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截至2021年6月30日,我國資本市場個人投資者總數已達1.88億,占投資者總數的比例達99.77%,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2.8%。
在這么多投資者當中,真正在股市投資中賺到錢的可能是少數,所以有“七虧兩平一賺”的說法。為什么這么多投資者投資虧損?原因就是他們違背了常識。如果我們在投資中違背常識,雖有可能因為運氣好而階段性取得好業績,但長期沒有常識、不尊重常識,一定會輸得一塌糊涂。
什么是違背常識呢?這里,我給大家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第一,對商業模式的本質缺乏分析和認知。很多人都聽過WeWork這個公司,作為共享辦公空間的龍頭企業,WeWork曾經一度備受資本市場的青睞,大名鼎鼎的軟銀集團也投資了WeWork,估值最高曾到達470億美元。但2019年WeWork上市失敗,估值從高點回落至100億~150億美元。
為什么連軟銀也折翼WeWork呢?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投資者對于WeWork商業模式的本質認知有偏差。哪怕WeWork把自己包裝成一個互聯網公司,但從本質上來說,它還是通過對固定資產的經營和提供增值服務來實現盈利,也就是“二房東”的商業模式,既不符合雙邊平臺效應,也不符合互聯網贏家通吃的特征。因此,WeWork的商業模式既不是互聯網經濟,也不是高科技企業,而是屬于房地產經濟,這也決定了其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燒錢”來獲取客戶,在邏輯上是錯誤的。
第二,只看需求側邏輯(行業空間),不看供給側邏輯(競爭格局)。在股票投資中,很多人會優先選擇成長性高、想象空間大的行業,這樣做當然沒錯,但不能把需求側邏輯作為唯一的判斷依據,而忽略供給側的分析,這也是違背常識的。當一個行業高速成長,行業內的企業可以獲得超額利潤時,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必然很多,競爭一定會變得激烈,最終使得超額利潤消失。但是,如果這個行業具有良好的供給側競爭格局,就可以幫助其中的企業長時間內獲得超額利潤。
美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始于19世紀下半葉。隨著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汽車行業迎來快速增長期,1965年美國汽車銷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而我國直到2009年才突破這個數據。需求端的爆發帶動美國的車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全美先后出現了上千家汽車廠商,但到今天,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絕大部分汽車廠商已經不復存在,現在的三大汽車巨頭中(通用、福特、克萊斯勒),除了福特,全部經歷過破產。
現在,市場對電動汽車行業的追逐可以類比美國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期,從需求端來看這無疑是一個高速增長的行業,未來空間很大。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行業內的汽車品牌眾多,資本不斷涌入,最終究竟誰能真正脫穎而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對于股票投資來說,行業高增長固然是好事,但同時我們不能不看行業的競爭格局,因為只有良好的競爭格局才能幫助企業持續穩定地獲取超額利潤。
第三,忘記估值和安全邊際。安全邊際是重要的投資原則之一,用巴菲特的話說,安全邊際就是用4毛錢的價格去購買價值1元錢的股票。預測未來很難,而安全邊際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降低預測未來的難度,并且安全邊際越大,決策的容錯度越高,投資者的潛在投資回報率也越高。相反,高估值不僅會降低投資者未來的投資回報率,而且還會降低決策的容錯能力,一旦判斷錯誤,股價將會迎來戴維斯雙殺。
但是,許多投資者在投資中經常會忘記估值和安全邊際,這也是違背常識的表現。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股的“漂亮50”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估值得到大幅提升,很多公司的估值被推升到80多倍、90多倍。而估值泡沫破滅之后,很多公司的市盈率回落到9~18倍,這就意味著如果投資者在高點買入“漂亮50”公司的股票,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賺錢甚至虧錢。
在A股市場,這樣的故事在重演。2020年年底到2021年年初,以茅臺為代表的基金抱團重倉的“核心資產”,估值普遍高達60倍、70倍甚至100倍以上;在2021年春節后則出現抱團瓦解的情況,很多股票出現大幅度下跌。以貴州茅臺為例,2021年2月10日貴州茅臺的動態市盈率最高有70多倍,到2021年7月底則回落到40倍左右。
