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身份之后,張牧看得越發仔細。
李同臣因為需要放牛,并不能時時跟隨張拱辰習練八極。
但他天資聰慧,沒過多久居然將八極拳打得有模有樣。
在這其中,張牧也感悟頗深。
他發覺,張拱辰教授的八極拳,比他先前所學的要精妙無數倍!
終于有一次,李同臣因為癡迷練拳,不小心將黃老爺家的牛遺失了。
這年頭,牛可是很金貴的東西,比他這條小命值錢多了。
要真丟了,他只怕要被打死。
好在有張拱辰和他的師兄弟們一起幫忙,最終將牛找了回來。
不過出了這檔子事后,這放牛的活也算是到頭了。
張拱辰親自登門,將李同臣收入門下。
自此,李同臣開始真正地顯露崢嶸。
正式拜入八極門下一年后,年僅10歲的李同臣便將拳法習至大成,甚至不少成年的師兄都不是他的對手。
不少人稱呼他為:同輩無敵。
之后,他又跟隨師伯黃肆海學習六合大槍。
從這里開始,時間的流速似乎慢了許多。
張牧看到了他的祖師爺刻苦習練武藝的一幕幕。
李同臣在家附近捋樁靠樁,碗口粗的棗樹、槐樹都是他的練功樁,甚至有不少被他練拳腳震死;練習打沙袋,從小孩子般大到成人大小的沙袋,他掌擊、肘頂、肩撞、背靠,不知打爛了多少個。
最令張牧震撼的還是他習練槍法的場景。
在他家附近棗樹林中,李同臣拿大槍扎棗,一槍一棗,百槍百棗。
后來又對著鏡子練,達到觸而不傷之境界。
無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
經過數年勤學苦練后,李同臣拳技、槍藝臻至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技擊風格。
大槍一抖,槍頭閃電般劃出直徑一米多的圓圈,其勢恰似長江之水,磅礴千里;扎槍時,恰似流星趕月,鬼恐神驚。
速度快,力道猛,且精準度極高,達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境界!
但李同臣真正揚名,還是在他十六歲這年。
這一年,他習練槍法已經六個春秋。
一年前,黃肆海感身體有恙,來到津門治療,李同臣作為名義上的師侄、實際上的徒弟,也跟著來到了這里,侍奉在黃肆海左右。
然而不久前,霓虹國武道前來津門挑戰,偌大津門,諸多武館,居然無人敢出來應戰。
黃肆海怒發沖冠,帶病上陣,然而,他沒有敗在霓虹武者手中,反而在挑戰開始前便被怕事的津門武林中人暗算,含恨退出津門,躲在城外的一處小村中療傷。
嗡~
張牧只覺得自己眼前一花,場景由虛變實。
他的面前出現了一個面色清瘦、形容枯槁的老者,正是李同臣的師伯黃肆海。
“咳咳......咳咳......咳......同臣,我不知道能不能捱過這個冬天了。待我死后,你便將我火化,骨灰帶回鹽滄......咳咳......還有,你切記,我死后,不可去尋仇......咳咳......”
李同臣一直默默聽著老人猶如交代后事一般的話語,等到他實在咳嗽地說不出話來了,李同臣這才輕撫他的脊背,幫他理順氣脈,助他緩緩躺下。
“師伯,我明白了,聽您老的。您放心吧,您老人家壽比天齊,這種小傷小病,很快就會好的。”
黃肆海被病痛折磨已久,又受了傷,很快便沉沉睡去。
李同臣給他蓋上被子,走出門外,輕輕掩上門。
外頭風雪交加,李同臣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衣衫,卻并不覺得寒冷難耐。
他回頭看了一眼門扉,輕聲道:“師伯,您只讓我在您死后不去尋仇,可現在您不是還活著么?”
說罷,他走入偏房,偏房中正有一個小小少年在熬藥。
李同臣道:“秀亭,我出去一趟,師伯還要勞你照顧幾日。”
小少年陡然一驚,站了起來:“李哥,你是要去津......”
“噓,噤聲。”李同臣捂住他的嘴巴。
小少年低聲勸道:“李哥,你可要三思啊。”
“我意已決!”
李同臣取了一個斗笠戴在頭上,又拿起一桿大槍,一步踏入門前的積雪之中。
沙——
積雪被踩實,發出一聲輕微的呻吟。
李同臣突然轉過身道:“秀亭,若我一去不回,你便去鹽滄尋我師傅,讓他把師伯接回去。”
小少年兩眼一紅,正欲說話,卻看到李同臣的身影已經徹底融入了茫茫大雪之中。
斗笠、單槍,風雪夜不歸!
冰雪如刀,絲絲入骨。
小少年秀亭卻仿佛看到了一桿沖霄而起的銀槍,刺破了陰沉的天,蕩滅了覆壓天下的雪。
......
津門。
直隸津門衛,集民政、鹽運、海運、漕運、稅收等于一體,轄六縣一州,乃是這時當之無愧的經濟中心。
不過,自從那喪權辱國的《津門條約》簽訂以來。
不列顛、白蘭西等列強紛紛在此畫地為界,設立國中之國。
自此,國之不國,妖孽叢生。
被津門都統衙門下令拆除的城墻前,瘦削少年李同臣腳步微微一頓。
他的目光撇過拆了一半的城墻,仿佛看到的是這個被拆了一半的國家,心中凄婉。
不過,那不是如今的他能力敵的。
他現在要做的,是為他的師伯黃肆海討一個公道!
一步踏入這個時代最大的熔爐之中,這個時代最真實的一面終于展現在了李同臣和張牧眼中。
沿街叫賣的商販,身上攜帶著武器的武師。
張牧不禁感慨,和這個時代相比,現代的尚武之氣那真是半點比不得的。
李同臣背上背著的大槍,在這種環境中倒是并不顯眼——頂多就是比其他人更大了一些嘛。
唔,要除掉一些過路躲避者的抱怨。
“少年娃,你這槍頭也不裹一哈,小心槍頭扎到人咯!”一個路邊賣饅頭的老人家好心提醒道。
李同臣臉上一紅。
他倒是出來得急,沒顧上這些。
更尷尬的一幕發生了。
因為站在老人家的攤子前,大饅頭的香氣不斷鉆入他的鼻子中,一下就勾起了他肚中的酸水。
先前出來得急,沒顧得上帶點干糧。
之后又在冰天雪地中一連趕了幾十里路來到津門,肚子里原本的一點東西也早就消化完了。
咕嚕嚕~
看著饅頭,李同臣咽了口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