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前言

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曾經自題座右銘:“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在年屆九旬時仍然奮力向前,完成了巨著《中國哲學史新編》。“闡舊邦以輔新命”句,語出《詩經》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舊邦”指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傳統。“新命”,指中國人走向現代化和建設富強的新中國的歷史使命。“闡舊邦以輔新命”是馮友蘭大師的平生志向,也是我國當代有識之士應擔負的重任。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歷史是人創造的,而人是有思想的。我們華夏民族在世界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我們的先祖也為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繼承前人的遺產,就不能不研究他們的思想史,研究他們立身處世的哲學。近代中國一百多年來充滿著內外矛盾、屈辱和戰爭,外部的威脅和內部的危機促使許許多多有識之士重新思考和認識本國的思想和文化。西方三四百年間所經歷的巨大變革和取得的成就,以及相應的各種新思想,也像潮水般沖擊過來,人們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感到彷徨不安。有的人則走向一個極端,完全主張西化,對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采取虛無主義立場;而有的人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傳統思想文化采取固守態度,主張把西方新思想關之門外。思想其實并沒有國界,它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不同地域的人們在思想方面的融通和交流正如貿易往來一樣,自古就有,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也從來都是兼容并蓄,在繼承傳統的同時積極融化新知。

文化的影響是雙向的,我們在西方文明面前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遺產的同時,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對西方思想界也在產生重要的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他服膺孔子學說,竟將耶穌畫像改換為孔子像,晨夕禮拜。他認為,孔子才是真理的解釋者,他使世人不惑,開發了人心,孔子講述圣人之道,并不把自己當做先知先覺的預言者,他的思想充滿了理性的光輝。伏爾泰激烈反對基督教,他主張一種自然宗教,或者說是哲學宗教,其中“沒有迷信,沒有荒誕傳說,沒有褻瀆理性和自然的教條”。而儒家學說最符合他的追求,因此,他對孔子主張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儒家主張以“理性”治國平天下,而西方國家長期受宗教的束縛,因此,法國的思想家們在領導思想革命的時候就把孔子當成了他們的“守護神”。他們英姿勃發,欲以理性之力,撼動基督教一千多年的傳統教義,反抗實力強大的貴族專制政府的壓迫,掃除歷史陰霾,擺脫桎梏,開拓出西方文明的新境界。西方哲學家在中國儒學中找到了他們理性思想的源泉。中國儒家哲學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動力之一。18世紀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的特質,在于塑造人類“理性”的權威。法國大革命時期,曾有一個口號廣為流傳:“在今日以前,一切都受宗教的管轄;今日以后,卻是理性管轄的時代了。”可見,正是儒家的理性思想點燃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燎原之火。

當今的民主國家普遍實行的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也是受我國作為選拔人才方式的科舉制度的啟發才實施的。這是因為他們認識到了中國科舉制度“根據人的才能而非名望來挑選官員”的公正和理性。

由此可見,思想是互相影響的,也是相互交融的。在本書中,我們在深入解析儒學經典的思維理論和邏輯框架的基礎上,與西方哲學的相關理論做了一些實際的比較和詮釋,通過對《中庸》的邏輯脈絡的分析,以不偏不倚的理性的中庸之道為經緯,貫通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

《中庸》的特點就是以天賦觀念作為知識的起點,把觀念的內在標準作為檢驗真理并達到真理目標的手段,正如《中庸》的首章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就提出了幾個重要的概念,即天命、性、道、教,并從上到下貫通起來,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因此,每一個生物都是融“性”與“氣”于一體的。天所命于人的“命”和人所得于天的“性”實際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達。“性”的內涵按照朱熹的解釋來說就是“理”,即“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中庸章句》)

朱熹把“性”解釋為“理”,理又包含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有了從“天命”到“性”的過渡,自然就有了從“性”到“道”、從“道”到“教”的合理的邏輯展開。人的“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自然的實現道路,這個道路就是“道”。朱熹解釋“道”為日常行為的“當行之路”。“性”的內涵在現實人倫生活當中得到了具體化,仁、義、禮、智、信是當然之道德法則,是基于“性”的必然展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關系都應遵循禮樂刑政的社會規范,人行當行之道而以為天下之法,此即所謂“教”。判斷行為的正確與否,本于自身的仁、義、禮、智、信之性,這正是理性主義的體現。中庸思想的核心就是理性,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引述《尚書》中“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來表明宗旨,這“十六字心傳”充分體現了理性的思維。

當今社會,我們在致力于國家和民族的復興的努力時,也在積極構筑新時代的精神和人格,我們面臨著恢復民族自信心、激勵民族奮進精神的重大挑戰。“禮樂所由起,百年積德而后可興也。”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更是任重道遠。正是基于這個認識,我們編著了此書,希望能為讀者更好、更方便地學習《中庸》做一些“架橋鋪路”的工作。

在具體的編寫體例上,為了更好地突出理論聯系實際,也為了方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進行開放性思考,我們在對《中庸》原文進行釋義的同時,還精心收錄了古經學大家的相關評注。同時,為了進一步闡明儒學理論,在各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實例來佐證正文的論述。實例又分為“華夏史鑒”和“現代活用”兩個部分,對于歷史和當代事件,見仁見智,本書中的觀點和看法只是編者的一孔之見,希望借此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起大家的爭鳴和探討。

《中庸》是我國重要的古典文化典籍,歷朝歷代都有許多經學大家注釋。在編著本書時,我們參考了很多版本和多家觀點。然而,限于筆者的水平,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當之處,敬請廣大熱心讀者不吝賜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图县| 兴国县| 临武县| 台南市| 南陵县| 祁阳县| 浠水县| 临澧县| 定边县| 建水县| 喀喇| 关岭| 台南县| 女性| 舟曲县| 大同县| 靖宇县| 嘉兴市| 溧水县| 邹城市| 博野县| 苏尼特右旗| 天镇县| 淮滨县| 诏安县| 疏勒县| 邓州市| 武强县| 慈利县| 泸水县| 开鲁县| 梁河县| 靖安县| 高台县| 周口市| 青河县| 勐海县| 武清区| 开封市| 临沧市| 色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