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媒藝苑文從:中國地名史話(修訂版)
- 徐兆奎 韓光輝
- 1276字
- 2021-11-26 11:12:07
八、應劭等人對地名命名規律的探討
東漢末年的史學家和地理學家應劭[shào紹]對古代地名淵源與沿革進行研究的著作有《漢書集解音義》、《十三州記》、《漢官儀》和《地理風俗記》等。
漢代郡名的命名,應劭在《漢官儀》中總結出了六條規律:
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泉,西河、河東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樹生庭,雁門雁之所育是也;或以號令,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因名會稽是也。
在《漢書集解音義》中,他對《漢書·地理志》所載地名中的近160個作了淵源解釋。僅據《水經注》的引述,《地理風俗記》對27個古代地名作了淵源解釋。除相互重復者外,應劭解釋了來源和沿革的地名約180個左右,包括方位、山川、故國、舊邑、人物、地形、氣候、部族、物產、避諱、對稱、遷移地名等。應劭注釋《漢書》地名,大部分遵循《漢書·地理志》的方法,亦有創新。如《漢書·地理志》所載京兆尹新豐,應劭釋為:“太上皇(指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思東歸,于是高祖改筑城市街里以像豐,徙豐民實之,故號新豐。”這一解釋合理地揭示了新豐城市創立和新豐地名出現的歷史過程。應劭對《漢書·地理志》的很多地名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如:
涿郡高陽,“在高河之陽”;
饒陽,“在饒河之陽”;
中水,“在易、誆[kòu寇]二水之間,故曰中水”。
應劭在《風俗通義·山澤篇》特別闡述了五岳、四瀆的內容,并詮釋了17個山、水、地形地名通名的含義。如五岳:
東方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待,故為五岳之長……南方衡山,一名霍山,霍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西方華山,華者華也,萬物滋熟,變化于西方也……北方恒山,恒者常也,萬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中央曰嵩高,嵩者高也。
四瀆:河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源注?!鍪窨や肇滇柰忉荷?,入?!闯瞿详柶绞贤┌卮髲蜕綎|南,入海……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
總之,應劭對我國古代地名淵源的解釋,特別是秦漢郡名的命名規律的總結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代學者圈稱詮釋東郡“酸棗縣”命名指出:“昔天子建國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樹氏郡,酸棗以棗名邦,故曰酸棗也。”他提出了地名“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或“命以嘉名”的命名原則。
東漢學者袁康所撰《越絕書》是一部含有區域性地名研究內容的著作。該書當始撰于春秋戰國時期,不僅記載了吳、越兩國的歷史,其中卷二《吳地傳》和卷八《地傳》詳細記述了兩國國都及附近城市道路、宮殿陵墓、山川形勢、農田水利諸項,而且記述了古代吳越地區的200多個地名,其中解釋地名淵源達40余處,同時還探討了地名的命名規律。如卷八《地傳》釋地名“朱余”說:
朱余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余。
袁康從語音學角度解釋了“朱余”地名的來源。同時,該書還指出了練塘、錫山、炭聚、炭瀆等地名“各因事名之”的命名規律。“因事名之”,是我國古代地名命名廣泛使用的原則之一。
可見,東漢學者已對地名命名規律進行了相當研究,“命以嘉名”“因事名之”“名以山陵”等原則被揭示、歸納并總結,為后世地名研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