第四,違反能力圈原則。能力圈原則也是重要的投資原則之一,卻被很多人所忽視,大家經常在沒有徹底搞懂一家公司的情況下就草率買入。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一直堅持能力圈這一原則,只買自己能看得懂的股票,對于自己能力圈之外的股票堅決不碰。他們把公司分為三類:可以投資的、不能投資的、太難理解的。他們把很多公司劃入“不能投資”和“太難理解”之列,例如制藥和高科技行業就被他們歸為“太難理解”的行業,這也導致他們錯失了很多偉大的投資機會。即便如此,巴菲特60多年來的年化投資收益率依然維持在20%以上。相比之下,大多數投資者投資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違反了能力圈原則,買了自己能力圈之外的股票。
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違背常識的案例,哪怕是機構投資者,有時候也會犯常識性錯誤,所以,如何強調“重視常識、回歸常識”都不為過。那為什么很多投資者包括專業投資者經常會做出違反常識的決策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缺乏系統的決策框架。投資的方法論有很多,有價值投資、趨勢投資、量化投資,都能賺到錢。但不管什么樣的方法論,都需要形成一個邏輯自洽、回測合格、符合未來趨勢的嚴密框架。邏輯自洽是有效投資策略的基本前提,投資決策的邏輯要能夠形成一個閉環;個例的成功不代表投資策略有效,只有通過大樣本檢驗的投資策略才是有效的;大樣本回測合格也僅僅證明投資策略在過去有效,而在未來能否繼續有效,還要看這個投資策略是否符合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如果沒有符合上述標準的決策框架,決策就會很隨意,也不可復制。
第二,受短期業績壓力的影響。很多基金經理雖然很清楚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好處,可無奈的是他們面對的客戶很看重短期業績排名,或者受不了短期的業績波動,當基金投資組合不適應當前的市場風格業績表現不佳時,可能會引發投資者的大量贖回。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會給基金經理施加壓力,迫使他們為了爭取更好的短期業績而去適應市場、追逐市場熱點,甚至被迫參與博弈交易,做出有違常識的決策。
第三,受非理性決策行為的影響。傳統的經濟和金融學理論認為,人是理性的,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并非總是理性的。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把人的決策系統分為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一個快速的、自動的、潛意識的以及通常受情緒驅動的認知系統,迅速做出決策但經常出錯;系統2則相反,它的運作是緩慢的、受控制的、耗費腦力資源的,用系統2決策相對緩慢但不容易出錯。對很多人來說,用系統1決策是天性,他們沒有培養出主動應用系統2來思考的習慣。因此,人們經常做出非理性決策而不自知。在股票投資中,即使人們的投資理論和知識在不斷完善,但由于人性上的弱點,人們還是不可避免地會經常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決策,即使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也無法幸免。
常識在價值投資中至關重要,所以我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總結了價值投資所需要遵循的常識,包括關于行業競爭的常識、關于公司競爭力的常識、關于公司估值的常識、關于投資策略的常識等,不僅幫助普通投資者樹立價值投資的理念,更幫助普通投資者回歸投資的本質,構建完善的價值投資體系。另外,本書還總結了投資者決策中常見的心理誤區,應如何克服人性的恐懼和貪婪,并羅列了價值投資者的常識清單。
《常識的力量》是《長期的力量》的升級版和深度拓展版?!堕L期的力量》提供了一個基本面投研的基本框架,出版之后廣受好評,在豆瓣等平臺上的評分也不低。很多人讀過之后,通過社交媒體與我互動,這讓我很受鼓舞。《長期的力量》是一本入門級的價值投資讀物,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分析決策框架,但在深度上還有欠缺。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寫了這本《常識的力量》,結合這些年我所看到的或親身經歷的很多案例,進行了更多的深度思考。
本書中的“常識”,是我自己對價值投資的思考和理解,但未必是所有人的認知。比如關于行業競爭格局和行業成長空間哪個更重要這個話題,由于投資哲學和投資方法論的差異,個人的結論可能會完全不一樣。但不管如何,我希望這些“常識”能給大家提供一個深度思考的視角,幫助大家避開思維上的盲區。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吳慧敏女士的全力協助。她畢業于復旦大學,是我們益研究的研究員?;勖羧巳缙涿?,慧于心、敏于行,我把我想要寫的內容簡單地與她進行討論,她就能很快地幫我落實為文字。雖然,她只被列為本書的第二作者,但沒有她的全力投入,就不會有本書的完稿和出版。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還得到益研究其他研究員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在案例的收集和總結上,這里就不再一一表示感謝了。
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來自我這幾年的思考與總結,以及在實踐中所遇到的一些真實案例總結,錯誤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梁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