓短期主義者覺得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不可控,沒有安全感,也就不會保持冷靜和無法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或者工作中,甚至會產生非常多的抱怨,而抱怨又會給成功帶來更大的阻力,促使自己愈發的焦慮。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焦慮讓人進入崩潰的邊緣的過程。這樣持續下去,短期主義者最后可能會成為嚴重的抱怨者——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做什么都無所謂,心態也會發生嚴重的變化。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長期主義的意識,長期主義是建立在個人成長基礎上的,如果一個人連持續學習和進步的毅力都沒有,就無法做到長期主義。對于普通人來說,長期主義可以用一個問題來概括——你有長期目標嗎?
可能多數人的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三年內升職加薪,成為主管,甚至五年內擔任副總裁等。這些確實是目標,但都不算長期的目標,它們充其量是一個短期目標。從個人角度看,長期主義應該是想明白一件事,堅持做、持續做,并且將這份快樂與職業融為一體,好比終身學習就是長期主義,終身寫作也是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的“長期”,不是個體堅持時間的長短,而是事物隨著時間的發展,有一個邊際成本效應,隨著產量的增加,個體投入的時間、付出的精力越少,帶來的倍增數反而越大。
你要把一件事情理解成只是在時間維度上不斷地發生變化,而時間只是一個橫軸上的數字標線而已。比如,一個人有新的創意,之后創業、融資、崛起、擴張、成熟、IPO、第二曲線、第三曲線,整個鏈條就好比人的生命一樣,一切都在時間這個維度上進行。而在時間上,選擇的項目、所做的事情夠不夠重要,對于前瞻的趨勢判斷夠不夠準確,能不能在市場上碰撞出火花,能不能形成邊際效應,就非常重要了。
這其中的核心就在于學會識別這個事情在時間上的走向。經常觀察股票的波動值你就會發現,如果時間軸是定式,那么股票在這個定式上呈現的狀態就是由“每個小波動”組成的。這里的“每個小波動”就好比自己“長期要做的那件事情”,中間忽高忽低、跌跌撞撞。但是它不是線性的,而是像PDCA模型(詳見第三章“重新設計大腦操作系統”)一樣,不停地循環,就像滾雪球,越來越大,但是在時間這個周期上,它什么時候爆發,則在于市場給予的機會了。
一個人如果想成為“長期主義者”,首先要找到“第一曲線”,然后才知道從哪里下手、往哪個方向發展。長期主義是建立在識別了某件事物有一個好的發展的基礎上再去投入,那么,我們就要思考這個“長期”什么時候才是最終點。股神巴菲特作為一名價值投資者,總有一天會賣掉自己持有的股票,所以對于長期主義者來說,也是有“階段性”的終局的,而這個終局在哪里呢?答案就是“拐點”。
所以,在短期主義者眼里,遇到的每一座小山都可能會讓自己停止前行;但在長期主義者看來,這只不過是前行中的一部分而已。因為長期主義者有貫穿“周期”的能力,能夠從十年、二十年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然后再回到現實看當下,最后在前行中也就會忽略掉那些“階段性周期”的困難了。
堅持長期主義
其實,“長期主義”是一種做事的方法,每天堅持投入一點點,就會產生巨大的效應。一件事情的投入是一個非常漫長的周期,由很多個小周期組成,但長期主義不能簡單地用“周期”來衡量,它應該是追求單次頻率最終累加出來的“精彩”換算。從投資角度看,那就是追求“大概率的勝率”。所以建立在長期主義基礎上,你所做的一件事在未來會不會變成你的“資產”就非常重要。
那什么是資產?從公司的角度來說,是指由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被企業擁有或者控制,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該資源在未來一定會給企業帶來某種直接或者間接現金等價物的流入。從個人角度來說,自己投入的這件事情,隨著時間的拉長,它不會消失,并且每天投入幾個小時,經過周期的拉長,能給自己帶來一筆不錯的收入或者等價物的流入。所以,決定是否長期投入一件事情,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去衡量:一是收益值,二是半衰期。
半衰期越長,收益衰減的速度就越慢。比如,你花兩個小時見了一個朋友,聊得很好,增進了彼此的感情,那么在以后的幾個月甚至幾年里,這個收益存在于你們之間。再比如,你花一個月的時間閱讀了一本書,改變了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方式,那么就改變了自己的“收益”,它就會影響你之后人生中對待問題的方式和決策的方式。那么,如何堅持長期主義呢?有以下幾方面可供思考。
第一,提高學習力。所有的長期主義都建立在自我認知之上,如果自身的認知不能夠持續迭代,也就意味著我們看事物不能直接看到本質,就無法比別人看到更高的視野。電影《教父》中有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所以要成為一名長期主義者,就需要提高自己的學習力。
學習力的提高要求懂得思辨,思辨就像一個PDCA的循環,是推倒重來、優化迭代的過程。比如“一個好的作家需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這個問題,對于初學者來說,看到的可能是寫作的能力;中級者認為是方法論——如何寫出暢銷書更重要;而高階者認為,作家是需要不斷地總結、學習、感悟的;真正的大家則可能會認為,要有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學習力的持續迭代,會讓自己的思考像積木一樣,不斷地堆積迭代,每一次的堆積本質上都是自己認為正確,但又被高手瞬間推倒,然后覺得對方很有道理,最后摩擦、碰撞出一個更高的認知力。
第二,提高認知力。從尋找自我的“長期主義”使命維度來看,提高認知力是核心要素之一,當認知力提升了,也就意味著自己開始考慮邊際成本的事情了。向比自己高一個臺階的人學習也是一種有效提高認知力的方法。通過高人的指點,普通人可以節省大量自我摸索的時間,以工作為例,向你的上級請教或者上級的上級請教,對方給你的反饋,比你個人的思考要深很多。
第三,進行大量閱讀和寫作。閱讀是成長最快的捷徑之一,我們可以通過別人的思考來提升自己的認知視野,從而在懂得某個道理后,進行執行并找到規律。寫作是內化的過程,能夠讓自己更有效地去復盤。
第四,學會思考和篩選。從長期資產角度看,想要成為“時間的朋友”,我們就要知道一輩子空蕩的時間優先投入哪些事情,少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事情,哪些是必備的事情,哪些會形成資產,哪些會隨著迭代而消失,也就是要學會思考、篩選。只有當你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收獲高價值,而這些高價值會形成“優勢積累效應”,讓你自身最初的一個小優勢變成大優勢,最終形成一種讓別人望塵莫及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