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工作原則

《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團隊以志愿者方式組成,參與者均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研究生或相關專業大學教師。項目工作原則首先以國家重點項目管理規則要求為準則,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信仰及習俗禁忌,尊重傳承人。項目參與者的工作是一項有益于民族文化傳承的志愿者行為,應在盡量節省國家項目資金前提下開展調查。為更好地完成項目,保證項目的專業學術水準,我們根據以往田野經驗和新的研究問題制定了項目工作手冊,每位志愿者以項目工作手冊原則為參照,認真進行案頭準備,并同時開展短期培訓。

(一)以村社(村寨)為生態主體的活態文化調查原則

剪紙調查要把剪紙還原到村社的活態文化傳統中去進行,村社文化形態作為剪紙活態存在的土壤和背景依托,是我們項目調查的重點(圖28)。村社文化是民間藝術依托的具有相對完整和獨特性的基礎文化單元,剪紙藝術傳統是非藝術的習俗行為,剪紙正是為村社文化信仰儀式及生活的需求而發生承傳的。村社構成了具體民族社區族群信仰文化認同的社會基礎,以及文化習俗程式相對穩定的活的形態。村社的文化傳承由代表性傳承人和文化傳承人群共同完成。因此,調查原則首先是注重剪紙傳統與村社文化形態的關聯,以及剪紙在村社傳統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作用和獨特的文化方式。

圖28 中央美院非遺中心田野調查隊在云南省瀾滄縣拉祜族村寨調查(張雨心拍攝于2014年)

圖29 2003年,為中國剪紙拍攝申遺紀錄片,喬曉光、朱靖江在余未人的陪同下,赴貴州黔東南苗寨進行田野調查

圖30 2003年,為拍攝中國剪紙申遺紀錄片,在貴州梭嘎苗寨進行田野調查

圖31 2004年4月8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剪紙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從左至右:楊力、馮驥才、潘公凱、高曉橋(日本人)、劉疆、靳之林(喬曉光拍攝)

圖32 2015年9月,喬曉光帶隊在四川理縣蒲溪村調查羌族剪紙傳統

圖33 2017年1月于青島出版集團商洽《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調查與研究》八卷本出版事宜(張冬萍拍攝于2017年)

圖34 趙巖和他的志愿者設計團隊在中央美院非遺中心工作(張冬萍拍攝于2016年)

調查內容:

1.一年內村社文化信仰節日(祭祀)儀式的活動內容的調查(可按照二十四節氣列表,也可按不同民族農耕文化傳統中的歷法列表)。

2.剪紙在村社各類信仰習俗事項中的使用方式與文化功能的調查。

3.以村社信仰傳統為核心,調查村社文化傳統中與剪紙相關聯的其他民間文化(藝術)類型的文化相關內容。

4.注意同一區域民族族群不同支系間的文化差異,注意同一區域內不同民族剪紙傳統的關聯和相互影響。

5.調查傳承現狀存在的具體問題和民眾希望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以傳承人為主體的口述文化與手工藝術的調查原則

不同民族剪紙在村社中能維系傳承至今,是由村社代表傳承人及傳承人群共同實現的,以人為本、口傳身授的文化傳遞是村社重要的文化方式。發現傳承人是深入剪紙文化核心的關鍵,因此對傳承人口述調查和跟蹤式調查,是挖掘剪紙文化傳統的重要手段。同時,那些村社中從事其他民間文化信仰類型的代表傳人也是口述調查的重點,他們同樣是村社文化信仰重要的解釋者與文化記憶群體。

調查內容:

1.傳承人從藝經歷及師承,向下一代傳承的情況,傳承人的從藝時間和在村社中的影響。

2.傳承人所掌握的全部剪紙紋樣類型(代表性傳承人是記憶掌握村社剪紙紋樣譜系的主要知情者),對傳承人的制作工藝、口訣、傳說和剪紙習俗信仰相關內涵解釋的記錄與發掘。

3.傳承人對剪紙民俗儀式及剪紙在生活中使用功能和過程的口述解釋。

(三)以文化信仰為核心的剪紙譜系調查與分類的原則

少數民族剪紙與漢民族剪紙在民俗使用類型上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節日文化空間的使用上不同。少數民族節日環境布置用的剪紙類型很少,剪紙主要使用在服飾、祭祀、巫俗以及人生禮儀習俗中。因此,調查剪紙紋飾系統,首先應關注文化信仰內涵及功能使用,尤其是不同民族巫俗方面的文化內涵及儀式過程。在紋飾形式因素上,注重剪紙的傳統程式調查,剪紙的分類可以文化信仰功能來分,也要兼顧造型形式本身的文化屬性,如以人物、動物、植物、天地自然、復合形式、幾何紋飾類型來分,注重剪紙紋飾和村社農業生活、信仰傳統以及自然生態因素的關聯內涵。民間美術的分類是一個開放的研究領域,項目參與者可以實地文化調查事實為依據,探索更貼近生活的分類原則。

