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節 高層綜合樓防火案例分析

助考知識要點

◆裙房防火要求:裙房的防火同高層民用建筑,裙房防火分區同單、多層建筑(裙房與高層建筑主體之間設置防火墻)

◆登高操作場地:一個長邊連續布置、間隔30m(建筑高度≤50m)、長度和寬度(15m×10m)、20m×10m(高度大于50m)

分析思維導圖(圖1.11-1)

圖1.11-1 高層綜合樓防火分析思維導圖

范例情景描述

某市一棟綜合樓,地下4層,地上20層,建筑高度80m,總建筑面積30萬m2,主樓與其裙房之間設有防火墻等防火分隔設施。主樓各層建筑面積均大于1000m2。該綜合樓總平面布局如圖1.11-2所示。該綜合樓地下三、四層均為人防層,其主要使用功能為普通汽車庫、機械式汽車庫和儲存可燃固體的庫房,地下二層主要使用功能為展覽廳、管理用房及燃氣鍋爐房、柴油發電機房、變壓器室、配電室、消防泵房等設備用房,地下一層主要使用功能為消防控制室、管理用房及商場營業廳。主樓首層主要使用功能為門廳、咖啡廳、自助餐廳、商場營業廳,地上二、三層主要使用功能為兒童游樂廳、展覽廳、商場營業廳,地上四層至地上十九層主要使用功能為辦公室,地上二十層主要使用功能為會議廳、多功能廳。裙房首層至地上六層主要使用功能為商場營業廳。該建筑按有關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配置了室內外消火栓給水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等消防設施及器材。

圖1.11-2 高層綜合樓總平面圖

內容歸納解剖

11.1 高層綜合樓基本參數

根據范例情景描述,高層綜合樓的基本參數見表1.11-1,高層綜合樓平面布置及防火措施見表1.11-2。

表1.11-1 高層綜合樓及周邊建筑的基本參數

表1.11-2 高層綜合樓平面布置及防火措施

11.2 范例問題分析

【11-1】確定該高層綜合樓類別和耐火等級。

【解析】情景描述中該高層綜合樓的高度80m,依據《建規》第5.1.1條的規定,該高層綜合樓的建筑分類為一類,該綜合樓主樓的耐火等級應為一級,地下室的耐火等級應為一級,裙房的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裙房的防火要求應符合《建規》中有關高層民用建筑的規定。

【11-2】該高層綜合樓總平面布局是否符合規范要求?

【解析】依據《建規》第5.2.2條的規定,該高層綜合樓與周邊建筑物之間防火間距符合規范要求。但應注意不宜將高層綜合樓布置在甲、乙類廠(庫)房,甲、乙、丙類液體儲罐,可燃氣體儲罐和可燃材料堆場的附近。

【11-3】試確定該高層綜合樓防火分區面積。

【解析】該綜合樓應根據建筑類別、防火分區使用功能、地上還是地下和其自動滅火系統設置情況,合理確定防火分區建筑面積。依據《建規》的規定,該綜合樓內的商業營業廳、展覽廳,當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且采用不燃燒或難燃燒材料裝修時,地上部分防火分區允許最大建筑面積為4000m2;地下部分防火分區的允許最大建筑面積為2000m2;其他部分防火分區允許最大建筑面積,不應超過表1.11-3的規定。

表1.11-3 高層綜合樓防火分區的允許最大建筑面積 (單位:m2

【11-4】試確定該高層綜合樓內設備用房設置要求。

綜合樓內設備用房設置要求見表1.11-4。

表1.11-4 設備用房設置要求

【11-5】該高層綜合樓消防車道設置是否符合要求?

【解析】(1)高層建筑的周圍,應設環形消防車道。當設環形車道有困難時,可沿高層建筑的兩個長邊設置消防車道,當建筑的沿街長度超過150m或總長度超過220m時,應在適中位置設置穿過建筑的消防車道。有封閉內院或天井的高層建筑沿街時,應設置連通街道和內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樓梯間),其距離不宜超過80m。

(2)高層建筑的內院或天井,當其短邊長度超過24m時,宜設有進入內院或天井的消防車道。

(3)消防車道的寬度不應小于4m。消防車道距高層建筑外墻宜大于5m,消防車道上空4m以下范圍內不應有障礙物。

(4)盡頭式消防車道應設有回車道或回車場,回車場不宜小于15m×15m。大型消防車的回車場不宜小于18m×18m。消防車道下的管道和暗溝等,應能承受消防車輛的壓力。

(5)穿過高層建筑的消防車道,其凈寬和凈空高度均不應小于4m。

(6)消防車道與高層建筑之間,不應設置妨礙登高消防車操作的樹木、架空管線等。

綜上,該高層綜合樓消防車道設置符合規范要求。

【11-6】該高層綜合樓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設置是否符合要求?

