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腦用戶指南
- 英國《新科學家》雜志 艾莉森·喬治文字 瓦倫丁娜·德菲里波插圖
- 1741字
- 2021-10-28 18:08:28
引言
你腦子里發生了什么?
如果你正在讀這段話,祝賀你!你幸運地擁有已知宇宙中最復雜的信息處理設備。成人大腦的重量僅有約1.4千克,但它的結構異常復雜:由860億個神經元組成,這些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達數萬億條。這臺超級生物計算機擁有諸多設計特征——從意識、記憶,到智力、創造力,與此同時,它也有不少缺陷和弱點。問題在于,你沒有拿到用戶指南,只是即插即用。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曾正確理解大腦的工作機制,以及它到底能做些什么。
也許這并不奇怪,因為你的大腦就像一座冰山。我們不妨將水面以上的部分看作你有意識的知覺,而水面以下的統統屬于潛意識。你的大部分腦活動都發生在水面以下這90%里,而且大腦十分擅長掩飾自己的運作過程。
以我們對周圍世界的知覺為例。很容易假設眼睛的功能類似攝像機,會忠實記錄外部世界發生的事件,并通過鮮艷的3D圖像將這些信息傳遞給你的大腦;但事實上,你看到的大部分東西是由大腦編造的,是精心編排的關于現實的幻覺。
很容易證明這一點。請閉上你的左眼,然后努力往左看。你會注意到一個大而模糊的肉乎乎的東西,那是你的鼻子。它始終處于你的視野范圍內,但你并不總能看到它,這是為什么?因為你的大腦判定這個信息不重要,于是把它刪除了。事實上,你的眼睛在不停地掃視周圍,但你同樣不會意識到這一點,因為你的大腦會運用精密的“軟件”將這些支離破碎的“快照”編輯成一段流暢的“視頻”。你“看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大腦編造出來的。
類似的簡單易行的實驗在這本書里還有好幾十個,常常證明了我們感知到的東西如何嚴重地偏離現實。
想一想,你最早的記憶是什么?我能記得的最早的事情是去醫院看望出生不久的妹妹,那時我剛過完兩歲生日。我清楚地記得,她裹著一張毯子在小床上睡覺,而我坐在媽媽的床上,還有一個女人坐在房間另一頭織著什么。但我知道,這一幕不太可能來自我的真實記憶。盡管有少數人記得自己三歲時候的事情,但最早有記憶的平均年齡是三歲半左右,有的人甚至到了六歲才開始記事。
沒準我真是一個童年記憶天才,但我對此表示懷疑。在《新科學家》雜志工作期間,我有幸采訪過研究虛假記憶的專家伊麗莎白·洛夫特斯,她證明了創造子虛烏有的“記憶”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雖然我感覺那段記憶非常真實,但現在我認為,它很可能是我的大腦后來根據照片和其他人的講述憑空創造的。
這帶來了很多問題:童年早期發生了那么多激動人心的事,為什么我們幾乎什么都不記得了?為什么只有某些事件留在我們的腦海里?關于記憶機制的令人著迷的研究表明,記憶的目的可能更側重于想象未來,而非回憶過去(更多信息見第126頁:“不能遺忘會怎樣?”)。
這類違反直覺的發現促使我們決定編撰一本用戶指南,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腦的工作機制。隨著技術的進步,神經科學家對這團灰質的研究更加深入,我們曾經確信的許多認識開始崩塌,就連我們的意識和自由意志都可能是錯覺(更多討論見第158頁:“如果你沒有自由意志呢?”)。
本書不僅揭示了我們大腦中發生的事情,還提供了改善大腦運行的方法。你將學到如何利用腦力抵抗衰老、改善記憶、升級夢境。我們甚至提供了一份經過科學檢驗的大腦升級指南。
書里還有許多你可以自己嘗試的實驗,包括測試橫向思維與記憶技巧的題目、古老的萬能助記法的說明等。除此以外,你還將學到如何讓自己更快樂,如何在不借助精神類藥物的情況下創造幻覺,甚至還能發現自己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本書最后提供了一套自組裝模型,能讓你直觀地看到你的大腦有多么復雜,多么不可思議。
揭示大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是《新科學家》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書證明了我那些了不起的同事和這本雜志的作者擁有的好奇心和腦力,他們關注的主題范圍極廣,從思想的本質到大腦犯下愚蠢的低級錯誤。
書中巧妙的插圖、信息圖表和視錯覺演示圖均出自倫敦的插畫師瓦倫丁娜·德菲里波之手。多虧了她,你才能直觀地看到嗑了藥的大腦是什么樣,你腦袋里的這團灰質和其他動物的有何區別,以及人類和章魚的腦力大比拼(這將永遠改變你對這些奇異生物的看法)。
“我的大腦是開放的。”著名數學怪才保羅·厄爾多斯愛用這句開場白。這種思維方式為他帶來了莫大的好處:他被視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對本書中某些超乎常識的概念,你也應該保持同樣的心態。
請繼續,別忘了保持開放的大腦。
艾莉森·喬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