(四)以民族社區剪紙類型為依據的剪紙實物收藏原則

此項目宗旨即希望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國幾千年農耕文化傳統急速流變、消失的特殊時期,抓住記錄中國多民族剪紙藝術傳統的最后機會,記錄下21世紀初中國多民族鄉村剪紙藝術傳統瀕危時的“生命之書”。因此,挖掘收集整理不同民族區域完整的剪紙藝術形態,其中剪紙實物收藏的完整是至關重要的,或許,這也是最后一個機會,因為許多村寨的高齡傳人已經逝去了。

剪紙類型收藏得完整,不僅是項目專著完成的保證,也是以后展覽實現的根本。所以,各民族區域子項目承擔者對剪紙作品實物的收藏,成為項目工作的一個必須做好的基礎,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復雜的溝通環節,因此,收藏工作中應考慮到以下因素:

1.在傳承人的調查中要有極大的耐心和盡可能的(剪紙)專業眼光,挖掘完整的剪紙形態和代表性剪紙紋樣。

2.剪紙的收藏應考慮到合理的保管,避免損壞。對那些文化空間中、儀式中使用的剪紙,應考慮到最后展覽時的輔助依托物的收藏,以保證其立體的展示效果。

3.做好收藏作品的檔案記錄,對作者的年齡、居住地,以及收藏日期、材質和紋樣內涵等給予登記。

(五)項目調查報告和圖像信息的整理格式

調查報告格式:

1.已有學術成果和學術研究歷史及現狀信息;某一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近百年相關學術成果匯編,其中包括學術方法、學術研究成果、傳統剪紙紋樣收集、主要研究區域和傳承人狀況。

2.某一民族剪紙藝術傳統文化背景及現狀綜述;在前人研究成果與項目調查信息匯總基礎上,對某一民族剪紙藝術傳統進行概述。

3.以某一民族具體村社為調查個案的詳細剪紙藝術傳統調查,內容包括:

(1)與村社文化相關的農業及文化生態和口傳歷史、地方文獻信息背景。

(2)村社習俗儀式中的剪紙傳統類型及其文化信仰功能和內涵。

(3)代表傳承人口述調查。

(4)剪紙傳統相關習俗生活圖像資料拍攝及實物收集。

(六)項目的可持續目標

項目的可持續目標是指項目結束后又繼續進行項目中的核心學術價值及田野文化研究。這是一個超出了項目內容的指向和實踐理想,但項目主題文化精神及民間藝術傳統的可持續,對中國當代藝術和美術教育具有更長遠的文化意義。我們把項目可持續的目標定在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和建立中國剪紙藝術學的方向上,我們把中國剪紙作為具有多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物種進行可持續的基礎研究,希望通過中國剪紙的基礎個案研究去開拓成熟民間美術的研究方法,建立起“中國剪紙藝術學”的理論基礎。一個大學的文化遺產專業學科,能把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物種的基礎田野調查和基礎文化研究做扎實,這對文化傳承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對那些處境瀕危和正在快速流變的文化物種尤其重要。21世紀的前30年,可能是中國幾千年古老農耕文明中許多非遺類型最后搶救記錄與發掘整理的最后機會。我們堅持多民族民間剪紙田野的基礎研究,即是在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物種的搶救保護經驗,這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必有的基礎。

項目后續具體實踐的方向,即通過此項目推動中國教育領域“中國剪紙藝術傳統認知與藝術實踐課程”的普及。剪紙是民間藝術的基礎,也是多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藝術,代表了最具本土文化價值的藝術傳統,這個傳統在主流文化和教育體制內的傳承實踐有待普及。剪紙藝術不僅是一種民俗實現的可能,剪紙也會成為一種新興的民族藝術方式在當代文化形態中得以再生。2009年9月中國剪紙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非遺的中國剪紙藝術資源,應該進入中國教育體制中進行傳承,而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三代人七十多年的實踐,即是夢想把民間藝術引入大學美術教育。和中國剪紙獨特的文化緣分使我們已清晰地看到,中國剪紙藝術傳統會像中國書法傳統一樣,在脫離開文化習俗的實用功能后,進入主流文化舞臺,成為現代生活中雅俗共賞的藝術傳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舟山市| 政和县| 米林县| 政和县| 乃东县| 霍林郭勒市| 航空| 长葛市| 科技| 鄂托克前旗| 陆河县| 和平区| 海林市| 温州市| 万荣县| 秀山| 汾阳市| 怀柔区| 锡林浩特市| 侯马市| 邢台市| 临城县| 巴马| 大港区| 都江堰市| 大竹县| 富宁县| 宜黄县| 桐城市| 霍林郭勒市| 尼勒克县| 扶风县| 汕头市| 洛宁县| 墨江| 璧山县| 寿阳县| 洪湖市| 景谷| 桐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