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最重要的科學新發現
- (美)約翰·布羅克曼編著
- 1590字
- 2021-10-27 13:03:03
12
TECHNOBIOPHILIC CITIES
技術生態城市
斯科特·桑普森(Scott Sampson)
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與收藏部副主席,研究恐龍的古生物學家,科學作家;著有《如何培養野孩子》(How to Raise a Wild Child)。
我們經常會看到關于重塑21世紀城市的新聞。在所有的社會性話題當中,也許只有教育才是我們最關注的,也是我們希望有所改變的。事實上,進行教育改革已經具備充分的理由。
自2008年開始,全球城市人口開始超過非城市人口。到21世紀末,90%的人口增長和60%的能源消耗都將來自城市。這些繁華的人類活動中心既是地球的創新中心,也是環境的主要破毀者。據估算,當前,城市產生了約占全球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有許多其他污染物。城市消耗了廣闊的森林、農田和其他土地,還污染了河流、海洋和土壤。總之,如果不能讓城市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人類就很難擁有美好的明天,更不用說整個生物圈的未來了。
我認為,大部分關于重塑城市的觀點可以劃分為兩個陣營。第一個陣營提倡建立智能、數字化的高科技城市。這一倡議的重點在于通過信息和通信技術大幅提升城市的功能。正在大幅度增長的城市數據(氣象信息、交通模式、污染等級、電力消耗等)使這些關鍵領域實現高科技控制成為可能,它們分別是人群、能源、食品、水資源和垃圾等領域的流動過程。通信技術發達的城市會是什么樣的呢?這種城市可以實時提供關于污染、停車、交通、水、電力和照明的數據,這些都要歸功于超低功耗傳感器和無線網絡。智能城市正在迅速變為現實。
第二個陣營提倡建立綠色、生態,甚至野生城市。在這種城市中,自然環境會得到保護,進而得以恢復和繁榮。城市原本是為了遠離野生動物,將人類與自然界隔離開來而興建的。然而,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定期與自然接觸有益于人類的健康,包括減輕壓力、提高免疫力,以及提高學習效率。也許最重要的是,接觸自然界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和情感健康大有益處,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綠色城市陣營還認為,如果我們不理解、不關心城市近郊的自然環境,當前的許多現實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包括氣候變化、物種滅絕、棲息地消失等。
利用大數據和親近自然,這兩種關于未來城市的觀點看起來明顯是對立的,一種重視技術進步,另一種重視生物智慧和自然聯系。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兩者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互補的關系。
對于城市而言,既具有高科技又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完全有可能的。現在,很少有綠色城市的支持者聲稱我們需要回歸自然,他們更多的希望擁有一個兼備高科技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未來。當下出現了一些諸如“技術生態城市”和“自然智能城市”等新詞,它們描述了這種融合現象,即自然和數據共同繁榮的城市環境。
自然智能城市將擁有許多綠色屋頂、綠色墻壁和相互連接的綠色空間。播種自然植物會引來昆蟲、鳥類和其他動物,這樣便能將陽臺、操場和庭院變為小型生態系統。這些寶貴的城市自然,不僅可以改善人類的健康,還是瀕危物種最后的希望。此外,自然資源豐富的城市可以運用智能技術幫助城市居民使用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水能和地熱能。綠色交通有助于減少碳排放量,改善環境。綠色建筑可以發揮類似于樹的作用,充分利用陽光和循環水。這樣,城市的作用就和森林一樣了。
有趣的是,這兩個陣營都強調了居民接受教育和參與解決社會性問題的重要性。數字技術和大數據可能會將控制權重新交回到個人手中,比如,數字政務(E-Governance)會提供更高的居民參與度。同樣,城市科學家和城市自然學家可以在這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包括保護動植物、監測各類物種的狀況和改善近郊的環境質量。這類基于可靠科學數據的管理方法不僅可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還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
總而言之,設想城市的未來絕不僅是紙上談兵。至少在城市內部,自然和大數據可以完美地實現互補。實際上,人類的延續和大部分地球生物的多樣性都依賴于這一互補的實現。如果成功,我們將可以見證一種新型城市的誕生,在這種城市里,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生生不息。