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一法師李叔同評傳
- 鄢敬新
- 1864字
- 2021-11-11 18:19:37
改革喪禮 移風易俗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二月初五日,李叔同生母王鳳玲因肺癆不治,于城南草堂去世,享年四十五歲。李叔同挈眷扶柩,乘輪船返回天津。
然當李叔同擬將其母靈柩移入宅內時,卻遭到仲兄李文熙以“外喪不進門”舊規習俗為由的拒絕。兄弟二人為此形成矛盾,后經親友說和調停,方才達成妥協,將靈柩移入舊宅。
李叔同除了依據當時禮儀擇日開吊出殯外,還首倡喪禮改革。他在1905年7月29日為母親舉行正式喪禮時,盡除舊時喪禮披麻戴孝、哭天喊地等諸多繁文縟節,謝絕親朋好友饋贈呢緞軸幛、紙箱扎彩、銀錢洋圓等賻物,據東西各國追悼會之例,略為變通,定新喪儀,以致悼詞、獻花圈、行鞠躬禮的程序方法,李叔同自彈鋼琴,唱悼歌,寄托哀思。此事成為轟動一時的奇事新聞。
當時天津《大公報》對李叔同改革喪儀,力祛其舊的舉動,進行了連日報道,影響極大。1905年7月23日《大公報》以“文明喪禮”為題,預告云:“河東(區)李叔同廣平,新世界之杰士也。其母王太夫人月前病故,李君特定于本(七)月二十九日開追悼會,盡除一切繁文縟節,別定儀式?!?/p>

·1905年7月23日《大公報》關于李叔同改革喪儀之報道
次日(7月24日),該報又以“天津追悼會之儀式及哀歌”為題,公布新儀式內容。除稱“備有西餐,以饗來賓”外,并附《哀啟》曰:
我國喪儀,繁文縟節,俚俗已甚。李叔同君廣平,愿力祛其舊。爰與同人商酌,據東西各國追悼會之例,略為變通,定新喪儀如下:
一、凡我同人,倘愿致敬,或撰詩文,或書聯句,或送花圈花牌,請勿饋以呢緞軸幛、紙箱扎彩、銀錢洋圓等物。
二、諸君光臨,概免吊唁舊儀,倘須致敬,請于開會時行鞠躬禮。
三、追悼會儀式:甲、開會。乙、家人致哀辭。丙、家人獻花。丁、家人行鞠躬禮。戊、來賓行鞠躬禮。己、家人致謝向來賓行鞠躬禮。庚、散會。同人謹白。
并在這篇《哀啟》之后附哀歌兩首,都用簡譜記調。其中,《追悼李節母之哀辭》曰:
松柏兮翠姿,涼風生德闈。母胡棄兒輩,長逝竟不歸!
兒寒復誰恤,兒饑復誰思?哀哀復哀哀,魂兮歸乎來!
另一首,《上海義務小學學生追悼李節母歌》則曰:
賢哉節母,柏操流芳。賢哉節母,國史褒揚。賢哉節母,遺命以助吾學堂。痛節母之長逝兮,荷欽旌之榮光。痛節母之長逝兮,增學界之感傷!痛節母之長逝兮,祝子孫其永昌。
歌中所說的“賢哉節母,遺命以助吾學堂”句,透露出李叔同生母王鳳玲生前曾有遺囑,為這所上海義務小學提供資助。
李叔同生母王鳳玲之喪,尚在清末。李叔同以一個二十六歲的青年,在當時戊戌變法失敗、封建勢力猖狂反撲的社會背景之下,在以開通思想較上海遠為守舊的天津,移風易俗,倡導喪禮改革,膽識與魄力的確難能可貴,也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影響。
在李叔同舉行此次喪禮后十幾天中,天津各大媒體刊出與此相關的報道就有多篇。8月2日天津《大公報》又以“記追悼會”為題進行了報道。其中除記述追悼會實況外,還提及,在“到者四百余人”中,有奧工部官柯君及醫官克君(當時李家在奧租界),高等工業學堂顧問官藤井君、松長君、單味仁司馬,學務處總辦嚴范孫君,高等工業學堂監督趙幼梅君,及各學校校長教員等,大半皆與斯會,可云盛矣。報道又說:“所收挽聯哀詞二百余首,聞將付印,以廣流傳?!币粋€平民家庭喪儀,竟有如此眾多社會名流及外賓參加,可見李叔同當時的交游之廣,名氣之大。這則報道,也為李叔同當時在天津的社會關系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8月3日、4日的報上,又連續刊載了《西國喪服制考》,這顯然也是李叔同喪禮改革引發的余波。
李叔同曾對其門人豐子愷說,母親一死,他在人生路上,“就是不斷的悲哀與憂愁,一直到出家”。因此,他此時易名為李哀,字哀公。豐子愷在《法味》中對此記述道:
他家在天津,他的父親是有點資產的。他自己說有許多母親。他父親生他時,年紀已經六十八歲。五歲上,父親就死了。家主新故,門戶又復雜,家庭中大概不安。故他關于母親,曾一皺眉,搖著頭說:“我的母親——生母很苦!”他非常愛慕他母親。二十歲時陪了母親南遷上海,住在大南門金洞橋畔(?)一所許宅的房子——即所謂城南草堂,肄業于南洋公學,讀書奉母。他母親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就死在這屋里。他自己說:“我從二十歲至二十六歲之間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此后就是不斷的悲哀與憂愁,一直到出家。”……他講起他母親死的情形,似乎現在還有余哀。他說:“我母親不在的時候,我正在買棺木,沒有親送。我回來,已經不在了!還只有四十幾歲!”大家庭里的一個庶出(?)的兒子,五歲上就沒有父親,現在生母又死了,喪母后的他,自然像游絲飛絮,飄蕩無根,于家庭故鄉,還有甚么牽掛呢?他就到日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