【解析】根據《建規》第7.2.1條的規定,高層建筑應至少沿一個長邊或周邊長度的1/4且不小于一個長邊長度的底邊連續布置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該范圍內的裙房進深不應大于4m。場地的長度和寬度分別不應小于15m和10m。對于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建筑,場地的長度和寬度分別不應小于20m和10m。場地應與消防車道連通,場地靠建筑外墻一側的邊緣距離建筑外墻不宜小于5m,且不應大于10m,場地的坡度不宜大于3%。建筑物與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相對應的范圍內,應設置直通室外的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入口。

綜上,該綜合樓登高操作場地寬度為15m,滿足規范要求。

規范考點延伸

1.消防車道及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

(1)《建規》第7.1.1條 街區內的道路應考慮消防車的通行,道路中心線間的距離不宜大于160m。當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長度大于150m或總長度大于220m時,應設置穿過建筑物的消防車道。確有困難時,應設置環形消防車道。

(2)《建規》第7.1.4條 有封閉內院或天井的建筑物,當內院或天井的短邊長度大于24m時,宜設置進入內院或天井的消防車道;當該建筑物沿街時,應設置連通街道和內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樓梯間),其間距不宜大于80m。

(3)《建規》第7.1.5條 在穿過建筑物或進入建筑物內院的消防車道兩側,不應設置影響消防車通行或人員安全疏散的設施。

(4)《建規》第7.2.1條 高層建筑應至少沿一個長邊或周邊長度的1/4且不小于一個長邊長度的底邊連續布置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該范圍內的裙房進深不應大于4m。

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建筑,連續布置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確有困難時,可間隔布置,但間隔距離不宜大于30m,且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的總長度仍應符合上述規定。

(5)《建規》第7.2.2條 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應符合下列規定:

1)場地與廠房、倉庫、民用建筑之間不應設置妨礙消防車操作的樹木、架空管線等障礙物和車庫出入口。

2)場地的長度和寬度分別不應小于15m和10m。對于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建筑,場地的長度和寬度分別不應小于20m和10m。

3)場地及其下面的建筑結構、管道和暗溝等,應能承受重型消防車的壓力。

4)場地應與消防車道連通,場地靠建筑外墻一側的邊緣距離建筑外墻不宜小于5m,且不應大于10m,場地的坡度不宜大于3%。

(6)《建規》第7.2.3條 建筑物與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相對應的范圍內,應設置直通室外的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入口。

2.消防救援窗

(1)《建規》第7.2.4條 廠房、倉庫、公共建筑的外墻應在每層的適當位置設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員進入的窗口。

(2)《建規》第7.2.5條 供消防救援人員進入的窗口的凈高度和凈寬度均不應小于1.0m,下沿距室內地面不宜大于1.2m,間距不宜大于20m且每個防火分區不應少于2個,設置位置應與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相對應。窗口的玻璃應易于破碎,并應設置可在室外易于識別的明顯標志。

3.防火間距不足時采取的措施

(1)改變建筑物的生產和使用性質,盡量降低建筑物的火災危險性,改變房屋部分結構的耐火性能,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級。

(2)調整生產廠房的部分工藝流程,限制庫房內儲存物品的數量,提高部分構件的耐火極限和燃燒性能。

(3)將建筑物的普通外墻改造為防火墻或減少相鄰建筑的開口面積,如開設門窗,應采用防火門窗或加防火水幕保護。

(4)拆除部分耐火等級低、占地面積小,使用價值低且與新建筑物相鄰的原有陳舊建筑物。

(5)設置獨立的室外防火墻。

案例每日一練

【11-7】如果該綜合樓在建設時受選址條件所限,綜合樓主樓與周邊同屬同一單位的一棟已建耐火等級二級的單層商店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僅為4m,回答以下問題:

(1)通常情況下,兩者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多少m?

(2)如防火間距不足,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決并說明原因?

【解析】綜合樓主樓與單層商店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9m,可采取以下措施解決防火間距不足的問題:

(1)將與單層商店相鄰的綜合樓主樓外墻設置為防火墻或將與單層商店相鄰的比單層商店屋面高15m及以下范圍內的綜合樓主樓外墻設置為不開設門、窗洞口的防火墻后,其防火間距可不限。

(2)將單層商店改造為屋頂不設天窗、屋頂承重構件的耐火極限不低于1.00h,且相鄰綜合樓主樓的一面外墻為防火墻后,其防火間距可適當減小,但不宜小于4m。

(3)拆除原建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饶县| 虞城县| 景谷| 印江| 沁源县| 封丘县| 乐都县| 锡林郭勒盟| 鹿泉市| 苏尼特左旗| 蓬安县| 定日县| 泸水县| 西充县| 威信县| 雷山县| 广河县| 革吉县| 罗田县| 安图县| 台北市| 晋宁县| 密山市| 台北县| 于都县| 孟村| 石棉县| 肥东县| 郸城县| 泰州市| 长武县| 乐业县| 乌拉特中旗| 三原县| 德安县| 黔西县| 寿阳县| 海阳市| 贵港市| 侯马市|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