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紫微斗數”有很多流派。在從前,還只是“中州學派”、“閩派”與“北派”三系鼎足并峙,其中以“中州學派”最為式微。到現代,由于臺灣研究斗數者眾多,于是便門派紛起,自稱為一代宗師者已屈指難數。現代新起的流派彼此互相攻訐,其各自標榜的理論亦多牽強附會,類多執古人的片言只語來加以發揮,“征驗”的功夫尤恐未足,所以不必加以深論。若就從前鼎足而立的三派而言,則可謂各有特色,彼此之間互有開闔,甚至連“安星法”都各有不同。如果一定要說誰對誰錯,必然引起很大的紛爭。所以筆者只想平直地說一句——本書為學習“中州學派紫微斗數”的基礎,倘若讀者已經博覽斗數群書,則自當領會本書的特色,便不必再理會各派異同的是非了。
學習斗數,需先學習“安星”。
古人“安星”,不像今人依靠查表。這樣做,看起來似乎笨拙,但事實上卻如廣府人所說,“除笨有精”(看似笨拙,實在精明)。因為如果能熟悉“安星口訣”,尤其是熟悉“中州學派”的“安星掌訣”,至少有兩個方便之處:
第一,于推斷大運、流年、流日以至流時之際,要分別將運、年、月、日、時的“流曜”,于腦海中加在星盤之上來飛動,視其彼此會合的情形,推斷可能出現怎樣的特殊情況。這時候,如果還要靠查表來安布流曜的話,一定會分神,一分神就影響推理。
假如熟悉“安星掌訣”,則不但“數指頭”就可以安布各系流曜,而且于要找某顆“雜曜”之時,亦不必分神逐宮去找,只需依訣一數宮位就可找得。這樣做,讀者如果愈多推算經驗,當愈會認為比查表遠為方便。
第二,熟悉了“安星口訣”及“安星掌訣”之后,可以隨時隨地起盤,不必因未隨身攜有星曜表格便無計可施。
由于目前星曜表格流行,查表安星已成為習慣,希望讀者不妨記憶一下安星的口訣,尤其是“掌訣”,稍加留意便當能記憶,運用之際,一定不會認為學習“安星法”是浪費時間的事。
要推斷命運的趨向,“紫微斗數”可以提供各星系組合的基本性質,供推算者運用。關于各星系的基本性質,筆者已另撰專書分別敘述。
即使能了解各星系的基本性質,要能作出詳確的精密推算,仍必須學習“中州學派”的一些推斷法則以及技巧。
關于這些法則與技巧,從來沒有書籍透露。甚至就筆者所知,一些以“紫微斗數”為業的術者,亦根本不知道有這些法則。所以筆者可以說,將這些法則公開,應該可以提高研究“紫微斗數”的水準。筆者并不在乎“秘法”的所有權問題,將來即使有人說,他們原來已經熟知這些法則,只不過一向不說出來而已,這些法則絕非王亭之獨得之秘,王亭之亦不在乎。只要這些法則確能令讀者得益,使斗數能從神秘的秘霧中,呈現出簡樸的本來面目,那已經足以使筆者滿足了。
在這些推斷的法則與技巧中,最重要的是(一)借星安宮;(二)星曜互涉;(三)見星尋對等三項,希望讀者加以留意。倘能熟習,在推算時一定能夠提高準確度。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曉得運用這些法則,其推斷便根本沒有可能準確。
本書除了介紹“安星法”及“推斷法”之外,為了提高讀者的興趣,同時為了使他們能將所學得的知識加以實際認知,故另列“推斷實例”二十四則。
這些實例的命造來源有二:一為采自經筆者推算的命造;一為已故的名人命造。前者的命造正確性不成問題,后者則曾加考證,稽鉤文獻,包括鄉志與年譜,以助認證命造的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