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意大利參戰
- 鐵十字烈火
- 北方雄師
- 2013字
- 2022-02-13 23:49:14
4月29日,高加索的同盟國軍隊試探性的向俄國的中亞草原發起進攻。
他們很快就發現了沒有多少俄國人,漫長的戰線上幾乎沒有防備,使得裝甲部隊的行進毫無阻礙。
庫斯特得知后,信心也是無可阻擋的膨脹起來。
他加快了部署,但缺乏充足的準備,有的部隊下車后甚至連重整都來不及就被要求進攻敵國城市。
倘若這些城市沒有敵軍的駐守,或許他們就不是大搖大擺進去這么簡單了。
同一天內,大概有12個師接收到了進攻的命令。
有如此多的人,占領大片地區應該不是什么難事。
但現實總是與理想相反,截止到次日,高加索也沒有對剩余俄軍形成完全的包圍圈,占領的幾頃地對于俄國那廣闊無際的領土來說還是太少了。
而且他們還沒有足夠的兵力,想當年三德子投入了好幾百萬人都無法填充整個戰線,區區庫斯特這四十萬人就想干這么大一票實在是妄想天開。
快速閃擊俄國的計略根本不可行,春季的泥濘也才剛過去,俄國土地上還殘余著廢墟沒人管,實在糟糕的基礎設施讓人寸步難行。
這些經濟的重大問題,反而在戰爭時期幫了俄國不少忙,極大的減緩了同盟國軍隊進軍速度,比它那些俄國軍人還要抵用。
看起來,戰爭的一切還有希望。
可惜內政的危機往往是最緊急的,它遠比那些外部壓力來的要快。
現在的俄國形勢已經不是昨天那么簡單了,叛亂的規模迅速擴大,除了西伯利亞荒無人煙外,幾乎所有地區的人民都揭竿而起,反抗沙皇專制的殘酷暴政。
有意思的是,原先領導這些的人還比較分散,不過很快就逐漸統一起來,由資產階級對其統一管控。
但他們并沒有發生太沖動的事,只是要求沙皇停止征兵,同時允許他們接管原先政府支持的企業。
沙皇不愿有如此大的損失,自然不會同意,但就連保皇黨也勸阻沙皇下放一些權力,防止更大的危機。
西線總指揮布魯西洛夫停下進攻,為的只是逼迫沙皇政府。
沙皇眾叛親離,不得不和那些資產階級們商議,并親手簽署了協約。
專家預估沙皇這次的損失應該極大,羅曼諾夫王朝戰后基本不能恢復過來,但能不能撐過戰爭還尚未知曉。
好在協約簽署過后,那些資本家很快就收手了,殘余的叛亂也基本都是饑民發動的,不用多久就能平定。
可這一下子近乎讓俄國失去戰斗能力,沙皇的獨裁專政被粉碎,俄國的集權專制不復存在,轉而向資產階級下放權力,整個俄國政治迅速分散開來,完全無法快速解決問題,更不能統一調動部隊。
英王喬治五世得知后渾身發抖,長久不能言語。
法國總統普恩加萊也是滿臉憔悴,不敢相信手中的報紙。
在他們看來,雖然罪惡的沙皇隨便處死人的時代結束了,但代價卻是損失了一個及其珍貴的盟友。
現在才通曉德國沒有真正發動進攻已經太晚了,英法政壇的每個人都不得扼腕痛惜,為自己的舉動感到深深的后悔。
為了填補這個損失,協約國只得再次找一個盟友。
而這個盟友毫無疑問就是意大利,它前不久背叛了同盟國,幾乎不可能跟他們有什么交際了。
雖然找一個墻頭草不太好,但此時協約國自身難保,能拉幾個人就拉進來。
伸出橄欖枝很容易,問題是他們如何把意大利拉進來。
身為墻頭草,意大利只干損人利己之事,其本身的實力雖然一言難盡,可野心卻不是一般的小。
他們自詡為“羅馬的真正繼承者”,自認應當擁有羅馬帝國巔峰時期的版圖。
再加上同盟國攜東歐戰勝之威橫掃世界,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深受其影響,先前的保加利亞更是直接參戰。
如此糟糕的戰況讓所有人都為協約國的力量堪憂,幾乎不會有人與他為伍,反倒是美國賣軍火賣的很開心。
不過意大利本身也遭受著同盟國的威脅,德皇不斷叫囂要好好報復墻頭草,尤其是在東線不斷勝利后,臆想也越來越大膽,對意大利的祖安輸出持續增加。
聯想到前不久德國人帶給他們的壓力,英法都雙腿一顫,意大利更是不敢吱一聲。
于是英法聯合聲明歐洲的剩余勢力應該聯合起來,一起反抗德皇專政統治,打破他們妄圖征服歐洲的野心。
但實際上同意的沒幾人,斯堪的納維亞一眾國家就禮貌性的派了幾個大使混眼熟,瑞士則根本不理會。
唯有意大利對此表示肯定,可又因畏懼徹底激怒德國,并沒有明面表示他們的意圖。
英法便表示只要意大利參戰,他們就會盡全力支持意大利的“羅馬夢”。
英國首相明確表示了戰爭結束后一定會把自己的殖民地分出來一部分給意大利,但并沒有具體說是哪部分。
法國人也表示戰后會把北非殖民地讓給意大利,如果戰后土耳其崩潰,他們還會幫意大利打下中東地區。
法國政府甚至表示如果意大利參戰,他們會直接把科西嘉島還給意大利。
這些條件對意大利顯然頗具有魅力,即使有些人認為這是空頭支票,但意大利政府還是秘密同意了,并表示將會伺機參戰。
見意大利如此上道,飽受戰爭折磨的英法終于展現出了一絲生機。
不過考慮到意大利連一個非洲古國都打不過,法國便偷偷往阿爾卑斯派兵,支援當地的意大利人。
意大利政府默認了法國的行動,并在不久后便給予了協約國軍事通行權,這與直接參加協約國幾乎沒什么區別了。
于是在5月2日,意大利不宣而戰。
幾十萬名意大利山地部隊聯合法國人一同進攻奧匈的蒂羅爾,打得同盟國一個猝手不及。
但那些蒂羅爾人在阿爾卑斯山摸爬滾打,早就熟悉了山地,豈能是好相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